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

乌兰布和是蒙古语,红色公牛之意,它在磴口县境内面积达286.6平方千米,乌兰布和沙漠生有干草、花棒、麻黄、锁阳、沙棘、梭梭等多种名贵药材和稀有植物。并有大小湖泊200多处,鸟类繁殖和迁徒地,有白天鹅等100余种鸟类栖息在湖中。大大小小的湖泊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乌兰布和沙漠之中成为大漠中一大奇观,与沙海驼影、大漠落日和生机盎然的沙生植物、田园风光共同构成了大西北粗矿、恢弘、神秘莫测的天然神韵。

乌兰布和沙漠内流动沙丘占总面积的36.9%,半固定沙丘占33.3%,固定沙丘占29.8%。东南部主要以流动沙丘为主,包兰铁路穿越其间;西南部为湖积平原,我国著名的吉兰泰盐湖位于其中;东北部区域是古代黄河冲积平原,因河床自西向东摆动,形成了低洼地、低湿地或积水成湖泊,曾是汉代著名的垦区。该区地表零散分布有1米高的白刺沙堆,沙丘间广泛分布有粘土质平地,是乌兰布和沙漠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许多地方已成为种植区。沙漠地区属亚洲中部中温带干旱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季风强劲。自第四世纪以来,在黄河东移的过程中,形成深厚的洪积、冲积、湖积物,风吹起沙。北宋太宗时,沙深3尺(合1米),马不能行,只靠驼运。清代以来,农田弃耕,植被和表土破坏,下层沙暴露,经风力剥蚀,平原埋陷,形成沙丘。沙区人民在内乱外扰的同时,又饱受沙害。

img59

乌兰布和沙漠

建国后,为保护黄河、农田、公路、铁路,境内人民大力治沙,从磴口县10千米柳子至杭锦后旗太阳庙,营造了一条宽300~400米、长175千米的防风固沙林带,成为一道保护河套绿洲的生态屏障。其中,磴口县境内长154千米,杭锦后旗境内长20千米。林带两侧5千米为封沙育草区。沙区内也大搞植树种草,有效地控制了沙漠东移。沙区驻有中国林科院磴口实验局、磴口县防沙林场、乌后旗西补隆林场、巴彦淖尔市治沙综合实验站。

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沙漠考察曾在磴口设点,并组建巴盟治沙综合试验站,为开展沙漠综合治理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在全国的沙漠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中心自1979年成立以来,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一直从事以林为主的区域生态治理与开发,具有长期工作基础,设施完善,水电林渠路配套,科技人员素质较高,年富力强,观测辅助人员操作熟练,技术全面。1982年起,先后在绿洲外围荒漠区,绿洲边缘区,绿洲林网中心区建立地面气象站3座,观测内容有气温、地温、风速、风向、湿度、蒸发量、降水量、日照时数、大气降尘、太阳辐射。台站仪器配置按国家基层地面站规范执行。部分项目配备自动记录装置。目前有两个站一直连续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具有40多万观测数据的信息数据库。12眼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土壤与水分化验室,常规仪器齐全、人员固定、操作技术熟练,对试区内的土壤和水分进行长期分析,积累了大量数据,还具有AST-386,AST-486微机2台,并有专人操作,为建立荒漠生态信息数据库提供了便利。

乌兰布和沙区水热资源极为丰富,发展农牧林渔业的条件比较优越。多年来平均年降水量100~145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地下水相对丰富,潜水埋深一般在1.5~3 米;有数层至十多层量多质高轴压水。沙丘本身的含水量即可满足沙生植物的正常生长需求。沙漠中有大小湖泊200多个,加之可利用黄河水自流灌溉,水利条件优越。沙区年日照时数3100~3300小时,年平均气温7.5℃~8.5°C,无霜期140 ~160天。热量、光照、无霜期均为内蒙古各大沙漠中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

img60

猪毛菜

水热等条件和环境使沙生、盐生、旱生植物并茂,主要生长着短花针茅、柠条锦鸡儿、康青锦鸡儿,甘草、苦豆子、沙蒿、蒙古革包菊、盐爪爪、短叶假木贼、红砂、球果白刺、泡泡刺、猪毛菜、沙葱、沙芥、沙棘、柠条、花棒、梭梭、肉苁蓉、锁阳、内蒙黄芪。尤以盛产驰名中外的王爷地甘草而受到世人青睐。沙区内有林场1.2万公顷、耕地1.4万公顷、牧场20万公顷。灌排水渠沟1000多千米,灌溉面积10万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甜菜、葵花及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