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诺兰沙漠

世界的著名沙漠

在前文中,我们跟随探险者的足迹已经领略了世界各地沙漠的风采。在本章中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世界著名沙漠的概况。

世界著名沙漠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境内。提到非洲的沙漠,自然要首先说一说撒哈拉沙漠了。不过,非洲除了撒哈拉沙漠以外,纳米布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也非常有特色。亚洲和澳大利亚境内的沙漠分布较为集中。美洲也有沙漠分布,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阿塔卡马沙漠和索诺兰沙漠。

撒哈拉沙漠

在非洲北部,西起大西洋东岸,东至红海之滨,横亘着一片浩瀚的沙漠,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它东西长约5600千米,南北宽约2000千米,总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大致相当于非洲面积的1/3,或占世界沙漠总面积的1/3。

img74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一词,阿拉伯语的原意是象征广阔的不毛之地,后来转意为大荒漠。按照地表的组成物质,荒漠有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之分。不过,人们通常把荒漠通称为沙漠。撒哈拉沙漠地处副热带高压带,气候炎热干燥,素有“热乡”之称。撒哈拉沙漠水源贫乏,植物稀少,地势平缓,平均海拔高度约300米,中部有三大高原和海拔3415米的最高峰库西山。高原上满布在过去潮湿气候时期流水形成的干河谷。高原的外围是大片的岩漠和砾漠,再向外是沙海,沙漠里点缀着寥若晨星的绿洲。

近三四万年以来,撒哈拉地区的气候曾经历了几次明显的干燥期和湿润期的交替变化。

据研究,在距今4万~2万年以前的时期里,撒哈拉地区是一个湿润气候时期。此时,降水量较大,地面蒸发量较小,植物茂盛,河流纵横,湖泊成群,洪水经常泛滥,原来的沙面积大为缩小。至距今2万~1万年以前的时期里,这里气候变为干燥。此时,降水量减少,地面蒸发量增大,植物稀少,河流断水成为干河谷,湖泊缩小甚至干涸或咸化为咸水湖,风沙频繁,沙漠范围大大扩展。在这干燥期以后,这里的气候又趋向湿润。至公元前3500年前后,撒哈拉地区已变为高温潮湿气候。这时,雨量丰沛,草木繁茂,湖河充盈,水域面积达到最大。

从公元前3500年以后,撒哈拉地区气候又趋向干燥,茂盛的森林逐渐转化为草原,成为黄牛、绵羊、羚羊、长颈鹿等动物的乐园,河马、水牛等动物绝迹,捕渔业也不复存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气候干燥程度加剧,只有公元前750年和公元500年前后有过两次短暂的雨水稍多时期。由于气候长期干燥,导致河流断流,湖泊变小、干涸或消失,植被枯萎退化,由草原变为沙漠,许多草原动物被迫退出撒哈拉的历史舞台。

今日的撒哈拉,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典型的热带干燥地区。这里的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都达到15℃~30℃,绝对最高气温达45℃以上,地表温度可达70℃,年降水量除边缘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不足50毫米,有些地区常年万里晴空,不见滴雨。

撒哈拉沙漠风沙盛行,沙暴频繁,尤其在春季,是沙暴的高发季节。沙暴来临时,狂风怒吼,飞沙走石,霎时间天昏地暗,黄沙吞噬了大漠中的一切,交通被迫中断。几小时后,沙暴平息,街巷、广场、房舍,到处都是一层厚厚的沙尘,树林前缘,常堆起沙堆或沙丘,可是天气特别晴朗,令人有风过“沙山分外明”的感觉,沙漠中的一切景物,好像比平时更为清晰。沙漠中的风暴,把碎石、沙子和尘土吹走,留下的岩石裸露地表,这里便成为岩漠。岩漠又称石漠。岩漠中常常见到各种造型的独特的地貌形态。

那么是谁有这“鬼斧神工”的技能,将坚硬的岩石雕琢成这一千姿百态的奇异景象的呢?是风——这个大自然的“雕琢艺术家”,因此人们把这些造型精美的景象称为“风雕”。大漠中的风力疾厉,其威力之大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它能把岩石表面已经风化破裂的碎石和沙粒吹扬带走,扩大岩石中的裂纹、裂隙,加快风化的速度。同时,风挟带的碎石、沙子,在岩石的上部和岩块之间的裂缝、沟槽中,对岩壁进行磨蚀,使岩块逐渐被磨削而变细变形。磨蚀还能随着风力的大小,风向的转换,像能工巧匠一样,不断地变换它的雕琢手法和雕力,使各种造型更加精奇多姿,瑰丽壮观。风雕的造型有的似人、似兽,有的似柱、似蘑菇,有的似墩、似丘、似城堡……真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地面上堆积的沙粒被风刮走,留下了石块、石子,这里便成为砾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戈壁。戈壁滩上的砾石,白天受炽热的阳光不停地照射,连砾石裂缝间含有的一点水分也无法保存,但被水分溶解的一些铁锰之类的矿物质,却凝聚在砾石表面上,形成一层乌黑发亮的硬壳,使戈壁滩上一片漆黑,人们通常称它为“沙漠岩漆”。地表砾石,经风沙的长期磨蚀,表面便形成与风向相同的磨光面,磨光面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棱脊,这种砾石叫风棱石。由于风棱石的磨光面与常年风向一致,所以是戈壁滩上可靠的风向标。

当地沉积的大量沙土,被风吹刮,细的尘土被吹走,沙子留下来,再加风沙中挟带的沙子,带到这里来沉积,这样使地面上的沙子越积越多,便形成沙海——一望无际的沙漠。

沙漠中风暴骤起,黄沙弥漫,流沙滚滚,沙丘顺风移动,吞没大片沃土、牧场,掩埋许多城镇、村庄,阻塞道路交通。沙暴把大量的沙子卷到大西洋沉积,造成面积达6万平方千米的“海底撒哈拉”。据统计,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撒哈拉沙漠的范围就扩大了将近1/10。一次又一次的饥荒使居民大量死亡,仅1913年的饥荒就饿死了100多万人。

在浩瀚的沙漠里,也有人间天堂——绿洲。绿洲是地下水出露或溪流灌注的地方。这里渠道纵横,流水淙淙,林木苍郁,景色旖旎,从高空鸟瞰,犹如沙海中的绿色岛屿。绿洲是沙漠地区人们经济活动的中心。绿洲的外围是棕榈林,林间空地是开垦的农田。田间种植各种农作物,最普遍的是枣椰树。枣椰树的果实椰枣甜美多汁,被用来做主食,树干用来搭房架,叶柄用来当柴火,叶子用来扎篱笆和盖茅房,叶子纤维用来制扫帚、篮子和水囊,树皮用来做绳索和骑垫。

棕榈林的深处隐藏着村镇。这里的民房是土木结构,墙壁厚实,顶上用黄土垒平,屋里冬暖夏凉,既能防炎热,又能防沙暴。10月是撒哈拉的黄金季节,是沙漠商队起程的好时光。在撒哈拉沙漠的民间贸易全靠商队来沟通。

一支商队大约由10多个人和100多峰骆驼组成。他们的目的地是绿洲。当他们来到绿洲后,宿营在绿洲的外面,当地穿红着绿的妇女和姑娘们,就背着椰枣和商队的小米进行易货交易。在沙漠里,盐几乎同沙金一样昂贵,商队把质量好的盐棒带回家乡出售,价格可以比原价高出十几倍,所以盐也是商队交换的一种主要货物。商队的到来,增添了绿洲集市的贸易气氛。

20世纪50年代以来,撒哈拉沙漠中陆续发现了石油、天然气和铀、铁、锰等矿产资源,素称不毛之地的撒哈拉,现今被誉为“能源和矿产的宝库”。

撒哈拉变为世界上最大的荒漠以后,气候十分炎热干燥,植物非常稀少,沙丘连绵,戈壁无垠,地广人稀,在这样的地方,似乎应该是生命的绝境。

其实不然,这里存在着300多种沙生动物。最招人喜爱的动物是羚羊,人们称它为“沙漠的儿女”。羚羊性情温和机灵,奔跑的速度很快,一小时可达60~70千米,特别喜欢同汽车赛跑,以沙生植物为食,其肉味美,皮可制皮革。

沙漠中的狐狸,名叫沙狐,生性狡猾。人们喜欢把幼狐带回去喂养。可是,它贼性不改,喂大后,表面上看虽然很温驯,但是每到夜晚却外出偷食,骚扰四邻。沙狐生活在沙漠戈壁的草滩、丘坡上,昼伏夜出,行动诡秘敏捷。它们主要捕食沙鼠、野兔、鸟类和鸟蛋为生,也食爬行动物和昆虫。沙狐是珍贵的皮装原料。

大漠里还有大量的老鼠,一种叫沙鼠,它耐旱,以啃嚼沙生植物的根、叶、果为生,门齿发达,尤其喜欢啃啮植物根系。据考察,100只沙鼠的吃草量超过一只羊。沙鼠还到处打洞挖穴,营造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行路时如不小心,就会陷入鼠穴。沙鼠破坏植物根系,挖出的沙土掩埋大量的植物,加速草场沙化。

撒哈拉沙漠有许多多姿多色的鸟类,有百灵、沙漠莺、沙鸡、野鹅、鸨等。它们三五成群,有的居住在悬岩峭壁的风蚀洞里,有的出没在沙丘的灌木丛中……靠行走而少飞翔,具有特有的保护色,因而人们往往只听到鸟鸣声,而不见它的影子。鸵鸟是现代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2.5米,体重150千克。鸵鸟是杂食性动物,很能适应沙漠环境,一般都群居;卵特别大,每只重1千克左右;两翼已经退化,不能飞翔,可下肢却特别粗壮发达,在沙漠里奔跑如飞,每小时可达40千米,撒哈拉沙漠的鸵鸟,是世界沙漠中鸵鸟的奔跑冠军。

img75

撒哈拉沙漠中的鸵鸟

撒哈拉沙漠常见的爬行动物是蜥蝎。蜥蝎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吃东西从来不咀嚼,哪怕像自身一样大的食物,也是一口吞下去。身上生着很厚的角质和鳞片。蜥蝎居住在洞穴里,或钻入沙丘,常和沙子打交道,为了防止沙子吸入肺腔,在鼻孔里生长着一种特殊组织,吸气时就立即竖起来,聚缩进气孔,使沙子不被吸入,另外,鼻孔里还有一对很发达的腺体,不时地向外流出粘液,排出鼻孔里积累的沙子。蜥蝎中最大最凶的是巨蜥。它身长1米多,皮肤似树皮,害怕阳光,白天钻入沙丘,晚上四处活动,行如穿梭,常常伏在树枝上“守株待兔”,捕食鸟、蛇、虫等动物,遇人便张开大口,发出凶猛的怪叫声,准备咬人。巨蜥咬了人虽然很痛,但往往因祸得福,从此对毒蛇具有了免疫力,使其能免遭毒蛇之害。

沙漠里,人们最熟悉的动物莫过于骆驼了。骆驼能长途跋涉,横穿瀚海,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被誉为“沙漠之舟”。撒哈拉沙漠的骆驼,全为单峰驼,蹄子扁平,脚掌和腿骨之间有块弹性肌肉,还有肉垫状的胼胝体,在沙漠戈壁地上行走自如,十分平稳。骆驼在沙漠戈壁中能耐热耐寒,又能忍饥耐渴。它的体温能随周围环境而变化,不管外界气温有多高,天气有多热,它本身能自行调节体温与外界平衡。单峰骆驼的饲养不需要精饲料,沙生植物的叶子、枝条就是它的美味佳肴,甚至干燥粗硬的麦秸也会感到满足。

img76

撒哈拉沙漠中的单峰骆驼

骆驼忍饥耐渴的本领,有人说是因为骆驼背上的驼峰里装满着水,随时可以得到补充,所以几天喝不上水,也能坚持,不会有什么危险。其实不完全对,驼峰里除了贮存水分外还有粗脂。当骆驼得不到食物补充时,就会动用驼峰里的养分和水分来维持生命。大漠中气候非常干旱,地表水源奇缺,空气也特别干燥,所以只要有水井或水源,干渴的骆驼靠本身的特异功能,在数千米外就能闻到水气,找到水源所在地。一只干渴的单峰驼,一次的饮水量能达几十千克,等于本身体重的1/3。这些水经过胃被输送到全身。在旅途中无水的情况下,单峰驼可以持续7天不喝水,只吃点粗硬的干草。负载200千克货物的骆驼,只需消耗很少的草和水,就能在沙漠里走几个星期。在丧失体液27%(近于体重的1/4)的情况下,它还能活着。

有两位美国学者在撒哈拉沙漠作了一个试验:把几只骆驼拴在太阳下暴晒了8天,不给水喝,结果骆驼体重减轻了20%,的确变得“骨瘦如柴”了,但是它们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干渴,顽强地活着……不过,如果超过了它们忍受极限,它就会躺倒,安静地等死,再也没有任何办法使它再站起来了。此外,骆驼很少张嘴,呼吸的频率低,也可以大大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发。在炎热的白天,它本身又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因此很少出汗。单峰骆驼性情温顺,不论是谁,只要牵动它的缰绳,就听谁使唤。可是,千万别惹它生气,它一旦脾气上来,十分固执,尤其是小骆驼,特别不愿意驮货,往往在主人面前怒吼、奔跳。

骆驼虽然吃的是草,但是它却浑身都是宝。骆驼皮可以制作各种皮革制品;骆驼的毛绒是高级毛纺原料;驼奶和奶酪是美味食品;骆驼的骨骼是工业原料和有机肥料;骆驼的粪便晒干后还是沙漠居民上好的生活燃料。总之,骆驼的一生无求于人类,却对人类的奉献甚巨。

纳米布沙漠

动物学家乘坐的考察飞机在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上空飞行着,忽然前方的沙漠升起了一片尘雾,从雾中出现了一头狂怒的公象,它是冲飞机的引擎声而来的。这头已进入繁殖期的老公象是如此的狂暴,以致它会反复进攻一辆卡车。

沙漠中也有象吗?是的,这些如幽灵般的动物并非是海市蜃楼。大象漫游于沙漠之中,长颈鹿出没在荒芜的平原上,黑犀爬行于陡峭多石的山崖上,山地斑马和羚羊一边吃着季节性生长的绿草,一边以警觉的目光防备着狮子;狮子的踪迹遍及通向海边的道路,它们比其他地方的狮子要幸运,可以捕捉和品尝到海豹和其他的海洋动物;众多的小型动物奇妙地适应和生活在这片似乎是不毛之地的沙丘中,沙丘上石榴红的沙子闪烁着玫瑰般的色彩,时而沙子沿着陡峻的山坡缓慢地泻下,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久久回荡在纳米布沙漠的上空……

纳米布沙漠位于非洲西南部的大西洋沿岸,从安哥拉的木萨米迪向南,经纳米比亚直抵南非开普省的象河,长达1900千米。从海岸向内陆伸展的宽度为130~ 160千米,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直至海拔达900余米的大陡崖山麓。

img77

纳米布沙漠中的狮子

纳米布沙漠已有5500万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干旱的沙漠之一。沙漠海岸又被称为“骨骼海岸”,海边至今仍零乱地散布着众多先前失事船只的遗骸,无言地述说着悲惨的往事。那些失事船只的水手们在最初登上这片海岸时,曾经因为获救而纷纷跪下来感谢上帝,可谁知他们又重入死亡境地,竟然难以穿越这片荒芜似禁区般的沙漠,最终只有在缓慢的痛苦中死去。如今,沿着这片沙漠海岸建起了斯克尔顿海岸公园。

img78

骷髅海岸

纳米布沙漠的地面上覆盖着大片的流沙,一些沙丘长达16~32千米,高60~250米。纳米布沙漠几乎处于无雨地区,年降水量在沿海地区不超过13毫米,大陡崖山麓也不过50毫米。维持沙漠地区生态系统的是一连串季节性的河流,它们从内陆的高地到海边形成了数百千米的河道。今天只有在东部高地有充分的降雨时才偶尔使这些河道流动起来,但这决非是每年都有的事,即使河水流动起来,最终的结果是在到达大海之前早就渗入沙土之中了。

虽然河床常常是干枯的,但沙子下面仍保持着不少水分。水使得这些干旱的河床变成了“线状绿洲”,沿着这些生命之脉,野生动物可以找到的泉水,大象用它们的长鼻挖出新的水源,靠吃河岸植物而生活。在干旱严重时,野生动物被迫迁至海岸,直到干旱被打断后,动物才又走向远方。

本格拉洋流沿着海岸向北前进,带来了南极的水流。当远离海岸温暖的西南海风扫过凉冷的本格拉洋流时,就形成了雾,它是纳米布沙漠最主要的降水形式。在沙漠死一般沉寂的夜晚,海雾轻轻掠过像月球般忧郁和荒凉的沙漠平原和岩石坡时,树叶、岩石、草木,甚至一切动物的体表,都凝聚起了水珠,地衣泛现出一层淡绿色,那些无法等待滚过沙漠上空的雷声和流过干旱河床的洪流使无数生命因此获得又一次生存的机会。靠着雾,纳米布沙漠最不寻常的植物——稀奇古怪的百岁兰可以在沙漠严酷的生境中生活2000年。因此没有雾这股恒久的自然力,沙漠中众多的生命是无法生存的。

光秃秃的沙漠地表接受着强烈的太阳辐射,在夏天内陆气温可高达26℃~37℃,即使在春秋两季,当燥热的南非山风从东面吹来时,气温也可高达37℃。沙中的居民——甲虫、蜘蛛和蜥蜴等为了躲避正午的酷热、下午的余热以及凌晨的寒冷,而把自己每天的活动安排在早晨,黄昏以及深夜寒冷到来之前。

当太阳的光线洒在沙漠上时,沙面的温度逐渐升高,寒冷被驱走了,绝大部分的小动物们开始活跃起来。一只大型的掘沙蜥蜴小心地从沙中探出头来看看天上是否有苍鹰之类的猎食者,在感到没有危险时,才开始贪婪地呼吸着沙面上散发的热气。待身体暖和以后,它们爬出洞穴,让全身都沐浴在阳光之下,四处去寻找食物,只要一有不祥之兆,这只蜥蜴便立刻躲进它的避难地——温暖而松软的沙中。

沙丘的背风面通常是许多不能忍受强风吹袭的小动物聚居之地,除蜥蜴外,甲虫和其他昆虫也在这太阳烤灼的沙上爬进爬出调节体温和寻找食物。小动物们的食物为天赐之物,风挟裹着沙漠中的动植物残剩物——一粒种子,一条死苍蝇腿乃至一片叶子,越过沙丘顶部。这些残剩物变成了更小的碎屑物,然后聚集在沙丘背风面的底部,因此背风面也成为小动物们的“食堂”,在此可以美餐一顿。

早晨的温热过后,接踵而来的便是中午的酷热,已经活动了一个上午的小动物们此时已吃饱肚子,心满意足地在沙面上打个洞,钻进地下睡午觉去了。热浪滚滚而来,沙漠舞台上呈现出死一般的寂静。直到夕阳西下,黄昏降临,小动物才跳跃着重返地面。在这火星般暗红色的世界里,茶碟状的甲虫四处游弋,沙面反射的月光映照在翩翩起舞的白蜘蛛身上,呈现着怪诞的色彩,壁虎迈着桨状的宽足追捕昆虫,贪吃的金鼹鼠沿着沙坡滑行着……

当一段炎热干燥的天气来临时,土地伸开了裂缝,雾消失了。在热浪消退,海雾重返的第一个夜晚,沙漠又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繁忙之地。黑色的甲虫从背风面上爬到沙丘顶部,迎着浓雾,将头向下顶在沙上,身躯几乎是倒立着。当潮湿的雾气碰到甲虫的背甲时,就凝成水滴,并向下流入了甲虫的嘴里。沙丘蚁往往是白天活动而夜晚呆在洞中的,可此刻它们也按捺不住地爬出洞中。当海雾开始形成时,沙丘蚁站在沙上一动也不动,让雾珠慢慢地在它们身上聚集起来,然后相互饮用着对方身体上的水珠。这些都是在沙漠中生存的独特方式。

除了在西非撒哈拉边缘的大象外,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象生活在纳米布沙漠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在斯克尔顿海岸公园中的大象比其他非洲象有更大的脚和更长的腿,虽然它们不是一个亚种,但一些科学家相信这些象属于一种生态型,它们在对沙漠生存环境方面有着特殊的适应方式,如这些沙漠大象在干旱季节时每隔3~4天才需喝水一次。

一位花了5年时间跟踪这些大象的南非动物学家P·J·维琼谈到他曾跟踪一个象群去水源地的经历时这样说:“天气非常干,但大象一点也不烦恼,它们有秩序地快速向一个目标走去。尽管它们已有一年多没有去了,但它们知道那儿有一处水源。当我跟着它们走到目的地时,大象差不多已走了56千米。”

在一个大沙丘的斜坡上考察队员发现了数条深沟,这是大象滑下沙丘直到下面水塘去喝水的证明。为了能看见大象的再次来临,动物学家等了足足18个月,才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在尘雾飞起的地平线上,两头巨大的雄象出现了,它们匆忙地穿过沙丘,一头紧跟在另一头后面,两头大象走近斜坡边缘时,平时那种端庄威严的外表不见了,只见两只象隆隆地跨进斜坡,后腿弯曲,前腿直立朝下滑行。到了沙丘底部它们冲向水塘,就像孩子们那样互相戏水,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情景。

大象在纳米布沙漠游荡了多久呢?从很多地方留下的数千年前的石刻和岩画中都有大象的形象。1793年西方探险家报道了纳米布的大象。现在纳米布北部只有少数沙漠大象偶尔走到内陆与那些生活在雨量相对较多地方的其他象群有所接触,而大部分大象都完全生活在沙漠的环境中。这些大象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20世纪80年代初可怕的干旱曾降低了它们的出生率,从1979年到1984年只有7头小象出生,但只有两头存活,不过同时也只有很少的成年个体死于这种恶劣的环境。

尽管纳米布沙漠的生存条件非常严酷,但它也并非从来就是人迹罕至之地。在斯克尔顿公园外围的沙漠中,当地的赫雷多人,须巴曼人和达马拉人常常在野生动物饮水的干旱河床中放养牛羊,这是他们唯一的财产。当海边食物稀少时,狮子就沿着河床向上游走去,往往碰到正往下走的牲畜,有时是一头牛死掉,但有时却是狮子死去。当地法律规定在公园外如果狮子或其他动物危及到人和他的牲畜时,人们可以杀死这些捕猎动物。

img79

须巴曼人

澳大利亚动物学家和摄影师德斯·巴特莱特第一次见到斯克尔顿公园的那头雄狮是在1986年2月9日,当时它在霍纳布河的南端活动。5月15日的深夜这头狮子又光临了他们的露营地。这头狮子的前辈,也是先前该公园内唯一的一头公狮,在1985年3月沿海岸向南走到公园外面的娱乐区时被人们击毙。因此动物学家在1986年初第一次见到这只新来的雄狮时非常高兴。

公园内另有一头雌狮,她是在1981年4月在霍纳布河口出生的,喜欢在沙漠中漫游,或者在海滩边捕猎。当动物学家看到她的踪迹时,她已杀死了一头海豹,并拖了3千米至内陆美美地饱餐一顿。人们希望这头霍纳布河口出生的雌狮能与新来的雄狮配对。果然,1987年6月它们配对了,此时这头雌狮已带上了无线电发射器。6月4日动物学家乘飞机巡视时得到了她的信号,发现它们聚在一头已被杀死的驼鸟身边。5天以后又发现这对狮子在公园外面杀死了另外一只驼鸟。但此后动物学家就永远失去了它们的信号。7月17日,一个牧人杀死了雄狮,杀伤了雌狮。这头雌狮拖延了5天之久,直到保护官员找到她,才结束了她痛苦的生命,检查时发现她已怀孕了,将在几周之内产下4头幼狮。

悲剧仍在继续,1988年8月7日,动物学家在公园内看到了第3只雄狮,可到次年的7月4日它在远达100千米以外的内陆被击杀,而4个月前找到的另一头雌狮也被杀害了,伴随她的还有一只幼狮。

失去狮子的悲哀笼罩着野生动物保护者,人们希望这种悲剧能被一些建设性的东西所代替。狮子固然会危胁牲畜,但它也会吸引旅游者,尽管是在这遥远的纳米布沙漠。

最近,一项生态旅游的先期试验正在当地展开。过去旅游者在须巴曼人的村庄中只能拍些生活照,现在人们可以拍摄野生动物了,须巴曼人从野生动物的捕猎者转变为了保护者,每月也因此分享到了部分的旅游税收。

1907年德国殖民政府宣布在埃托沙和考克维德的部分地区建立禁猎区,1970年南非政府取消了禁猎区,以便为在沙漠中生活的土著居民提供家园。这样沙漠中的野生动物只有在沿海岸狭长形的斯克尔顿海岸公园内得到保护,然而狮子的悲剧已表明这显然是不够的,为此纳比亚政府已同意在此建立一个面积更大的禁猎区,由须巴曼人帮助管理和保护这个区域,通过旅游收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人狮之争有望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让野生动物的悲剧永远成为历史吧!

卡拉哈里沙漠

卡拉哈里沙漠是非洲南部内陆的干燥区,也称“卡拉哈里盆地”,是非洲中南部的主要地形区。

img80

卡拉哈里沙漠

卡拉哈里沙漠和撒哈拉沙漠中部纬度相当,气候相似,同样也受副热带高气压系统的影响,地面终年干燥,年降水量125~250毫米。但卡拉哈里沙漠的气候植被与撒哈拉沙漠又不完全相同,因降水稍多而有一定植被覆盖。气候和植被自西南向东北变化。西部为沙漠,高达100米的沙丘上生长着肉质植物与灌木。北与东北部降雨较多,为热带干草原与热带稀树草原。卡拉哈里沙漠在短暂的雨季中,植物繁盛,地面覆盖着丰富的草场,还有一片浓密的矮树丛和高大的树林。多羚羊和其他热带动物。但是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沙漠中均缺水,纵横沙漠的众多河流的河床都是干涸的,土地干燥是在这个地区进行探测的真正障碍。潮湿气团来自印度洋,东北部水量最大,西南部则有所下降。但是降水量变化极大。多数降雨发生在夏日雷电交加之时,各处每年都有极大变化。冬季特别干燥,湿度极低,有6~8个月完全无雨。日、季气温变化范围极广且规律。夏日阴凉处气温仍达43℃~46℃,但同一天晚上可降至21℃~27℃;冬季晚上的气温一般均降至冰点甚至可低到-12℃。

在卡拉哈里沙漠南部和中部,地面水只有在广为分布的小水坑里才有,几乎没地面水系。几乎所有的雨一降下来就消失在深沙里。在卡拉哈里沙漠的南部和中部某些处找到了大量的古代水系——有些就在地面上,有些则透过空中摄影才探得。即使在一年中雨量最多之时,这些水系今日都不再运转。

但是在卡拉哈里沙漠北部却有一个很不寻常的水系。夏日大雨滂沱落在远在喀拉哈里西北部的安哥拉中部高地上。大量的径流水流入若干向南流的小溪中,这些小溪汇合起来形成奥卡万戈河和宽多河。

img81

奥卡万戈河

奥卡万戈河在距离大海2000千米的地方,创造了一座欣欣向荣的天堂。在这座欣欣向荣的天堂里,奥卡万戈河也被称为波特提河。河的另一边有一座古代湖泊的遗迹,它原是非洲第一大湖,如今只能从遗留的痕迹推测当年的规模,现代人称之为马卡迪卡迪盐沼。卡拉哈里的所有动物,生来就要面对干燥与湿润、贫乏与富饶的无情循环。

由于连续多年雨量稀少,波特提河已接近干涸;对于一群岌岌可危的动物,它却仍是维系生存的命脉。

img82

到河边喝水的斑马

依靠地表水源维生的数千只动物仍必须来波特提河,在日渐干枯的水塘中喝水。有些动物想出聪明的办法:在干涸的河床上寻找清水。斑马挖掘泥沙,最后,清水涌了出来。数百只沙鸡乘机利用斑马和牛羚群挖出来的干净水塘。公沙鸡胸部的羽毛吸水性非常强,这种奇妙的应变之道使它能够汲水回去喂给雏鸟。

斑马群每天都要长途跋涉,到距离干涸的河床几英里的地方觅食。把波特提河附近的青草吃完后,斑马要走更远的路去找吃的。路途消耗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它们还没吃上几口就又要返回河边喝水了。斑马还面临激烈的竞争。白蚁吃掉了大量青草,有些地方的白蚁吃得比斑马群还要多,只留下光秃秃的荒地。白蚁不需要太多水分,地底湿气和植物水分就已足够了。对它们来说,水源和食物之间的距离很短;而旱季里,斑马没有捷径,只能顶着酷热和风沙,不停地往返。

乌云密布,远方传来一声惊雷,斑马群知道,欢快的时刻到了。它们向东走了100多英里,追逐雨水,寻找新的草原和新的水源。蚁丘深处的白蚁,因天气变化骚动起来。它们是掌控环境的大师,在沙漠中心打造了一座凉爽的住所。每座蚁丘里栖息着数十万只白蚁,在卡拉哈里的许多地方,可能都算最大的动物族群。只有经过特殊进化的猎手,才有能力攻击白蚁的粘土堡垒。

穿山甲的爪子强壮有力,全身披有盔甲,舌头足有身长的一半。在蚁丘深处的一个房间里,住着几百万只白蚁的母亲:蚁后是一个巨大的产卵机器,身体十分壮硕,几乎无法自行移动。它甚至过不了出口,工蚁必须先把门拓宽。穿山甲对蚁丘造成了重创,不过,蚁后毫发无损。只要把家园修整一新,白蚁数量很快就会恢复。

随着风暴出现的,是一幅惊人的奇观。数万只红鹳接连划过沙漠天空,它们不眠不休,从海边的觅食地飞到这里。没有人知道它们在1000英里之外,如何得到了雨季即将开始的消息。雨水再度注满草原水塘,斑马终于能在同一个地方饮水、吃草了。数千平方英里的草原恢复了活力,斑马悠闲地散步,红鹳也飞向了祖先的家园。

大雨过后,沙漠欣欣向荣。从最大的到最小的,各种生物让卡拉哈里处处生机盎然。

斑马离开后,草原显得一片荒凉。不过,仍有几种动物留了下来;对于即将到来的苦日子,它们各有各的应对办法。趁塘底还没有完全变硬,最后一批箱头蛙开始挖洞,不久它们就会用一层膜裹住自己,保持湿度,埋在岩石般坚硬的土壤中。说不定,它们要等多年以后才会再次现身。

旱季又一次降临卡拉哈里沙漠。尽管沙尘漫天飞舞,但卡拉哈里的希望永远不灭;雨水终究会滋润干渴的大地,再次向芸芸众生发出召唤!

塔尔沙漠

塔尔沙漠亦称印度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小的沙漠,也是南亚最大的沙漠。它位于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东南部,西以印度河、萨特卢杰河为界,东以印度马尔瓦高原东侧为缘。

塔尔沙漠的海拔在100~200米,面积近30万平方千米。主要为沙质荒漠,东南部多砾漠,沙丘一般高达30~90米,最高达150米,沙垄、盐滩地、龟裂地广布。沙漠中有季节性盐湖及干河道,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大部分地区无植物生长,少数耐干、耐热的植物可以生存。在能利用地下水的地区,产有小麦和棉花。

塔尔沙漠属亚热带荒漠气候。受周围高原山地,特别是西侧伊朗高原的影响,这里很少降雨。年均降水量小于100毫米,气候干热,夏季最热月气温达48℃~51℃。5~6月的强烈尘暴是沙漠中的重要灾害,居民多过着游牧生活。

img83

塔尔沙漠

历史上,这块地方不是沙漠,那么这沙漠是怎么来的呢?于是有人认为,尘埃是形成塔尔沙漠的主要原因。科学家们发现,塔尔沙漠上空的空气浑浊不堪,尘埃密度超过美国芝加哥上空几倍,白天遮住了阳光,大气灰蒙蒙的,略呈暗红色,夜间也不见群星。尘埃一方面反射一部分阳光,另一方面又吸收一部分阳光,使其本身增温而散热。白天,因为尘埃弥漫使得地面不被加热,空气就不能上升。夜间,尘埃以散热冷却为主,空气下沉,同时也减弱了地面的散热。于是此地既无降雨条件,又无成露的可能。尘埃在这里竟制服了湿气,使地面只能形成沙漠。那么,这么多的尘埃又源于何处呢?有的学者指出,塔尔沙漠的尘埃最初是人类制造的,人类是破坏生态环境,制造沙漠的真正凶手。

塔尔沙漠地区自古就布满了人类的足迹。人们甚至还在沙漠中修建了公路。塔尔沙漠中的大部分公路平缓,笔直延伸,公路两旁稀疏的植被给人几分苍凉感,但是,你也经常因眼前突然出现的色块兴奋起来,尤其是当屹立高地的雄伟宫殿与山野湖泊相映,身着五颜六色纱丽的妇女穿梭其间的景致出现时。

印度西部塔尔沙漠地区自古以来散落着诸多小公国,特殊的历史创造并遗留了一批基本保持完好的城堡宫殿、王陵庙宇,像珠宝般镶嵌在广袤的大漠中,闪烁悠久。在这一地区,几乎看不到殖民色彩的文化,只有浓郁的中世纪情调,镂空和弧形的技巧经常出现在宫殿寺院甚至村落民居,本土印度教的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融和在一起,形成印度西部特异的缤纷又充满迷蒙的色彩。

布什格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小而温馨的城镇。布什格尔位于塔尔沙漠的边缘,在阿杰梅尔西北10千米,德里西南400千米,斋浦尔西南145千米。镇上的大街上没有多少车马。在布什格尔小镇上有超过400座寺庙。比较重要的寺庙中多供奉着梵天,抚琴舞王,公猪瓦拉哈,萨碧特瑞和迦耶德丽。这里比较有名的是每年10月或者11月举行的骆驼集市。这里也不准人们饮酒和吃肉。

据说宇宙大神梵天在经过这里时扔下了一朵莲花。于是从花瓣掉落的地方涌出了泉水,形成了湖泊。这里有一个被寺庙环绕的矩形湖泊。据《宇宙古史-莲花部》上称,创造之神梵天曾经在这里用莲花杀死了一个魔鬼。他把莲花扔在这里以杀死魔鬼。花瓣落在了三个地方,于是这些地方出现了湖泊。

老布什格尔是这里最神圣的地方,因为莲花首先落在了这里。顺着路往下走3千米就是中布什格尔,这里有一个小猴神庙和一棵树龄200多岁的菩提树。新(小)布什格尔在北面3千米处,这里有一座规模较小的克利须那神庙。由于梵天是用手(格尔)扔花(布什)的,所以这地方就起名叫做布什格尔。正因为这里是一块神圣的土地,所以每年都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朝圣。

斋浦尔也是沙漠边缘的一个美丽的城市,其中尤其以梅兰加尔古堡最为壮观。梅兰加尔古堡当数印度最为壮观的城堡,原来为皇宫建筑。城堡修筑于120米高的红岩山头上,号称从未被攻克的城堡。在古城堡阴深的门洞石壁上,雕刻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手印。据介绍,这些手印均为陪葬妇女留下,之前为城堡的王公贵族的妻妾也就是“封建礼教”的殉葬者,有的殉葬者还未成年。

岩塔沙漠

岩塔沙漠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西澳首府伯斯以北约250千米处,在临近澳大利亚西南海岸线的楠邦国家公园内。这片沙漠荒凉不毛,人迹罕至。沙漠中林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岩石,故而得名。形态各异的岩塔,遍布于茫茫的黄沙之中,景色壮观,使人感觉神秘而怪异。有人形容这种景象为“荒野的墓标”,让人感到世界末日的来临。这里地形崎岖,地面布满了石灰岩,只有越野汽车可驶到那里。如果科幻小说家要写一部描写岩塔的惊险小说,此地可作为最理想的背景。

img84

岩塔沙漠

暗灰色的岩塔高1~5米,矗立在平坦的沙面上。往沙漠腹地走去,岩塔的颜色由暗灰色逐渐变成金黄。有些岩塔大如房屋,有些则细如铅笔。岩塔数目成千上万,分布面积约4平方千米。

每个岩塔形状不同,有的表面比较平滑,有的像蜂窝,有的一簇岩塔酷似巨大的牛奶瓶散放在那里,等待送奶人前来收集;还有一簇名为“鬼影”,中间那根石柱状如死神,正在向四周的众鬼说教。其他岩塔的名字也都名如其形,但是不像“鬼影”那样令人毛骨悚然,例如叫“骆驼”、“大袋鼠”、“臼齿”、“门口”、“园墙”、“印第安酋长”或者“象足”等。虽然这些岩塔已有几万年的历史,但肯定是近代才从沙中露出来的。在1956年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特纳发现它们之前,外界似乎对此一无所知,只是口头流传着。早期的荷兰移民曾经在这个地区见过一些他们认为是类似城市废墟的东西。

19世纪,从来没有人提及过这些岩塔。如果它们露出地面,肯定会被19世纪的牧人发现。因为他们经常在珀斯以南沿着海岸沙滩牧牛,附近的弗洛巴格弗莱脱还是牧人常去休息和饮水的地方。

1837~1838年,探险家格雷在其探险途中曾从这个地区附近经过。他每过一地,必详细记下日记。但在他的日记中没有关于岩塔的记载。

科学家估计这些岩塔的历史有25000~30000年,肯定在20世纪以前至少露出过沙面一次。因为有些石柱的底部发现黏附着贝壳和石器时代的制品。贝壳用放射性碳测定,大约有5000多年历史。这些尖岩可能在6000多年前已被人发现。但是这些岩塔后来又被沙掩埋了数千年,因为在当地土著的传说中没有提到过这些岩塔。1658年,曾在这一带搁浅的荷兰航海家李曼也没有提及它们,只是在他的日记中提到两座大山——南、北哈莫克山,都离岩塔不远。如果当时这些石灰岩塔露出沙面,李曼必定会记在他的日记里。沙漠上风吹沙移,会不断把一些岩塔暴露出来,又不断把另一些掩盖起来。因此,几个世纪以后,这些岩塔有可能再次消失。但它们的形象已经在照片中保存下来了。

帽贝等海洋软体动物是构成岩塔的原始材料。几十万年前,这些软体动物在温暖的海洋中大量繁殖,死后,贝壳破碎成石灰沙。这些沙被风浪带到岸上,一层层堆成沙丘。

最后,在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的地中海式气候下,沙丘上长满了植物。植物的根系使沙丘变得稳固,并积累腐殖质。冬季的酸性雨水渗入沙中,溶解掉一些沙粒。夏季沙子变干,溶解的物质结硬成水泥状,把沙粒黏在一起变成石灰石。腐殖质增加了下渗雨水的酸性,加强了胶黏作用,在沙层底部形成一层较硬的石灰岩。植物根系不断伸入这层较硬的岩层缝隙,使周围又形成更多的石灰岩。后来,流沙把植物掩埋,植物的根系腐烂,在石灰岩中留下了一条条隙缝。这些隙缝又被渗进的雨水溶蚀而拓宽,有些石灰岩风化掉,只留下较硬的部分。沙一吹走,就露出来成为岩塔。岩塔上有许多条沙痕,记录了沙丘移动时沙层的厚度及其坡度的变化。

卡拉库姆沙漠

卡拉库姆沙漠是中亚地区大沙漠,它位于里海东岸的土库曼斯坦境内,阿姆河以西。土库曼卡拉库姆沙漠面积接近35万平方千米,从西向东延伸约800千米,由北至南约483千米。北同萨雷卡梅什盆地接壤,东北部和东部以阿姆河河谷为界,东南与卡拉比尔高地及巴德希兹乾旱草原地区毗连。在南部和西南部,沙漠沿科佩特山麓绵延,而在西部与西北部则以乌兹博伊河古河谷水道为界。沙漠被分为3个部分:北部隆起的外温古兹卡拉库姆;低洼的中卡拉库姆;以及东南卡拉库姆,其上分布着一系列盐沼。在外温古兹卡拉库姆和中卡拉库姆交界之处,有一系列含盐的、孤立的、由风形成的温古兹凹地。

img85

卡拉库姆沙漠

卡拉库姆地形鲜明,反映了其起源和地质发展。外温古兹卡拉库姆的表面受到暴风侵蚀。中卡拉库姆平原从阿姆河延伸到里海,呈与河流走向同一的斜面。由风聚集起来的有些过高的沙垄的高度在75~90米之间,依年龄和风速而异。略少于10%的地区由新月形沙丘组成,其中一些高9米或更高。沙丘间有许多凹地,为厚达9米的沉积黏土层所覆盖,在降水时具汇水盆地的作用;在这些盆地中收集的水使得种植甜瓜和葡萄一类的水果成为可能。被称为盐沼的含盐区,也是由于下层土壤水分蒸发而形成的。

卡拉库姆沙漠的气候是大陆性的,夏季漫长而炎热,冬季天气多变,但相对温暖。北部和里海沿岸7月平均气温为26℃~28℃,中卡拉库姆沙漠中部为30℃~34℃。在1月份土库曼卡拉库姆沙漠东南部雷佩泰克保护区,北部平均气温为-4℃,南部为4℃,但气温起伏巨大,可在24小时之内从-20℃上升到10℃。年平均降雨量在北部为70毫米,在南部为150毫米。降水主要出现在冬季和早春,一半以上出现在12~次年4月之间。几乎无雪。盛行的是和煦的东北风和西北风。

卡拉库姆沙漠中的植被十分多样,主要由草、小灌木、灌木和树木组成。土库曼卡拉库姆沙漠的植被在冬季可用作骆驼、绵羊和山羊的饲草。动物为数不多,但其种类众多。昆虫包括蚁、白蚁、蜱、甲虫、拟步甲、蜣螂和蜘蛛。还有各种蜥蜴、蛇和龟。齧齿类中有囊鼠和跳鼠。

卡拉库姆沙漠人口稀少,平均每6.5平方千米1人,并且主要由土库曼人组成,其中一些部落的特征被保留下来。卡拉库姆沙漠的居民自古从事游牧,并在里海沿岸及阿姆河捕鱼;但在现代,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体和国营农场定居,并发展了拥有瓦斯和电的永久城镇。畜牧队照管牲畜。石油、瓦斯和其他工业的发展,导致多种民族聚居的新住宅区的出现。

img86

卡拉库尔羊

现代灌溉使得沙漠适于大规模畜牧,特别是卡拉库尔羊的畜牧。卡拉库姆运河从阿姆河流往里海低地,将水引到卡拉库姆沙漠东南部、中卡拉库姆沙漠南界及科佩特山麓地带;绿洲地区种植细纤维棉花、饲料作物和各种蔬菜水果,一大片牧区有了饮水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集中发展给卡拉库姆沙漠带来一场工业革命。工厂、石油和煤气管线、铁路、公路以及火力发电站和水力发电站,已经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面貌。一些自然资源也已得到开发,其中包括硫、矿盐和建材。

在卡拉库姆沙漠的西南边缘有一座年轻的城市——阿什哈巴德。阿什哈巴德是土库曼斯坦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亚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因阿什哈巴德地处卡拉库姆沙漠之中,所以又被形象地称为“沙漠中的水城”。

阿什哈巴德最早是土库曼人的分支捷真人的城堡,意为“爱之城”。1881年沙俄组建后里海军区,在此设行政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该市成为沙俄与伊朗的贸易重镇。1925年成为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前苏联政府在阿什哈巴德进行了大规模的战后建设,但1948年10月发生了里氏9至10级大地震,使整座城市几乎毁灭,近18万人罹难。1958年重建,此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开拓,阿什哈巴德又重新发展起来。1991年12月27日,土库曼宣布独立,阿什哈巴德成为了土库曼斯坦的首都。

土库曼斯坦宣布独立后,政府决意把首都建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色大理石城、水城和绿色之都。阿什哈巴德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都市之一,所有新建筑都是由法国建筑大师设计、土耳其人承建的。建筑物表面被清一色伊朗产白色大理石覆盖,使整座城市显得洁白而明亮。

阿什哈巴德曾受沙漠影响而严重缺水,但自从1962年卡拉库姆大运河通到这里后,市内缺水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市内主要街道的两侧铺设了一条宽半米左右的水渠,用以浇灌着路边的花草树木。因为缺少树木,土库曼人尤其重视植树造林。在阿什哈巴德城区及周边,到处可见大片新栽的小树苗,若干年后小树苗将长大成林。也许正因为缺水,土库曼人尤其愿意彰显水的魅力。阿什哈巴德主要建筑物前、广场上、公园里,甚至道路隔离带上都设置了造型各异的喷泉。阿什哈巴德因此又被誉为“喷泉之城”。

市内花园、草坪和喷水池随处可见,国家话剧院附近著名的中央文化与休息公园内草木繁茂、百花飘香。苏联解体后市内新建的大型建筑随处可风,总统府富丽堂皇,中立门、地震纪念建筑群、国家博物馆和孤儿院等建筑别具要一格。

img87

中立柱

在阿什哈巴德市中心总统府广场,耸立着象征土库曼斯坦中立国地位的中立柱。3个柱体支撑脚代表3个不可分割的基础:独立、中立和民族团结。在阿什哈巴德城南,矗立着象征土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独立柱,塔基上方的塔柱高91米,象征土于1991年获得独立。每年10 月27日的“独立日”和12月12日的“中立日”已成为土库曼斯坦最重要和最隆重的节日。同时,中立柱和独立柱也成为阿什哈巴德主要的标志性建筑和观光景点。

鲁卜哈利沙漠

鲁卜哈利是阿拉伯语,意为“空旷的四分之一”,由于其面积占据阿拉伯半岛约1/4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覆盖了整个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区和大部分的阿曼、阿联酋和也门领土。

鲁卜哈利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其沙丘的移动主要由季风引起,并且由于风向和主流风的差异,沙漠的沙丘被分成3个类型区,即东北部新月形沙丘区、东缘和南缘星状沙丘区、整个西半部线形沙丘区。对于鲁卜哈利沙漠的成因,国内外一直缺少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气候、地形、古地理等自然因素是影响鲁卜哈利沙漠形成的主要因素,人类的影响不明显。

鲁卜哈利沙漠从北纬12°~34°线整整跨越22个纬度;尽管沙漠的大部在北回归线以北,它还是被视为热带沙漠。夏季酷热,有些地方气温高达54℃。内陆干热,尚可忍受。然而,沿海地区和一些高地受夏季高湿度制约,夜间或清晨有露水或雾。整个沙漠的年降雨量平均不足100毫米,但其多寡幅度却在0~500毫米之间。除了冬季断续降雨、春季阴霾或尘暴之外,内陆天空通常是晴朗的。倾盆大雨偶然淹没主要水系流域。冬季凉爽,令人心旷神怡,最冷的天气出现在高海拔地带和最北部。1950年在塔普林输油管旁的图赖夫记录到的最低温为-12℃。

img88

鲁卜哈利沙漠

鲁卜哈利沙漠上的风主要从地中海吹来,刮到东部、东南、南方和西南,画出一个巨大的弧。多风的季节出现在12~次年1月和5~6月。此称为热尘风的时期持续30~50天,风速平均每小时48千米。能够考验困在风中的人们的耐性的热尘风,是运载大量沙尘并改变沙丘形状的干燥的风。每一场风暴都将数百万吨的沙子携入鲁卜哈利沙漠。被吹动的沙子离地不过数英尺,只有在被旋风、尘卷或区域沙暴卷起时例外。风在鲁卜哈利沙漠的西南部依次从四面八方刮来。强劲的东南风每次一连数日扫过大沙漠,将热尘风对沙丘形成的作用逆转过来。

沙漠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旱生的或盐生的。春雨之后,长期埋藏的种子在几个小时内发芽并开花。通常荒芜的砂砾平原变绿了。即使燧石平原也会在深冬初春为骆驼和绵羊长出牧草。这些平原曾是驰名的阿拉伯马的故乡,然而牧草总是过于短缺,难以供养大量马匹。当然,所有的牧区均被过度放牧,因而导致如今广泛的荒芜地带的形成。生长在盐沼的盐生植物包括许多肉质植物和纤维植物,可供骆驼食用。在沙质地区生长的沙草是一种根深的强韧植物,有助于保持土壤。在绿洲边缘往往可以看到柽柳树,其有助于防止沙子侵入。

稀有灌木拉克,以“牙刷灌木”知名,其枝条被阿拉伯人依传统用于刷牙。整个沙漠到处生长,为贝都因人所熟知,他们将这些草用于食品调味和防腐、熏衣和洗发。能产生馥郁的乳香和没药的灌木可见於阿曼佐法尔地区的较低海拔地带。东鲁卜哈利沙漠一般被认为干燥不毛,但在巨大沙丘的侧翼却养育着许多植物,包括一种叫做纳西的甜草,为如今稀有的大羚羊提供主要草料。许多绿洲种植海枣,海枣本身为人和家畜提供食物。可提供建筑物及制作井架和古式辕杆的木料;树叶作为手工艺品和缮盖房顶。绿洲还出产许多水果和蔬菜,诸如水稻、苜蓿、散沫花、柑桔、甜瓜、洋葱、番茄、大麦、小麦及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有桃、葡萄和仙人果。

鲁卜哈利沙漠的动物也多样而独特。沙漠昆虫包括苍蝇、疟蚊、蚤、虱子、蜱、蟑螂、蚁、白蚁、甲虫和能把自己伪装成树叶、树枝或卵石的螳螂(食肉昆虫)。还有清除粪便的蜣螂、无数的蝶、蛾和毛虫,而曾经破坏自然环境的有害的飞蝗现在得到控制。蛛形动物包括大食蝎虫、蝎和蜘蛛。食蝎虫可以生长到20厘米长。蝎也可以生长到20厘米,有黑、绿、黄、红和灰白诸色。蝎的毒刺可使幼儿致命。绿洲水塘中有小鱼。有一些两生动物,诸如蝾螈、蝾螈类、蟾蜍和蛙。爬虫类包括蜥蜴、蛇和龟。一种生活在平原上尾巴肥大的蜥蜴,长度可达1米。这是一种草食动物,颌上没有牙齿,其尾巴烤熟后是贝都因人的佳肴。长达1米的巨蜥,以飞蝗和其他昆虫为食。许多蜥蜴,包括石龙子、壁虎、鬣蜥和有领蜥蜴,都可以在沙漠中找到。

img89

贝多因人

除了上述的动物和植物之外,在鲁卜哈利沙漠中生活的还有古老的贝多因人。贝多因人是阿拉伯人的一个分支。几百年来,贝都因人凭借智慧和世代相传的生活技巧成为鲁卜哈利沙漠世界中的主人。

阿塔卡马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是南美洲智利北部的沙漠,它介于南纬18°~28°之间,南北长约1100千米,从沿海到东部山麓宽100多千米。绝大部分在安托法加斯塔和阿塔卡马两省境内。主要包括西边海岸山脉的山麓盆地和东边普雷科迪耶拉山脉底部的冲积扇。

img90

阿塔卡马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是地球上的旱极。据说这里的干旱一次竟延续了400年之久。这些地区自16世纪末以来,于1971年首次下了雨。位于阿塔卡马沙漠北端的阿里卡从来不下雨。它已成为一个闻名的度假地,靠引安第斯山脉的管道水来供水。在这里,你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这是我们惟一没发现生命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死亡之地。”研究阿塔卡马沙漠多年的美国地理学家克里斯·马凯说。“无论在南极,北极或任何其他的沙漠,铲起一块土,总能发现细菌。但在这里,你什么都找不到。”

阿塔卡马沙漠为什么如此干燥呢?一部分原因在于来自南极的寒流产生了很多的雾和云,但并没有降雨;另外一部分原因是东面的安第斯山脉就像一道屏障,挡住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可能形成雨云的湿空气。但在这里却生活着100多万人。没有水,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呢?

据考古学家考察,阿塔卡马地区有人类居住的历史至少已经1万年。圣彼德罗就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村落遗址。人们在此能看到古代印第安人居住的房子、防御工事、行政中心和古道。目前这里依然生活着许多印第安人。由于干旱少雨,他们至今保留着求神降水的风俗。祭祀仪式的中心活动是杀骆驼祭神。

印第安人将一只高大强壮的骆驼捆绑起来,用染上颜色的羊毛扎在骆驼的后背和耳朵上,然后再用刀剖开骆驼的身体,将跳动的心脏用古柯叶包起来投入火中。此时,人们会闪出一条通道,为骆驼的灵魂“顺利升天”腾出地方,骆驼鲜血则被人捧着洒向四方。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地人已逐渐学会饮用安第斯山的雪水以及开采地下水源。有趣的是,在沙漠北端的阿里卡市,印第安人还根据多雾而无雨的气候特点发明了“用网捕水”的办法。说起来这还要归功于植物的启发。当地人发现有两种植物在干旱的沙漠中长势良好,原因就是其枝叶能从雾气中摄取所需的水分。

受这一现象启发,他们设计了一种专门用来收集雾水的捕雾网,垂直悬挂在野外,以捕捉山峰上的浓雾。等雾气凝结在网的表面,积攒成水流后再通过水槽,输送给村里的住家。现在居民们高兴地说,遇上大雾天,他们一个村每天可用网收集到1万升的“自来水”,不但饮用有余,还能经常淋浴洗澡。

阿塔卡马沙漠的早期居民还在地上作画,用深暗色的石子嵌在沙中作出动物、人物以及几何形状、最大的一幅画是伊基史附近的阿塔卡马巨人画,占用山坡达120米长,没有人知道作这些画的用意。从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些画,从空中看更为清楚。

索诺兰沙漠

索诺兰沙漠是北美洲的一个沙漠,位于美国和墨西哥交界,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和墨西哥索诺拉州大片地区。该沙漠亦因希拉河称作希拉沙漠;由于纬度比莫哈韦沙漠低,也称为“低沙漠”。它是北美地区最大和最热的沙漠之一,总面积达311000平方千米。2001年1月17日,为了更好保护资源,索诺兰沙漠中2008平方千米的区域被设立成索诺兰沙漠国家历史遗迹。

索诺兰沙漠的美丽是非常著名的,它不像其他沙漠那样除了黄沙漫漫,还是黄沙漫漫。地质研究表明,索诺兰沙漠作为沙漠实际上只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地质上说太年轻,还没有完全进化成人们所熟悉的黄沙漫漫。那里依然有山,只不过不像一座完整的山,好像是用碎石堆起来的。同时,得益于索诺兰沙漠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依然有水,沙漠竟然与大海相会。因此,索诺兰沙漠的美丽是浪漫的,是多姿多彩的,就连好莱坞的导演也看好这块风水宝地,把这里作为科幻影片《星门》的拍摄地。

索诺拉沙漠里有居民、有巨大的仙人掌类植物、有矮树丛和多种灌木。可叹的是在炎热的夏季,这里的温度高达43℃。索诺拉沙漠的南部,冬天气温温和,多种植物和动物在这里休养生息。

img91

索诺兰沙漠中的湖泊

索诺兰沙漠以美丽壮观的仙人掌而闻名于世。傲然独立蔚为壮观的树形仙人掌是索诺兰沙漠所独有的,被称为索诺兰沙漠中的君王,其千变万化的奇特“造型”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树形仙人掌生长极为缓慢,寿命长达250年,最大的可长到12米高。它们的表皮光滑并覆盖着一层蜡状物质,表面长着足有5厘米长的刺。

每年五六月间,仙人掌开出乳白色的花朵,花蕊是黄色的。花只在凉爽的夜间开放,中午烈日炎炎时,花就闭合上了。树形仙人掌耐热耐干旱,生长在沙漠的山坡和平地上,也生长在山麓冲积平原和低洼地区。它们不需要很多的水就能存活下来。

下雨时,树形仙人掌可以膨胀的茎干能吸收充足的水分。为了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它们的根也扎得很浅,漫铺在地表浅层的根系一次大约可储存160升雨水,连续几个星期没有水对它们来说根本无所谓。

索诺兰沙漠里还有另一种著名的仙人掌——桶形仙人掌。这种仙人掌通常能长到1.5~3.5米高,其圆桶形的“身材”与人差不多,甚至比人还“魁梧”。桶形仙人掌是一种开花植物,开花时节其顶部会开出一圈黄绿色或红色的小花。对于住在沙漠中的美洲土著民来说,桶形仙人掌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他们将桶形仙人掌炖煮成像卷心菜似的食物,浆汁可以饮用,尖尖的刺可以做成鱼钩,果肉可以做成“仙人掌蜜饯”。桶形仙人掌大多生长在沙漠的洼地和斜坡上,沿着溪谷的岩壁上也会发现它们的身影。桶形仙人掌虽然是一种美丽的植物,但不可靠它们太近,因为它们的刺是会扎人的。

img92

索诺兰沙漠中的仙人掌

索诺兰沙漠中还有一种叫做蔓仙人掌的仙人掌。蔓仙人掌是沙漠里的耐旱灌木,其茎干可长到2.7~10米高,上面长满刺,刺长可达3厘米。蔓仙人掌在沙漠里的生存策略之一,就是在干旱的季节里叶子变黄凋落,一旦得到水分补充,至多5天就长出新叶来。蔓仙人掌的根扎得很浅,但伸展得很广,可以收集到更多的雨水。蜂雀会来给蔓仙人掌授粉,因为它们特别喜欢蔓仙人掌的花蜜。蔓仙人掌是沙漠植物适应环境的成功例子之一。

索诺兰沙漠里还普遍生长着一种叫做brittlebush的矮灌木,是一种落叶灌木,通常只有0.6~1.5米高。这种灌木的叶子呈锯齿状,叶子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的茸毛,使叶子看上去呈灰绿色。许多沙漠植物都有这种长有茸毛的叶子,茸毛像毯子一样遮盖着叶子,既可以隔热又可以抗寒,还可以用来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减少在干燥空气中的水分流失。每年3~5月,是brittlebush开花的时节,它们的花与向日葵的花很相似,只是要小得多。这时候,在有这种矮灌木生长的地方,沙漠就变成一片亮丽的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