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公孙弘八面玲珑遇良机

05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公孙弘八面玲珑遇良机

导语

公孙弘大器晚成,他本是一个养猪的,四十多岁才开始读书,后来因为孝顺的好名声,被征召做了官。由此可见,善良的人总是幸运的。本节主要写了公孙弘入朝为官后的言行举止,以及与大臣之间的互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公孙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人,表字为季。他家中贫困,曾到海边养猪为生,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学习《春秋》及各家对《春秋》的解说。

汉武帝刚即位的时候,招纳贤良文学之士。当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因为奉养后母孝顺,被征召做了博士。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结果他回来作的报告不合乎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很生气,认为他无能,公孙弘便因病免去官职回家了。

几年后,汉武帝又下诏征聘文学之士,菑川国又一次推举公孙弘。公孙弘连忙推辞说:“我曾经到京城去当过官,因为无能被罢免回来,请推举其他人吧。”然而国人坚持推举公孙弘。公孙弘便到了负责此次人才选聘的官员那里。官员叫儒士们撰写对策文章。有一百多人参与,公孙弘的文章排在了最后边。等到官员把对策文章呈献给汉武帝,汉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提升为第一名。召他进宫,汉武帝见他品貌端正,就任用他做博士。

这时,汉朝正在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要在当地设郡。由于劳役繁重,巴蜀百姓对此怨声载道。汉武帝就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回来后,历数西南夷的野蛮粗俗,说招抚西南夷毫无用处。不过汉武帝最终没有听他的意见,还是让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

公孙弘出类拔萃、见多识广,他睡觉盖着布被,吃饭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生活十分简朴。每次在朝廷上共同商议事情时,他总是最先陈述事端,叫汉武帝自己抉择,而不愿当面反驳,当庭争辩。汉武帝由此发现他品行忠厚,擅长辩论,精通律法和官场上的事务,还能用儒学观点解决问题,因此十分赏识他。在两年时间里,他就官至左内史。

不过,公孙弘奏报事情时常留个心眼,就是他事先同公卿大臣商量好某项建议,到了汉武帝那里,他却把约定忘得一干二净,全部顺应汉武帝的旨意。有一次在朝廷上,汲黯怒气冲冲地诘问公孙弘说:“齐地的人真是奸诈,嘴里没有一句实话。一开始你同我们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违背了,毫无忠诚可言。”汉武帝问公孙弘是怎么回事。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汉武帝周围的大臣越是诽谤公孙弘,汉武帝反而越加厚待公孙弘,因此公孙弘的地位日益显贵。

几年后,公孙弘出任御史大夫。当时汉朝正沟通西南夷,在东面设立沧海郡,在北面修建朔方郡。公孙弘屡次进谏,认为这样空耗中原的实力,做的都是没有益处的事,希望停下这些工程。于是汉武帝安排了一场辩论,让朱买臣等人与公孙弘辩论,由朱买臣提问设立朔方郡有哪些便利之处。结果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出。公孙弘被说得心服口服,向汉武帝谢罪说:“我是鄙陋之人,不知道修建朔方郡有这样的好处。不过,还是恳请皇上停止沟通西南夷、设立沧海郡的事,而专一营造朔方郡。”汉武帝这才准许。

汲黯说:“公孙弘俸禄丰厚,却盖着布被,这样做是装模作样。”汉武帝把这话告诉给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汲黯同我关系最好,可他的话的确说中了我的毛病。我的确有沽名钓誉之嫌。我位列三公却盖布被,肯定会让底下的官员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汲黯的意见提得对,正因为有他这样忠实的人,陛下才能听到实话。”汉武帝见公孙弘如此谦恭礼让,最终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他做平津侯。

其实,公孙弘为人猜疑妒忌,他只是表面宽容,内心却城府很深。他每顿吃一个肉菜,配着糙饭。他的俸禄都用来周济朋友和供养门客了,家中并没积累下什么财富,所以士人都认为他贤明。而那些曾与他有过节的人,公孙弘假装同他们交好,暗地里却设计报复他们。杀死了主父偃,将董仲舒迁徙至胶西,全是公孙弘所为。

后来,淮南王、衡山王谋反,朝廷正四处搜查其党羽。正赶上公孙弘病得非常重,他认为自己官至丞相,又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理应尽心尽力辅佐君王,做百官的表率。而如今出现诸侯反叛的事,说明他这个丞相做得不够好,生怕到死落个坏名声。于是就给汉武帝上书,请求辞官。然而汉武帝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嘱咐他安心养病,还赏给他许多财物。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痊愈了,便开始办理政事。几年后,公孙弘病死在丞相的任上。

太史公说:公孙弘的德行虽好,然而也是赶上了好机遇。汉朝建立有八十多年了,皇上当时崇尚儒家学说,招选才能卓越的人,来发扬儒家、墨家等诸家学说,公孙弘正是因此被选用的第一人。

亲近原典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节选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注释

①诘:诘问。

②诚:的确。

③衣(yì):穿着。

译文

汲黯说:“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丰厚,却盖着布被,这样做是欺诈。”皇上询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种事。九卿中同我关系好的没有超过汲黯的了,可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问我,的确说中了我的毛病。有三公的身份却盖布被,的确是虚伪欺诈、沽名钓誉。何况我听说管仲任齐国国相,住宅有三处,其奢侈可与国君相比,齐桓公靠他称霸,他也有对国君越礼的行为。晏婴任齐景公的国相,吃饭不超过两种以上的肉菜,姬妾不穿丝织品衣服,齐国也被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往下跟民众看齐。现在我的职位是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使得自九卿以下一直到小官吏,没有贵贱的分别,的确如汲黯所说的那样。何况如果没有汲黯的忠实,陛下又怎么能够听到这样的话呢!”因而天子认为公孙弘谦恭礼让,越加厚待他。最终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他做平津侯。

明地理

朔方郡:汉武帝时期,为抗击匈奴,在阴山以南的河谷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位于长安城的正北方,据考证,其治所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陶升井一带。这座古城现在只剩残垣断壁,大多被风沙湮没,但依旧可分辨出这是一座内外两重城相套的城垣。当年,汉武帝调发六十万人前往朔方屯田,由守卫边境的士卒和内地移民在这里生产生活,保证了新置郡县有重兵驻守,以备随时应战,同时又确保了军粮供应。

访名人

朱买臣:字翁子,西汉大臣,会稽郡吴县人。年轻时,朱买臣家中非常贫苦,常常靠卖柴讨生活。虽然家境不好,但他却好学,经过同乡严助推荐,拜中大夫。后来,朱买臣向汉武帝进献计策,获得信任,被任命为会稽太守,也曾位列九卿。前115年,他参与诬陷御史大夫张汤,被处死。“覆水难收”这个成语就跟他有关。

有所思

公孙弘封侯拜相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