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亦为世界著名大沙漠之一。介于北纬36°50'~41°10',东经77°40'~88°20'。位于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北为天山,西为帕米尔高原,南为昆仑山,东为罗布泊洼地,面积达33.7万平方千米。沙漠以流沙占绝对优势,占整个沙漠面积的85%,且沙丘高大,除边缘外,一般均在50~100米以上。
干旱河床遗迹几乎遍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湖泊残余则见于部分地区(如沙漠的东部等)。沙漠之下的原始地面是一系列古代河流冲积扇和三角洲所组成的冲积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大致北部为塔里木河冲积平原,西部为喀什噶尔河及叶尔羌河三角洲冲积扇,南部为源出昆仑山北坡诸河的冲积扇三角洲,东部为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及罗布泊湖积平原。沉积物都以不同粒径所组成的沙子为主,沙漠南缘厚度超过150米。在沙漠2~4米、最深不超过10米的地下,有清澈丰富的地下水。
塔克拉玛干沙漠
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四面为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变幻多样的沙漠形态,丰富而抗碱风沙的沙生植物植被,蒸发量高于降水量的干旱气候,以及尚存于沙漠中的湖泊,穿越沙海的绿洲,潜入沙漠的河流,生存于沙漠中的野生动物和飞禽昆虫等;特别是被深埋于沙海中的丝路遗址、远古村落、地下石油及多种金属矿藏都有待于人们去探寻。
科学家对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的沉积地层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夹有大量风力作用形成的“风成黄土”,年龄至少有450万年,而这些“风成黄土”的物源区(即来源地),就是现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新疆腹地,有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的造山运动升起的天山、昆仑山、秦岭、吕梁山及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
其南部和东南边缘,特别是有巨大的青藏高原,成了夏季风难以逾越的屏障。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青藏高原的阻隔使印度洋水汽无法进入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阻隔,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无法吹进,水汽来源被隔绝,北部天山以及更北的山脉使得北冰洋水汽也难以进入,而青藏高原还将影响中亚地区的干热西风带向北逼去,影响到新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实是个被群山包围的盆地各个方向的水汽都无法进入,又不在季风影响范围内,又被干热西风带气候控制,于是形成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全年有1/3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达300米。由于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据测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1000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千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虽以流沙为主,但仍可划分为:具有风蚀雅丹和沙丘覆盖的罗布泊、孔雀河、塔里木河下游河湖平原,流沙沙丘与灌丛沙堆覆盖的阿尔金山—昆仑山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剥蚀低山与复合型沙丘覆盖的麻扎塔格北部平原,复合型沙丘覆盖的倍尔库姆,灌丛沙丘及流动沙丘覆盖的塔里木平原,具有“河谷天然绿洲”与高大沙山覆盖的塔克拉玛干中部三角洲平原,高大沙山覆盖并有湖泊残余的塔克拉玛干东部平原。
孔雀河
1983年以来的地质勘测表明在茫茫大沙漠下,水、油、气资源蕴藏十分丰富。1992年建成北起轮南,南达塔中,全长346千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乘车于沙漠公路犹如荡舟大洋,遗憾的是人们的视线过早落到地平线上。然而在塔克拉玛干腹地海拔1413米的乔喀塔格山(红白山)上眺望塔克拉玛干沙漠,则是另一种的浩瀚。苍茫天穹下的塔克拉玛干无边无际,它能于缥缈间产生一种震慑人心的奇异力量,令面对此景的每一个人都感慨人生得失的微不足道。
在红白山上看和田河的秋色,是一辈子不能忘怀的。和田河两岸的胡杨在阳光下泛着浓厚的金黄,如宽大的金色丝带缠绕着大地,从天际延伸过来,又蜿蜒消逝到天的另一尽头。我们发现,要欣赏此景,恐怕塔克拉玛干是唯一的。
如果将全国各地的胡杨作比较,无论胡杨之美还是胡杨之刚毅都由新疆获冠。新疆胡杨号称“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在轮台的塔里木河附近沙漠地区,胡杨林的气势、规模均在全国之首,轮台的胡杨林公园也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沙生植物胡杨树林的观赏公园。当秋色降临,步入胡杨林,四周为灿烂金黄所包围。洼地水塘中,蓝天白云下,胡杨的倒影如梦如幻。由轮台往南100千米的沙漠腹地,为大面积原始胡杨林,不少古老的胡杨树直径达1米以上。
和田河的胡杨树皆为次生林,大部分树型呈塔状,枝叶茂盛,秋天时通体金黄剔透,此处的胡杨以成片的优美林相为显著特点,加上起伏的沙丘线条,随时进入眼帘的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在塔克拉玛干南部的沙漠中,经常可看到盆景般的胡杨景色,那里的胡杨静静地伫立于沙丘,千姿百态,仿佛人间修饰。
胡杨林
胡杨的美离不开其自身的沧桑,树干干枯龟裂和扭曲、貌似枯树的树身上,常常不规则地顽强伸展出璀璨金黄的生命,让大漠恶劣环境中的死亡与求生协调地表现。
塔克拉玛干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古丝绸之路途经塔克拉玛干的整个南端。许多考古资料说明,沙漠腹地静默着诸多的曾经有过的繁荣。
在尼雅河、克里雅河和安迪尔流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弥国和货国的古城遗址至今鲜有人至或鲜为人知,在和田河畔的红白山上,唐朝修建的古戍堡雄姿犹存。有品味的旅行者都会关注旅途中的人文内涵,关注相关的社会话题。为此,穿越塔克拉玛干有必要了解古丝绸之路文化,而欲了解古丝绸之路文化不能不了解与之密切相关的西域古国历史,以及千百年来各方面的变迁——为什么一系列的故国遗址今天大多远离人类社会,沉默于没有生命的大漠中?这是一个与自然环境及环境保护密切联系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