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列传第六十四郭解侠义终被诛灭
导语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汉代的郭解就是这样一位名震江湖的游侠,他在地方上非常有声望,深受老百姓喜爱。郭解一生行侠仗义,但他也不断地违反法律。虽然有着极强的号召力,但终归郭解不被朝廷所容。郭解最终冤死在汉武帝的刀下,或许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郭解的传奇人生。
韩非子说:“儒生利用文章扰乱法治,而游侠使用武力触犯禁令。”虽然韩非对两者都加以讥讽,但儒生却多被世人称道。至于以权术来取得宰相卿大夫职位的儒生,他们辅佐当世的君主,功名都被记录在史书中。而游侠就是比较特殊的一群人了,他们的行为虽不合法,可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果断,已答应的事一定会办到,不惜以自己的身躯去救助别人的急困,就算经历了出生入死的考验,也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可见游侠也有值得称道之处。
况且人人都会遇到危急的事,就连孔子、管仲这样的圣人、贤士都会遭遇困厄,更何况乱世中的普通人呢?他们遇到的灾难更是数不胜数了。这时,唯有侠客能够履行诺言,到千里以外去伸张正义,为了道义而死,这样的正义行为又怎么可以轻视呢!
然而我们很少听说古时候平民里的侠客。这是因为儒家、墨家都对他们很排斥,而不记载他们的事迹。秦代以前的民间侠客就这样被埋没不见了。汉朝兴起以来,直到现在,游侠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尽管他们经常触犯当朝的法律,可一个人的名声不会凭空出现,人们也不会盲目地附和。他们的行为合乎道义,廉洁而懂得谦让,仍然有值得称道之处。至于结成帮派的豪强相互勾结,以钱财驱使贫苦的人,凭着暴力欺凌势弱孤单的人,随心所欲地满足自己,这样做的人称不上是侠客,游侠也羞于与这类人为伍。我惋惜世人不懂得他们之间的区别,错误地将朱家、郭解等人同豪强恶霸视为一类,误解他们,耻笑他们。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他的父亲由于行侠仗义,在孝文帝时被杀。郭解这个人短小精悍,不嗜好喝酒。他从小便心狠手辣,睚眦必报,心里不高兴就与人斗殴,因此杀过很多人。他不惜自身来帮朋友报仇,隐藏亡命之人去抢劫。不干这些的时候便私自铸钱、盗掘坟墓。这些事简直不计其数,可每到危急时刻,他都能脱身。
等到郭解上了年纪后,脾气改了不少,也不再干原来那些营生,改为以德报怨,多做好事,少结仇怨。可他想要仗义行侠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他救了别人的性命,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郭解的外甥靠着他的威势,蛮横无理,同人饮酒时逼着别人豪饮。那人不胜酒力,他就强灌对方。那人被激怒,拔出刀来刺伤了郭解的外甥,随后逃跑。最后郭解的外甥不治身亡,郭解姐姐又悲愤又生气,催促郭解报仇。她说:“你在外都能行侠仗义,现在人家杀死我的儿子,你竟然抓不到凶手。”于是郭解的姐姐不收葬儿子,而是将尸体扔到路上,想以此来羞辱郭解。郭解便派人暗中打听到凶手的去处。凶手被追得走投无路,只好自己回来,将实情全都告诉郭解。郭解说:“你杀他没有错,是我家的孩子没道理。”便放走了那个凶手,将罪责归于他外甥,将其安葬。人们得知后都称颂郭解讲理,当时的少年们更是仰慕他的行为。
郭解每次外出或回来,人们都小心回避。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着直视郭解。郭解的门客认为他无礼,要去杀了他。郭解拦住说:“我居住在乡里,而不被人尊敬,这是我的德行不够好,他又有什么罪过呢!”于是私下嘱咐尉史说:“这个人是由我关照的,轮到他服役时,请求免去他。”以后每到服役时,轮到这个人县吏都没让他去。这个人觉得奇怪,询问原因,听说是郭解让他免除了很多次的劳役。这个傲慢的人就袒露上身来向郭解谢罪。
洛阳有互相结仇的人,城里的几十个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他们始终都不听从。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了情况。郭解连夜去见结仇的人家,仇家看在郭解的面子上,答应和解。随后郭解又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的很多尊者都曾为这件事调解,你们大都不听。现在你们给我面子,听了我的话。不过我怎么能跑到别人的地方来,抢夺当地豪杰的权力呢!”于是郭解又连夜离开,不叫别人知道,并嘱咐说:“你们不要马上和解,等我离去后,叫洛阳的豪士再从中调解一次,你们就听从他们的。”
郭解谨慎恭敬,从不敢坐车进他们县衙的办公地点。他到周围的郡和王国给别人办事,事情能解决的便解决;不能解决的便让各方满意,然后才敢接受别人的宴请。所以人们非常尊敬他,争相供他驱使。城中少年以及周围县的贤人豪杰来拜访,常常到半夜还有十多辆车在等候。他们都请求将郭解的门客带回自己的房舍供养。
当汉朝迁移各郡国的豪富人家前往茂陵定居的时候,杨季主的儿子任县掾,提名让郭解迁走。这样郭解上了迁移的名单,而办事的官员不敢催促他走。而且郭解家中贫困,实在无力迁移。将军卫青得知后,为郭解向皇上求情说:“郭解家中贫困,不够迁移的标准。”皇上说:“他区区一届平民,却有势力让将军为他讲话,这就说明他家不穷。”郭解家由此还是被迁移了。乡邻们出资一千多万为他送行。郭解迁入关中之后,关中的贤人豪杰了解与不了解郭解的,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相同郭解结交。
郭解的侄子在离开轵县时杀了杨县掾,后来又有人杀了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又有人将告状人杀死在宫门下。皇上得知后便下令官吏逮捕郭解。郭解逃走,将他母亲一家安顿在夏阳,自己来到临晋。临晋人籍少公没见过郭解,郭解就用假名字,求他帮自己出关。籍少公将郭解送出关后,郭解辗转到了太原,他所到之处,故意透露一点行踪。官吏追捕他,追寻踪迹到了籍少公家。籍少公自杀,口供中断。过了很长时间,官方才捉到郭解。
官府追查郭解所犯的罪行,发现郭解杀过很多罪犯,都赶在他们要被赦免以前。办案的官吏审问郭解的门客,门客们对郭解交口称赞。官吏又拿杨家被杀的事审问郭解,郭解确实不知是谁杀的人。官吏查不出行凶的人究竟是谁,就回禀皇上说郭解没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评议说:“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弄权,敢于触犯法律,又曾因小怨恨而杀人。此次杨家血案郭解虽然不知,但他造成的恶劣影响比他自己杀人还要严重。应该判处大逆不道罪。”于是汉朝诛灭了郭解全族。
◎四种侠研究书籍的不同版本:1、2、3、为《侠的精神文化史论》;4、5为《中国游侠史》;6、7为《中国侠文化史》;8、9为《侠的人格与世界》。
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相貌比不过中等人,言语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然而天下不论是贤人还是不贤的人,了解还是不了解他的,都仰慕他的声名,很多侠士都借用郭解的名号来提升自己的名声。
亲近原典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节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踞视之①,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嘱尉史曰②:“是人,吾所急也③,至践更时脱之④。”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注释
①箕倨:叉开两条腿坐着。倨:古同“踞”。
②阴:私下。
③急:关注,注意。
④践更:古代的一种徭役,轮到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
译文
郭解每次外出或回来,人们都躲着他。有个人独自叉开双腿傲慢地坐着看郭解,郭解叫人去询问他的姓名。郭解的门客打算杀了他。郭解说:“居住在家乡,而不被人尊敬,这是我的德行不够美好,他又有什么罪过呢!”于是私下嘱咐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求免去他。”以后每到服役时,多次轮到这个人县吏都没让他去。这个人觉得奇怪,询问原因,得知是郭解让他得到解脱的。这个傲慢的人就袒衣露体来向郭解谢罪。少年们得知后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识典故
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说话一定要算数,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断。典出《论语·子路》。这句话本含贬义,意为言语一定诚信,行为一定果决的人,是不分是非黑白,只图贯彻自我言行的小人(硁硁然,小人哉),后来演变成褒义词。这个成语可以用作定语、宾语,或者单独成句,含有褒义。
访名人
朱家:鲁国人,他所救助过的豪杰多达几百人,其余普通人受他搭救的数不胜数。但他施恩不图报,总是回避那些帮助过的人。他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破旧,每顿饭只吃一道菜,然而他依然倾尽全力救济别人。他最著名的事迹是暗中挡下了刺杀季布将军的人,等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从未上门讨要赏赐。于是朱家的侠名天下尽知,人们都盼望见他一面,同他交朋友。
有所思
何以汉武帝要极力摧抑游侠,毫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