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新疆魔鬼城

探秘新疆魔鬼城

那是一片恐怖的死亡之地,生命的禁区,遇险和死亡的事件从未间断过。当地人把它称为“魔鬼城”。

一次极为普通的考察活动,竟然在新疆哈密的茫茫戈壁中发现了奇特的、规模浩大的雅丹地貌群。随着对一个个来自远古信息的解读,地理学家破译了魔鬼城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揭开了这片死亡之地的神秘面纱。

1986年6月初的一天,哈密地理学会的刘志铭与同伴一行4人前往沙尔湖进行一次常规的野外考察活动,这样就必须穿越令人恐怖的魔鬼城那片死亡戈壁。

img28

雅丹地貌

尽管他们有一辆吉普车代步并且携带了简单的地理定位仪器,但这无疑仍旧是一次冒险的旅程。

就在深入距离五堡乡20多千米外的戈壁腹地后不久,科考小组开始徒步在沿途进行一些地质考察,酷热的空气几乎令人窒息。

突然,什么东西强烈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在阳光的映照下,一座座辉煌壮观的庞然大物拔地而起,连接成片,好像地下浮出的城堡群一样。那里就是人们所说的“魔鬼城”。

科考小组发现魔鬼城水域痕迹,那里也许不是天生的死亡之城。

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雅丹”地貌,它存在于世界上很多干旱地区,在中国则是新疆分布最多,而“雅丹”的名称就恰恰源于新疆这块土地。

20世纪初,中外学者进行罗布泊联合考察时,在其西北的古楼兰附近发现了一种奇特地貌。当他们向随行的维吾尔族向导询问名称时,向导称其为“雅尔当斯”,在维语中就是“具有陡壁的土丘”,后经辗转翻译,便变成中文的“雅丹”一词。

戈壁中的魔鬼城死一般的寂静,似乎扼杀了所有生命的呼吸,让人不得不相信这里从来都是死神的领地。然而,刘志铭却从这些雅丹土丘上注意到这样一些细节:不仅土丘的土质与戈壁的沙砾土壤截然不同,而且从土丘剖面上可以看出,都无一例外地拥有非常清晰的层理结构,不同层理间的土质也有所区别,这显然与戈壁荒漠的环境是反差极大的,这种差异也许在暗示着一种不同寻常的信息。

荒凉的戈壁深处竟然有大面积水域遗迹。有水自然会有生命的存在,魔鬼城就不是一座天生的死亡之城。事实上,哈密魔鬼城分布在沿着已经消失的库如克果勒河床北侧长120多千米、宽30千米的广大范围内。如果这些巨大的雅丹土丘都是水域中的泥沙沉积,水域又是在何时因为何种原因绝迹的呢?

由于这次偶然的发现,激发了刘志铭强烈的好奇心。一天,他来到一片还未曾踏勘的雅丹区域。突然,他看到地面上随处散布着细小的像骨头棒一样的东西,而且数量非常之多,有的清晰地镶嵌在沙土之中。他再次仔细地查看,原来这竟然是一些骨头化石!

刘志铭于是提取了一些标本决定向专家求教。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兴有说:“这个鸟类化石估计就是产生于侏罗纪时候,属于始祖鸟。”

哈密的戈壁荒漠在侏罗纪时期竟然有大量的始祖鸟生存!很显然,按照这样的情况推断,那时的魔鬼城决不可能是现在的样子。

此后,人们又发现了一个位于魔鬼城南部南湖地区盛产怪石的地方。经过专家鉴定,那里的石头叫做硅化木,距今有1.2亿~1.4亿年的历史,是侏罗纪时期的历史遗存。大量硅化木的发现说明魔鬼城曾经拥有大片茂密的森林。

img29

始祖鸟化石

然而,此后发现的珊瑚化石推翻了专家的结论,魔鬼城难道曾是热带海洋?

就在已然确定魔鬼城是森林环绕内陆湖的古地理环境后,另一个意外的发现似乎又推翻了这个结论。一天,同样在南湖戈壁,刘志铭看到远处有些发亮的、像水的反射一样的区域,他好奇地走了过去,原来那里是几座石灰岩山,然而正是这几座石山,又暴露出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刘志铭首先发现了一些表面呈孔状的石头,这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有意识地把随身所带的饮用水泼向石壁,上面马上清晰地显现出许多一块块像野山蜂的蜂房一样的图案,而且中心还有放射纹。根据过去的经验,他几乎可以肯定,这些带有图案的石块就是蜂房状的珊瑚化石。

但是,依据珊瑚的生活习性判断,它应该是生活在水深不超过200米、水温在18℃以上的热带浅海域中。

刘志铭的推测显然是有根据的,但让他想不明白的是,过去推断侏罗纪时期,整个魔鬼城所在的哈密盆地甚至新疆都是内陆湖盆,森林分布其间,而珊瑚则是热带浅海生物,它生存的环境应该是热带海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诡异神秘的魔鬼城原来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世界。然而,另一个惊人的发现即将到来,既然众多的动植物都在这茫茫戈壁上的魔鬼城中留下了生命的印记,那么,人类的足迹会不会也曾留在这里呢?如果真有的话,又会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刘志铭的推断并没有错,后经科学考察和专家的艰苦研究,魔鬼城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了。原来,二叠纪时期,新疆包括西北地区很多地方都是海洋环境,包括昆仑山、天山以及北面的阿尔泰山都不太高。到三叠纪末期,出现了一次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包括天山、觉洛塔克山、昆仑山在内的山有了一次抬升,哈密盆地相对来说也有了抬升,但升得不太高,还属于盆地。这个时候,海水基本上就退出。到三叠纪,海水变成了大型的内陆湖泊。

到距今1.4亿~1.2亿年的侏罗纪时期,哈密盆地从地理到气候都非常湿润,大型动植物开始形成。

到白垩纪时,哈密盆地气候、水热条件都不如侏罗纪那时好。盆地虽然整体是下降的,但是局部还是有抬升。

时间一直推进到4500万年前的第三纪,哈密依然是一个湖盆。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爆发,天山、昆仑山、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到很高的程度,印度洋湿润气流被隔绝了,哈密盆地虽然仍是湖盆,但动植物却已经并不茂盛了。

就在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不曾预期的又一次巨变发生了。

第四纪冰期来临,包括天山、昆仑山,冰川基本上都可以达到山麓地带。到了减冰期,冰川消融形成洪水,把细的沙泥搬运到盆地里面,也就是现在魔鬼城的范围内。而这时的哈密盆地局部的气候已经变得异常干旱,湖盆渐渐干涸。

在两亿多年的地质变迁中,哈密盆地经历了由海盆到湖盆、湖盆到陆盆的沧桑巨变。80万年间的风沙雕琢,就造就了今天的魔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