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吏良则国治

08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吏良则国治

导语

平时,我们称一个人官当的好,常称之为“好官”“清官”,但其实“循吏”“良吏”也有好官的意思。同学们经常听到的好官有包拯、海瑞、狄仁杰等。本节也写了几位奉公守法的好官,他们分别是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下这五个人为什么会被称为循吏。

孙叔敖是楚国的隐士,非常有才能。宰相虞丘要找继任者,就向楚庄王推荐了他。孙叔敖当了三个月楚国宰相,重在施行教化,引导百姓,移风易俗,使上下和谐同心。他执政宽容而平缓,但令行禁止,从而使官吏不会徇私枉法,国家也不出现盗贼。他秋冬两季发动百姓进山砍伐林木,春夏两季趁着河流涨水运到外地,百姓由此能得到谋生的门路,全都安居乐业。

◎《四库全书》本《史记索隐》卷五十九

庄王认为楚国用的钱币太轻,下令将小币改为大币,民众使用不方便,都抛弃自己的生业。管理市场的官吏向宰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混乱,民众都不愿住在那里,没有秩序。”孙叔敖说:“像这样有多长时间了?”市令说:“有三个月了。”孙叔敖说:“不用再说了,我现在就让市场恢复原状。”

五日后,孙叔敖上朝,对庄王说:“前些时候更改币制,以为旧币轻。现在管理市场的官吏来禀报说‘市场上新币旧币都在流通,没有秩序,民众也不能安心居住’。我请求马上下旨恢复从前的钱币。”庄王准许了,下达命令后三日市场恢复了稳定。

楚国民俗喜欢乘坐矮车,但是庄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马行,就想下令将所有的车子加高。孙叔敖劝阻说:“您不可以就一件事多次下达政令,民众会感到无所适从的。大王若是非要加高车子,我有一个办法,叫乡镇的城门加高门槛。坐车的全是有身份的君子,君子不会老是下车来迈过门槛。这样不用大王下令,他们就会自己加高车子。”庄王依他的话下令。果然,半年后人们都改乘高车了。

孙叔敖的执政之道在于不用强制性命令,而是使百姓顺应他的教化,身边的人见到了便会纷纷效仿,远处的人得知了就会跟风行动,政策很快就被推广开了。孙叔敖是一个聪明人,三次得到相位却不沾沾自喜,他知道那是靠自己的才能获得的;他三次被罢免相位也不悔恨,他明白那不是自己的过错造成的。

◎清道光十年刊《古圣贤像传略》载《郑子产像》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公任用他宠爱的徐挚做宰相,导致国家混乱,官民之间不信任,父子之间不和睦。子期将这个情况告诉昭公,于是改换子产做宰相。子产担任宰相一年,浪荡之人不再嬉戏轻浮,老年人不用手提肩扛重物,儿童不必辛劳地犁田耕种。两年后,市场上不用规定价格。三年后,人们夜里不必关门,道路上没人拾失物。四年后,收工后农具不必带回家。五年后,男子不再服兵役,亲属能自觉为逝去的亲人守丧。子产管理郑国二十六年后去世,郑国民众知道后,壮年人放声痛哭,老年人如儿童般哭泣,人们都说:“丞相子产死了!以后我们指望谁呢?”可见民众对他多么尊敬爱戴。

公仪休原是鲁国的博士,后凭借才学担任了鲁国的宰相。他奉公守法,依理办事,在任期间并没实施大的变革,却使领取俸禄的人不跟民众争抢利益,当大官的不占小便宜,从而使百官的行为自觉地规范起来。

一位客人特地给公仪休送来一些鱼,却遭到了拒绝。客人说:“我听说您很喜欢吃鱼,才送给您鱼,为什么不收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因此更不能接受。”

石奢是楚昭王的宰相。他坚毅正直,公正廉洁,执法不回避权贵。一次出行巡察各县,途中碰到凶手杀人,石奢追赶上凶手,竟然是他的父亲。最终,石奢放走了父亲,回去将自己囚禁起来。他让人向昭王禀报说:“杀人凶手是我父亲。如果我通过惩治父亲来建立政绩就是不孝;我枉顾法律,放走罪犯是不忠。我的罪过应该被处死。”昭王说:“你擒拿罪犯,没有追到,不应该判罪,你还是去办理政事吧。”石奢说:“大王免除我的罪,是主上的恩惠;受刑而死,是臣下的职责。”于是不接受赦免,便自杀了。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因错判了案子误杀了人,便拘捕自己判自己死刑。文公说:“官位有贵有贱,处罚有轻有重。下面的官吏有罪,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身居长官之位,没有将官位让给下属;我的俸禄多,没分给下属好处。如今杀错了人,却将罪过推给下属,这不合理。”于是辞谢文公,不接受赦免。文公又说:“你要是自认有罪,那我身为你的国君,按理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办案有规定,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自己抵命。您以为我能够明察秋毫,判决疑案,因此让我任法官。我如今犯了法,就应该伏法。”于是伏剑而死。

太史公说:法令是用以引导民众的,刑罚是用以惩治奸邪的。如果各级官吏能奉公尽责,遵照原则行事,也可治理好政事,那就不必采用严刑峻法了。

亲近原典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节选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售其货乎”?

注释

①遗(wèi):赠送。

②嗜:喜好,嗜好。

③茹:蔬菜。

④疾:快。

⑤燔(fán):烧毁。

⑥雠(shòu):通“售”,贩卖。

译文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他凭借才学担任了鲁国的宰相。他奉公守法,依理办事,没实施什么变革,百官的行为主动端正。他让领取俸禄的人不跟民众争抢利益,当大官的不准占小便宜。

有一位客人送给宰相公仪休一些鱼,宰相不收。客人说:“听说您很喜欢吃鱼,就送给您鱼,为什么不收呢?”宰相说:“由于我喜欢吃鱼,因此不能接受。现在我做宰相,自己买得起鱼;如今接受鱼而被罢官,谁又会送鱼给我呢?所以我不接受。”他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便拔了自己园子里种的葵菜扔掉。他看到自己家中织出的布质地好,便立刻将妻子打发走,烧毁自家的织布机,说:“要叫农民和织妇到哪儿去出售他们的产品呢?”

识典故

道不拾遗:遗,失物。人们走在路上,不会捡走别人遗失的东西。形容社会风气良好。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个成语可以用作定语修饰其他词,也可以用作谓语,含有褒义。

访名人

文翁:景帝、武帝时人,因为在蜀地成功发展教育事业、兴修水利,被载入《汉书·循吏传》。当时蜀地文化水平很低,他为推广文教,不遗余力,用心良苦。他先是亲自选择小吏中较为灵敏有才的十余人,谆谆教诲,然后送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或律令。学成后他量材录用,有当到郡守、刺史的。他还在成都市修造官学招生,招进的免去徭役,学得好的补为吏员。每次外出巡行,他总要带读书好的同行,让大家见而羡慕。后来大家都抢着入学,有些富人还为此出赞助。于是蜀地文教大行,到京城求学的蜀人与文化之邦如齐、鲁等地来的一样多。而且后来郡国效仿文翁,遍立学校。

有所思

“孙叔敖举于海”是谁说的?有何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