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卡拉哈里沙漠
穿越卡拉哈里沙漠
卡拉哈里沙漠位于非洲南部,面积约25.9万平方千米。一个半世纪以前,一位美国青年怀着对非洲这块“蛮荒”之地的好奇心,来到非洲南部探险考察,成为首次穿越卡杜哈里沙漠到达恩加米湖的第一个白人。他就是戴维·里文斯顿。
戴维·里文斯顿
1840年,一个年轻的传教士出现在南非地区,他一边传教,一边给人医治疾病,同时学习当地的语言,一呆就将近10年。
1849年,他决定北上,深入到非洲内陆地区。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穿过卡拉哈里沙漠,到恩加米湖地区去。许多人对他这个行动不理解,一再劝他不要去。因为他选择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旅途。白人对它一无所知,地图上也无标记,就连唯一知道路线的当地一位酋长,也没向他作丝毫的透露,还把这条旅途说得根本不能通行,“连黑人也无法越过这片沙漠,更甭说别人了,它只能把人晒死,或者渴死。”然而,里文斯顿终归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1849年的6月1日,是里文斯顿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它标志着他人生道路的转折,也标志他探险生涯的开始。这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他和他的朋友奥斯威尔心情特别激动。吃完早饭后,他们就带着几个随员、一辆牛车和几十头牛,毅然决然地出发了。目标早已确定,方向也已明确,往北,一直往北,绝不回头!沿途地形比较复杂,奥兰治河以南虽说以高原为主,但有河谷,有断崖,有森林,有丘陵。几天当中,他们时而跨河谷,时而爬断崖,时而穿密林,最后又越过巴曼瓦特的丘陵地带,才进入一望无际的沙漠。
卡拉哈里沙漠南起奥兰治河,北到赞比西河的源流乔贝河。东接德兰士瓦高原和津巴布韦高原,西连纳束比亚高地,面积广阔,占据了博茨瓦纳的大部分地区。这里,90%以上的面积为白沙所覆盖,除了稀疏的灌木丛外,几乎什么都没有。站在沙漠里,放眼望击,就像一片白色的海洋,宽阔平坦,一望无际。初到这里的人,乍一躺在沙漠里,无不被这又细又柔的沙子所惊讶,其感觉就像躺在厚厚的海绵上,格外的柔软和舒服。但是,它毕竟是沙漠,而且行走起来比别的沙漠更觉困难。沙层并不很厚,除马卡迪卡迪西有新月形沙丘外,其他地方很少沙丘。但是由于沙粒很细,又极为干燥,一脚下去竟踩下一个深窝,有时几乎半截腿都会陷进去,两条腿必须同时使劲蹬和使劲拔,才能行走。牛在这里也使不上劲,牛车常常被陷。
里文斯顿和他的朋友开始很不习惯。他们像婴儿学步似的,只能迈着小步慢慢前进,还必须由随从在一旁搀扶着。有几次,里文斯顿跨的步子大了。前脚已经深深地跺进沙窝,后脚却还未拔出沙窝。他身子往前一倾,后腿猛一使劲,竟拔掉了靴子,回身还得再掏靴子。有时用劲不当,上半截身子不是朝前倒下,就是向后坐下来。这样,常常走不了几十米,就累得浑身大汗,但很快又被蒸发。
沙漠的夏天早已过去。这会儿虽说是冬天,白天仍然很热。整个沙漠就像个烘干机,头顶太阳暴晒,地面烤得烫人。采一片灌木叶,拿在阳光下,一会功夫就变成干的,轻轻一揉搓就成了粉。里文斯顿一行人,凡是身上裸露的部位,都开始脱皮。尽管这样,人们还热得直想把衣服都扒下来。这时向导建议,衣服不仅不能脱,还要穿严一些,这样不至于全身脱皮,还可以减少体内的水分被蒸发,防止虚脱。大家也觉得向导的话有道理,但难受时还免不了唧咕。后来他们摸着了境律,改在早晨和傍晚赶路,感觉稍微好了一些。
5天过去了,还没有进入沙漠的腹地,水却成了大问题。出发时差不多已经喝完了。现在不仅人需要找水,还有几十头牲口。牛的饮水量虽不及骆驼,但比人大得多。再说牛不如骆驼耐旱。幸好这片沙漠是个盆地式的(亦称卡拉哈里盆地),有些地方沙层底下有渗水,不像撒哈拉那么奇缺,但必须学会在沙漠里取水。如果没有耐性,乱挖一气,那将是欲速则不达,甚至会把水白白放跑。有一天下午,他们偶尔发现附近有一个小小的水滩。在向导的指导下,他们用铁瞅从渗出水来的低凹处往下挖,挖到两米多时,触到下边一个坚硬的沙层。向导忙止住他们,不让再往下挖了;如果再挖,就会把硬沙层捅破,造成水的流失。于是他们耐心等待湿沙层里的水慢慢往外渗,几小时后竟也渗出一小潭水。但这一小潭水是很有限的,要使几十头牛都喝根本不够用。没办法,只好忍痛丢掉大批牲口,只留下几头替换着拉车。
然而,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用水问题。往前去,沙漠还不知尽头,越往深处,水源越不好找。这时,当地人说的沙漠里一天曾晒死、渴死一头牛的情景,又浮现在大家的眼前,谁都怕落到那头牛的下场,真是又急又愁又怕。
第二天,一头牛倒下了,大家连推带拉,怎么也起不来。里文斯顿想,无论如何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千方百计找水。为此,他让大家在周围附近的地方找小水滩,但花了整整4个小时,一个也没找到。正在沮丧之际,奥斯威尔突然发现前边不远处好像有头狮子。他喊了几声之后,就拿着枪追过去,想打死狮子喝血吃肉。其他人都在原地高兴地等着。谁知半个小时后,奥斯威尔却带回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布须曼族人,过着游牧生活。她看眼前一个白人带着几个黑人,心里挺害怕,以为把她捉来要当黑奴贩卖。里文斯顿一再用话安慰她,说明他们没有恶意,只是想请她帮助找到水源。后来虽然找到了水源,但少得可怜。还不如几天前挖的那个小水潭,只能小心谨慎地解解渴而已。随后他们又上路了,继续在这片奇特的沙漠里艰难跋涉。
今天的布须曼人
12天之后,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前边出现了大片的绿色,那是一片沼泽地带的边沿,长满了野革和灌木丛,也有一些乔木。估计这儿离湖不远了。饮过水后,大家顿觉全身清爽了许多。稍歇息片刻,就又在向导的指导下朝着西北的方向前进。经过一个盐湖,又沿象牙河岸溯流而上。最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恩加米湖,里文斯顿胜利完成了他的探险生涯的第一步。
维多利亚大瀑布就是由里文斯顿发现并命名的
穿越沙漠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里文斯顿,使他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此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又先后在南非、东非和中非,进行了多次探险考察:他横穿了非洲的大陆,连接了东西海岸的路线,再一次探索了赞比西河及其支流,发现并命名了维多利亚大瀑布;发现了姆戚鲁湖和坦噶尼喀湖等。里文斯顿的活动,打破了非洲的沉默,激发了外部世界对这块“黑色大陆”的兴趣。他的活动和业绩,受到了美国乃至欧洲及非洲一些国家的赞誉,尤其是他那勇于探险、百折不回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