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姆塔格沙漠

库姆塔格沙漠

在新疆有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大漠与城市相连,绿洲与黄沙相伴,飞鸟伴驼铃起舞,大漠风光与江南秀色相映,极高气温与正常气温仅一步之间……这地方,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上唯一与城市相连的沙漠——鄯善县库姆塔格沙漠。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东部、鄯善县以南,与老城东环路南段相连,面积1880平方千米,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库姆塔格沙漠面积大约2.28万平方千米,主要组成元素不是沙丘,而是沙山,库姆塔格在维吾尔语中就是“沙山”之意。站在鄯善老城向南望去,金色的大漠雄浑壮观、风光无限,千百年来与绿洲长相厮守,默默对视,犹如忠诚的恋人,给人无尽的遐想。

img45

库姆塔格沙漠

库姆塔格沙漠气候干燥。盛夏之日,沙漠处处热浪袭人,仿佛燃烧着熊熊火焰。一到这里,游人会感到酷热,瞬间就会大汗淋漓、热气绕身,给人以置身桑拿室般的感受。但是,在沙漠的北缘,又有一条清澈明净的小河,潺潺流水,傍依沙山蜿蜒西去。在小河两旁,随处可见的柳树、杨树挺拔伫立,盘根错节,状如盘龙。如果置身这片葱绿之中,听流水淙淙,任凉风吹拂,气温可骤降20℃~30℃,顿时又令人倍感凉爽。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对库姆塔格沙漠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科考队员们发现,阿尔金山北麓是野生双峰骆驼的夏季牧场,梭梭沟是其穿越库姆塔格沙漠的通道之一。

野生双峰骆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数量比大熊猫的数量还少,全世界仅存不到七八百峰。在2004年9月和2005年9月的两次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共发现8群31峰野生双峰骆驼,其中最少的一群只有2峰,最多的一群多达25峰。证明阿尔金山是野骆驼主要的夏季草场。在科考队穿越梭梭沟的沿途中,发现多处骆驼蹄印和粪便,另外,在库姆塔格沙漠腹地,科考队还发现一大一小2具野骆驼遗骸,说明库姆塔格沙漠是野骆驼冬春迁徙的主要通道,梭梭沟是其穿越库姆塔格沙漠的通道之一。

img46

野生双峰骆驼

库姆塔格沙漠中虽然有野生骆驼出现,但从总体上来说,库姆塔格动植物种类稀少,群落结构也非常简单。

库姆塔格沙漠地处我国温带荒漠区域,各类生物种群虽然数量稀少,种类贫乏,但各自代表着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能力。库姆塔格沙漠自然植被是以温带半灌木荒漠和温带灌木荒漠为主的植被类型。考察共发现植物46种,隶属于15科36属,其中沙漠腹地植物18种,且以藜科植物分布为主,植被种类稀少,群落结构单调,单优势群落较为常见;野生动物属于荒漠动物群,主要由中亚荒漠区系成分组成,先后发现各类动物37余种,其中昆虫类20余种,有蹄类2种,鸟类8种,鼠类3种,爬行类4种,动物物种数量少,大型的野生脊椎动物如野骆驼、鹅喉铃及鸟类以沙漠边缘地带分布为主,沙漠腹地以昆虫、蜥蜴较为常见。

既然这里连生物群落结构都那么简单,是不是说这里没有一滴水呢?其实不是,这里还经常发生洪水呢!

库姆塔格沙漠分布在阿尔金山北麓洪积扇之上。每年5~7月份,来自阿尔金山的季节性洪水在山前汇集,通过库姆塔格沙漠南北向深切谷下泄,最后聚集于沙漠腹地而形成多处面积大小不等的尾闾湖,湖水经过蒸发和下渗而消失。

科考队通过测量洪水下泄时形成的水流印记发现,仅通过梭梭沟下泄的季节性洪水最大过水断面积就达23.4平方米。洪水经过90多千米的下泄,到达梭梭沟口时,由于风积沙对深切沟谷的掩埋,水流被阻挡而形成深度7米,宽度12米的坝体,洪水沿两岸溢出20多米。最后,水流冲破坝体一路下泄,在沙漠腹地沙丘低地形成多处过道湖或尾闾湖。在2000年7月的库姆塔格沙漠遥感影像上,可以看到面积为3.0×105平方米的湖水面。科考队最后一个营地就是驻扎在一个尾闾湖的龟裂地上。经过测量,该尾闾湖最大湖面为3.8×105平方米,湖水位最大时达到1.2~1.5米,局部地方达到2.0米。

发源于阿尔金山的季节性洪水经过沿途下渗、蒸发及在湖泊中的下渗和蒸发,最后消失殆尽。洪水下渗对于库姆塔格沙漠地下水有一定的补给作用。

科考队在穿越库姆塔格沙漠时,还在沙漠南部和中北部发现了多处河湖相和湖积相连续沉积地层剖面。其中,在库姆塔格沙漠南部的发现的地层剖面高度有100多米。该地层剖面包含河流相沉积、湖泊相沉积、风沉积等300多个互层。科考队经过4天的挖掘取样,共得到200多份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层样品。在库姆塔格沙漠中北部,也发现了2处湖积相沉积地层剖面,这2处地层剖面高度分别为20米和40米,地层剖面包含湖泊相沉积、风沉积等80多个互层。该2处剖面共取样品100多份。

地层剖面是地球环境演变的忠实记录者,每一次环境演变在地层中都相应有沉积记录。在沙漠中,由于沙层深厚,能够反映沙漠形成和演化的地层剖面很少,在塔克拉玛干等我国其他大沙漠中,仅有零星的断断续续的剖面出露。像这样完整连续的沙漠地层剖面十分罕见。这些剖面样品的分析结果将对解决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演化过程、古环境变化和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演化与罗布泊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科考队在库姆塔格沙漠腹地发现多处形态各异的砾石堆体,砾石堆体有的呈孤立的锥状,高度在2~20米之间;有的呈梁状,呈东北西南走向,连绵数千米,有的梁状砾石堆体直达阿奇克谷地的南缘。砾石堆体有的已经被流沙掩埋,有的仍然出露。经过几天的大面积勘察,在一处绵延数千米的梁状砾石堆体下,发现了一个厚度达40多米的湖积相、风成相互层的连续地层剖面。这一连续地层剖面表明,远古时期库姆塔格沙漠一带曾经存在面积很大的湖泊,这些湖泊可能与西北部的罗布泊相连,古疏勒河河水曾经是罗布泊主要的补给河流之一,来自阿尔金山的多条河流和古疏勒河水系在这一带汇集。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环境变化,古疏勒河水系逐渐退缩至现今的哈拉湖一带了。科考队发现的梁状和锥状砾石堆体就是古疏勒河水系变迁的有力证据。

科考队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库姆塔格沙漠的风积地貌以沙垄为主,并分布有金字塔沙丘、格状沙丘等多种风积地貌和雅丹、风蚀坑等风蚀地貌。库姆塔格沙漠南部分布多条南北走向的冲沟,其两岸为复合型沙垄,高18 ~178米,走向与冲沟的走向一致;在沙漠腹地,线形沙垄、孤立的新月型沙丘、沙丘链占优势;新月型沙丘和新月型沙垄是沙漠北部的主要风积地貌形态。

库姆塔格沙漠以独有的羽毛状沙丘而著称于世。对比遥感影像并通过实地调查和测定发现,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的风沙地貌特征表现为:由单个的新月型沙丘前后相连,构成了东北-西南走向的沙垄,沙垄间距100~2000米,这些沙垄可喻为羽毛状沙丘的“羽管”。沙垄间分布明暗相间并具有一定高差的沙带,形成了与沙垄斜交的“羽毛”。“羽管”和“羽毛”构成了独特的“羽毛状沙丘”。

构成沙垄的单个新月型沙丘轮廓清晰,其两翼平均长37.5米,最大长度为59米,最短为14米,平均翼宽17.2米。沙垄之间为倾角小于3°的微凹或微凸的起伏沙地,宽60~200米。起伏沙地上分布着与沙垄接近垂直的明暗相间的沙带。暗带平均宽24.3米,最宽为36米,最窄为15米;亮带平均宽11.6米,最宽为21米,最窄为6.8米。暗带以表层粒径大于1毫米的暗色矿物为主,而亮带表层以粒径1~0.25毫米的长石等浅色矿物为主。

img47

羽毛状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