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
16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
导语
有关《史记》,鲁迅先生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梁启超先生主张“凡属学人,必须一读”。本节写了有关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的事情,通过阅读,我们能知道司马谈如何谈论阴阳、儒、墨、名、法与道德六家的要旨,也能知道司马迁为什么要发奋写下《史记》。
司马迁的家族历史悠久。以前,颛顼帝诏令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到唐尧、虞舜时,重、黎的后裔再次受命掌管天文、地理,直至夏、商时期。因此,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宣王在位时,重、黎的后裔失掉世代掌管天地的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周襄王在位时,司马氏离开周朝去了晋国,之后司马氏一族迁入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开周朝到达晋国之后,族人就分散了。后人中有个叫司马谈的,当了太史公,他便是司马迁之父。
司马谈跟唐都学习天文,跟杨何学习《易》,又跟黄先生学习道家理论。司马谈曾经在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当过官。他见当时学者不能通晓众家学说的要义,而且所学理论又混乱、矛盾,感到十分忧虑,于是他专门论述了阴阳、儒、墨、名、法与道德六家的要旨。
◎明万历刻本《三才图会》之《司马迁像》
在当时,太史公一职只负责掌管天文,不治理民事。司马谈有个儿子名叫迁。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以西、龙门山以南,过着种田放牧的生活。司马迁年仅十岁便可以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起,他遍访名山大川,游览了会稽山,又到齐鲁一带追寻孔子遗风。司马迁年纪轻轻便担任郎中,奉命西征巴、蜀以南,向南经略邛、笮、昆明等地区,立下功劳,并向朝廷报告。
司马迁经略西南这一年,汉武帝开始举行封禅大典,但是司马谈由于有事留在洛阳,不能参加这次空前盛大的典礼,以致内心愤懑,病入膏肓。这时司马迁正好刚完成西征的使命返回,连忙赶回家拜见父亲。司马谈紧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叮嘱他一定要当太史,继承祖上的事业,不能让史书散失断绝。司马迁也哭着说:“孩儿虽然不聪敏,但我一定会详细编纂前人留下的史料逸闻,不敢有所缺略。”
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做太史令,负责缀集《史记》和各类朝廷藏书。司马迁做太史令第五年,正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改创历法,推行《太初历》。
于是,司马迁按照次序编写那些史文。过了七年,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冤而招致大祸,被关入监狱。他在狱中百感交集,自叹身受腐刑成了废人。经过一番深思,他明白了那些流传于世的名著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而创作出来的,于是下定决心,发奋写作。他的著作记述自黄帝以来直至武帝太初年间的史实,总共一百三十篇,这就是《史记》。
亲近原典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节选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①,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②,故发愤且卒③。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毋忘吾所欲论著矣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⑤。自获麟以来四百有又馀岁⑥,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⑦。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⑧,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⑨,弗敢阙⑩。”
注释
①是岁:这年。指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封: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的一种迷信活动。
②与(yù):参加。
③且:将要。
④无:通“毋”,不要。
⑤则之:以之为准则。
⑥获麟:《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春秋》绝笔于获麟。自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至汉元封元年(前110)凡三百七十一年,此处言四百余年为估算。有: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相当于“又”。
⑦史记:史书的统称。《史记》本名《太史公书》,从三国时期开始,逐渐被称为《史记》,到了唐代,正式定名《史记》,“史记”从此不再泛指史书,而成《史记》专名。放绝:弃置中断。放:散失。绝:中断。
⑧死义:为义而死。
⑨次:按次序编列,排列。
⑩阙:遗漏。
译文
这一年,皇上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大典,但是太史公由于有事留在洛阳,不能参加这次典礼,所以内心愤懑发病,将要死去。他的儿子司马迁正好在此时完成西征的使命返回,在黄河、洛水间的地方拜见了他的父亲。太史公紧握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本来是周朝的太史。早在上古唐尧、虞舜时便做过南正、北正,功名显赫,掌管天文历法诸事。后代中途衰落,祖业将要断送在我的手里吗?假若你能再做太史,那便能够继承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皇上继承汉王朝千年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运呀!是命运呀!我死后,你一定当太史,当了太史,不可忘记我生前希望完成的论著呀!再说孝道,从服侍父母双亲开始,中间表现为服侍君主,最后落实为立身成就功名。传扬名声于后世,以此来显耀父母,这是孝道里最重要的。天下人称赞周公,说他可以论述与歌颂文王、武王的德业,宣扬周公、邵公的风尚,能够表达太王、王季的思想,再上推至公刘的功业,以此来推尊始祖后稷。周幽王、周厉王之后,治理天下的王道残缺,礼乐衰落,孔子编修旧有的典籍,振兴遭废弃的礼乐,论述《诗》《书》,撰写《春秋》,学者们至今都以此为根据。自鲁哀公十四年捕获麒麟以来四百多年,诸侯互相吞并,史书散失断绝。现在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这四百多年里,明主贤君忠臣丧命于道义的人士,我身为太史却没有对其加以论述记载,废弃了天下的历史文献,我为此感到忐忑不安,你要牢记啊!”司马迁低下头热泪盈眶地说:“儿虽不聪敏,请允许我详细论撰先人所编史料逸闻,不所敢有所缺略。”
探古迹
司马迁墓和祠:坐落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系西晋时期所建,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多次对司马迁墓和祠进行修葺扩建。该祠依山而建,占地面积较广,主要由牌坊、山门、献殿、寝殿、墓冢等组成。其中现存的寝殿和山门是典型的宋代木结构建筑。寝殿内有司马迁坐像。寝殿后就是司马迁的墓,也是全祠的最高处。另外,献殿里藏有保存完好的碑碣64通,完整地记录了司马迁墓和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状况。1982年,国务院将司马迁墓和祠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访名人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是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可谓文武双全,他善于骑马射箭,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为人谦逊,因此名声极好。他先被委任为侍中、建章监等官职,后来,跟随李广利出征匈奴,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不得不诈降。汉武帝听信讹传,认为李陵战败投敌,一怒之下诛杀了李陵三族,就连司马迁为李陵申辩,也遭牵连。这一变故导致李陵伤心欲绝,彻底投降匈奴,至死没有回归汉朝。
有所思
司马谈给儿子的遗言有何深意?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