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

科尔沁沙地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通辽市附近,是我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科尔沁沙地面积大约5.0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沙地。

科尔沁沙地原来是科尔沁草原,由于人们超载放牧,加上气候干旱,使得草原演变成了沙地。在嘎达梅林“抗垦”前后,科尔沁草原就“出荒”11次。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为科尔沁沙地,属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风蚀沙地半固定状态为主。目前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发展。

国内外无数经验证实,开发过程,在很多地区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开发与沙漠化并非孪生兄弟,其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的垦荒,曾造成严重问题,但随之投入巨大力量而制止了环境恶化,问题在于开发与补给的背离。在半干旱地区,无论是沙荒地还是天然牧场,如果没有补偿措施,一经开垦,土地即沙漠化。1958~1973年,内蒙古曾经两次开荒,最终造成133.3万公顷土地沙漠化。科尔沁沙地因乱开荒造成84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过度放牧和采樵也造成草场退化、沙化,植物遭到破坏,科尔沁沙地89.8万公顷土地因此而变成了沙漠。从古到今,科尔沁沙地的变迁史,给今人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从中可以得到启悟。

科尔沁沙地离海洋较近,受湿润气流科尔沁沙地离海洋较近,受湿润气流的影响,平均降水量可达300 ~500毫米。降水量多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img48

科尔沁沙地

沙地南部由于受海洋气团影响相对较大,降水量高于沙地中部。受蒙古冷高压和太平洋暖低压消长变化影响,当地冬春季以西北风和偏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

科尔沁东部和东北部有少量钙土分布,科尔沁西部大兴安岭山前冲积扇上主要为栗钙土;南部黄土丘陵山地主要是褐土、黑垆土。沙质平原广泛分布,其中风沙土是主要土壤,按土壤分类,可分为:流动风沙土、生草风沙土和栗钙土型风沙土。风沙土是科尔沁沙地的基本土类。流动风沙土是风沙土中分布面积最广的。生草风沙土主要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东部,翁牛持旗松树山的沙地油松林生长在此之中。它们可固定沙丘、沙地和丘间低平地,成土时间较早,土层较厚是草原植被长期作用形成的。大青沟沙地水曲柳林生长在此种土壤中。栗钙土型风沙土主要分布在科尔沁沙地西部和西北部,有钙积层和盐酸反应,是沙地榆树疏林分布。

对于科尔沁这片年轻的沙地,专家进行考察后,提出了治理对策,而且我国相关的部门也正在积极实施治理工作。专家建议,对于科尔沁沙地应采取三个策略:

其一,西辽河南部与教来河以东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年均降水450毫米左右,丘间滩地面积较大,低湿地较多,植被组合复杂而茂密;在东部边缘的西辽河与东辽河汇流地区,水热、土地、生物等资源十分充足,是农、林、牧的高效生产区。今后应对土地利用进行更科学的合理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并营造防护林,或进行草田轮作,增加牧业生产比重,使农、林、牧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全面综合发展。在西部,广大坨甸地区,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只能利用一小部分作为农业用地。总之,教来河以东沙地,除东部边缘外,其余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宜过大,并营造防护林,增加植被。对流沙要尽快采取植物治沙措施或栽植防风固沙林加以治理。

其二,西拉木伦河南部与教来河以西地区。这里气候逐渐干旱,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流沙面积增大,沙丘间滩地数量少,面积小植被覆盖度较低,由光沙蒿、乌丹蒿等沙生半灌木群落及一年生的先锋群落组成最基本的植被类型,灌丛和疏林都不发达,仅在老哈河以东有一些榆树疏林分布。沙地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20%,其中流动沙丘占7%,半固定沙丘占7%,固定沙丘占6%。本小区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较重。今后发展方向应以牧为主,林牧结合;对固定沙丘和甸子地草场进行轮牧,严禁滥垦、滥牧;对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进行围封,建立草库伦、基本草牧场和稳定高产的粮料基地;对流动和半固定沙丘进行人工补播和飞播沙生植物,并栽植灌木和乔木;选择适宜地段,营造以锦鸡儿为主的灌木饲料林柳灌等经济林和杨柳用材林;逐步形成乔、灌、草结合,带、网、片配置,建立林牧经济区,达到治理沙害、发展生产的目的。

其三,老哈河与教来河的中上游地区,基质转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沙地面积不大,约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1%。因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比较温和湿润。河谷滩地可作农业用地;陡坡应种草植树。科尔沁沙地北部,即大兴安岭东南侧山前的低丘漫岗及西拉木伦河、查干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呼虎尔河、霍林河等洪积平原上的沙地治理,应从这里的自然条件出发。该区地带性土壤为暗栗钙土,草原植被为优势群系,灌丛化草原为常见群落,大都已开垦为农田,沙丘多集中于河流中下游一带,沙地面积267万公顷,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3%,其中流动沙丘占5.5%,半固定沙丘占20%,固定沙丘占27.5%。从治理角度,此区可分东、西两个小区。在西半部,即西拉木伦河与新开河西北部沙地,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42%,其中流沙占5%,半固定沙丘占15%,固定沙丘占22%。这里的天然草原是良好牧场。今后应加强基本农田和草原建设,对不合理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牧;对退化的沙化草场,采用围封和人工种植优良牧草,逐渐恢复草场生产力;对现有森林资源应加强保护和抚育,同时要建立农田、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因地制宜营造薪炭林和灌木饲料林,逐步扩大森林覆盖率,发挥其综合效益。

在科尔沁沙地地区,生活着很多蒙古族同胞。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当草原上来了客人,不论相识与否,见面总是先问:“赛百奴!”(您好)。随后,主人热情地接待你到蒙古包里坐,叙谈中就以奶茶、奶制品和油炸面食招待。客人告别时,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日太!”(再见)。如果尊贵的客人在蒙古包里就餐过夜,或住上几天,主人将用“手扒肉”等食品款待你,席间还用哈达托着酒壶,用盘子托着酒壶,用盘子托着酒盅向你敬酒,这是表示特别的欢迎和尊敬。为了气氛欢乐和助兴,男主人或女主人手捧金怀唱起敬酒歌劝酒,使你喝好喝足,尽情畅欢!

img49

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蒙古族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之日,也常用献哈达这一礼节。对于长者和客人还有递鼻烟壶,这是蒙古族礼俗中的普通礼节。鼻烟壶是一个装鼻烟的小荧,样子像个小磁瓶,制作精巧。牧民把它视作珍品,经常佩带着。陌生人相见,总是互行此礼表示尊敬。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略举鞠躬,然后互品对方的鼻烟。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长者欠身递壶,少者应单膝下跪双手接壶,互品之后还回。递鼻烟壶是蒙古族人民对客人表示敬意和友好。一般在蒙古包里作客,落坐后,好客的主人常常要行这样的礼节。

在蒙古族的习俗中,过去有很多禁忌。比如:骑马或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进包时要把马鞭放在门外;入包后坐在右边;离包时走原路,待送行的主人回去再上车或上马。在蒙古包内,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睡坐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平素不宜用烟袋或手指指人头,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还有包里若有病人,便在门外右侧缚一条绳子,一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者就不应入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