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沙漠的西、北、东三面均以黄河为界,地势南部高,北部低。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南部为构造台地,中部为风成沙丘,北部为河漫滩地,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流动沙丘约占61%,长400千米,宽50千米,沙丘高一般在10—60米之间,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内蒙古三旗。
库布齐沙漠的形成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辅。据专家推测,库布齐沙漠的沙来源可能有三:①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②来自狼山前洪积物;③就地起沙。鉴于库布齐沙漠的沙丘几乎全部是覆盖在第四纪河流淤积物上,因此,沙源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的可能更大些。不管是哪一种沙源,都为这里形成沙漠准备了物质基础。自商代后期至战国,气候变得干冷多风,使沙源裸露,并提供了动力条件。因此,可以说,库布齐沙漠应是在此期间形成的。这一时期古文化遗址和遗物的罕见,也说明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是很恶劣的。
陈林芳在荒漠地貌讲义中提出:荒漠形成,取决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由气候、地质、地貌三个因素作用;社会因素,主要是人为活动破坏草原和森林植被导致平衡失调。库布齐沙漠地区,虽然在白泥窑文化、庙子沟文化期遗址较少,但到了阿善文化及其之后的永兴店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期,遗址却是很多的,反映了人口也有一定数量。人类活动对于库布齐沙漠的形成,自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似可说,库布齐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基本的;社会因素是从属的、辅佐的,只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库布齐沙漠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气温高,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大风天数为25~35天。东部属于半干旱区,雨量相对较多;西部属于干旱区,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川沟十余条,沿岸土壤肥力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仅有内流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之中。
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东部地带土壤为栗钙土,西部则为棕钙土,西北部有部分灰漠土。河漫滩上,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盐化浅色草甸土。由于干旱缺水,境内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库布齐沙漠内的植被呈地带性分布,东部为干草原类型,西部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西北部为草原化荒漠植被类型。
干草原植被类型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伴生有小半灌木百里香等,也有一定数量的达乌里胡枝子、阿尔泰紫菀等;西部与西北部半灌木成分增加,建群种为狭叶锦鸡儿、藏锦鸡儿、红沙以及沙生针矛、多根葱等。北部河漫滩地生长着大面积的盐生草甸和零星的白刺沙堆。
库布齐沙漠地势平坦,多为河漫滩地和黄河阶地,宜于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中、西部条件较差地区可植树造林、封沙育草,发展小畜。沙漠北部和东西两端紧靠黄河,条件优越。一级阶地与河漫滩高差很小,有的地段黄河水位高出地面约10余米。近50年以来该区内已建黄河南干渠250千米,引黄灌溉,已建设成为内蒙古重点产粮基地之一。
库布齐沙漠地带,有过辉煌的过去,更会有灿烂的明天。通过治理开发,有着被利用的广阔前景。
由于库布齐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也是北京及周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之一。正是由于沙尘暴连续多次袭击的中国北方地区,所以人们更加感到沙漠是个十足的“坏小子”。殊不知,“硬币还有另一面”,沙漠在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可供开发利用的许多宝贵资源,所以人称沙漠浑身都是宝。且不说沙漠底下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藏等这些真宝贝,单说沙漠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害得人类好惨的大风也是宝。
达乌里胡枝子
库布齐沙漠里日日曝晒的强光,是宝;还有太阳能等这些天气气象资源,它们都是无价之宝。曾对世界很多国家开发利用沙漠资源情况进行长期考察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合作处杨有林处长指出,以色列、美国等不少发达国家都在开发利用沙漠风能、光能和热能等天气气象资源上取得了成功。
库布齐漠中充足的太阳能也成了主要能源之一。太阳能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太阳能在民用取暖、热水供应或农产品生产应用等方面已十分普及,居民建筑都配置了太阳能供热装置,居民的生活用热水、取暖、照明等大都能通过太阳能解决。农业生产中温室气温调节、灌溉系统和科研观测系统的用电多数已采用太阳能,太阳能还用于农业土壤消毒和病虫害控制。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开发太阳能发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能源发展目标之一,也就是试图通过太阳能的成功开发来解决荒漠开发,特别是荒漠高技术的农业生产对能源的巨大需求。通过对荒漠地区太阳能充足这一优势的充分发挥,以进一步推进荒漠开发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