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畔

莱茵河畔

对贝多芬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后,我们再慢慢地从头说起。

仲夏的一天,波恩郊外,莱茵河畔,在一片树林里。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的余晖洒下来,拖出了树木长长的影子。林荫小路的尽头,一个满头卷发的小孩,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静静地眺望着远处。雄伟的莱茵河,欢腾地从他身旁流过。宽阔的水面上,有许多燕子欢叫着上下翻飞,有的几乎贴着小男孩的头顶飞过。

过了好一会儿,小路上出现了一位中年女子,高挑的个子,略显清瘦,一边走,一边擦着汗四下张望。她终于看见了河边的小男孩,于是急忙赶了过去,叹口气说:“上帝呀,你怎么又在这里发呆,你没听到我喊你吗?”

小男孩这才回头来说:“噢,妈妈,别这么大声,我在听那些树儿交谈呢。”随着小男孩的手势,两个人都静了下来,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还有水流过的声音,合在一起,就像一支雄浑的交响乐。

“多么美妙的声音啊!妈妈,你听,还有鸟儿在唱歌呢。这是什么鸟?我以前从来没有听到它的声音,它一定是刚从别的地方飞来的,是吗?它长什么样子,你知道吗?”小男孩说着回过头来望着树林深处。

这个喜欢聆听大自然之声的小男孩,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历史久远的家族,其血统可以上溯到15世纪西班牙统治的弗莱米希——勃雷巴恩特。那时候,贝多芬家族的祖先们在这块现今归为比利时的土地上当雇农。家族的后裔后来流散在欧洲各地,其中一支在安特卫甫南部的马利奈斯(现称迈契林)定居,米夏埃尔·范·贝多芬——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曾祖父就属于这一支系。米夏埃尔的两个儿子,科尔奈留斯和路德维希,分别于1731和1733年来到波恩。路德维希在宫廷里当了一段为时不长的乐师,后来又担任宫廷乐队队长一职。他的妻子叫玛利亚一约瑟法·波尔。他们的儿子约翰——贝多芬的父亲也是一名宫廷乐师,在贝多芬出世时,已经成为科隆选帝侯与大主教马西米里安·弗烈德里希的男高音歌手。约翰的妻子叫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其母系一族,颇有达官贵人风度。在和约翰结婚之前,她是一位宫廷室内乐手的妻子。亡夫丧子之后,便嫁于约翰,成了贝多芬家族的一员,也成了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母亲。

这位母亲,据史料记载,是一位“漂亮、身材苗条的妇女”,又说:“她的个儿较高,面孔稍长,鼻子有点弯曲,双目充满热情”。至于她的为人,据旁人回忆,说是精明能干,善于言谈而举止得体,与人交往有礼有节且很谦虚,受到众人的喜爱与尊敬。但她的生活却是不幸的,两次婚姻,两次丧子(贝多芬之前有一兄路德维希·玛利尔,出生几天后便夭折),长期过着清贫的日子,终于在1787年,也就是贝多芬17岁的时候,因肺病去世,终年只有40岁。这给贝多芬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他一生都在为母亲的不幸和早逝感到痛心。

欧洲音乐史上,不少大音乐家的诞生,与他们的家世都有着密切关系,典型的如巴赫,其家族曾出现过几十位优秀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家世,虽然不如巴赫那样显赫,但从他祖父算起,也称得上是音乐世家了。他祖父是一位优秀的低音歌手,尽管他在贝多芬3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形象长期以来一直留在贝多芬的记忆中。据贝多芬儿时的朋友弗朗兹·魏格勒回忆,这位祖父“是一位身材不高、体格健壮、双目充满生气的男子,同时也是一位十分值得尊敬的艺术家”。而据传记作家们的描述,贝多芬刚一出世,祖父便怀着激动而慈爱的心情来到他身边。他把贝多芬的降临看作是上帝的恩赐,并满怀憧憬地预言:“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音乐家的。”随后,他欣然接受儿媳的建议,成为小贝多芬的教父,并用自己的名字给孙儿命名。这样一位音乐家祖父,想必能成为一种偶像,为贝多芬的音乐事业添注些精神力量。贝多芬的父亲也是位相当不错的音乐家,孩提时就曾在皇家教堂唱过童声高音。12岁时又显露出演奏小提琴和钢琴的才能,以后成为宫廷乐师,并给波恩的富家子弟们上歌唱和钢琴课。他的形象,同时代人的描述是:中等个儿,面孔略长(带点伤疤),圆鼻头,宽肩膀,严峻的双眼,和一条稀松的辫子。与祖父一样,这位父亲对贝多芬的音乐家的前程也寄予了厚望,且对贝多芬走上音乐道路及成长施加了强制性的影响。但他在贝多芬心目中留下的形象却与祖父不同,没有慈爱,有的只是粗暴与残酷。很难估量这样一位粗犷而暴戾的音乐家父亲给贝多芬的心灵造成过多少伤害,但无论如何,贝多芬与音乐的结缘,却是这位音乐家父亲一手操办的。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家世中的延续,按理说,他成为一个音乐家,并非意外之事,但成为一个盖世绝伦的音乐家,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奇迹的出现,除了贝多芬的家庭,他的奋斗及天赋,还要归因他生长的环境。

在当时,波恩是莱茵地带的一个小城镇,人口不到一万。据当年一位英国旅游者的描绘,那时的“波恩是座美丽的城市,建筑灵巧,街道还算不错,全部用黑熔岩铺设,它位于河流附近的一片平原上。科隆选帝侯的宫殿面向南边的入口。它的建筑并不美丽,全部是朴素洁白,没有任何炫耀之处。”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城。但它也有不平常之处,倒不是因为这小城还有什么未经人发现的奥秘,而在于,它是科隆大主教、选帝侯马希米里安·弗列德里希的首府所在地。因而它就有了不寻常的意义。这意义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还体现在艺术上。政治和军事的中心招致大批达官贵人的云集,这又导致风靡社会的贵族生活方式。构成上流社会贵族生活方式的,除了吃喝玩乐,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即艺术。而这艺术当中,又以音乐最受贵族们的青睐。为此,各路王侯们争相聘请乐师,建立自己的乐队,而经常性的音乐会和各种演出活动也就成为贵族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了。不管是真心爱好也罢,附庸风雅也罢,音乐人才由此而集中,音乐艺术也因此而发达。波恩这个小城便成了各路乐坛好手施展才华的地方,当然也就成了新一代音乐天才滋生的温床。

贝多芬就出生在这样一种空气中常常飘荡着乐音,生活中常常洋溢着乐感的氛围里,他无时不感觉到音乐的存在,无时不受到音乐的熏陶。在他出生的那幢位于莱因卡斯的三层楼房里,就曾住过他那位当过宫廷乐队队长的祖父,住过圆号演奏家西姆劳克,住过很有音乐教养的萨洛蒙一家。要知道,这家人中出了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约翰·彼得·萨洛蒙,还是他把海顿带往伦敦去闯天下的呢!有了这样的人文环境,加上那不算太差的家世,人们有理由期望贝多芬在音乐艺术上大有作为,而贝多芬也的确没有白白浪费这笔财富。我们要顺着贝多芬的家世,着重说说他的父亲。因为贝多芬是由他父亲牵引,走入音乐殿堂的,但这种牵引是那样的残酷。贝多芬的父亲约翰在年轻时是颇有一些音乐才华的,但同时又是个不可救药的酒鬼。他那点音乐才华多半让那一杯又一杯的烈性酒给淹没掉了。不仅如此,酗酒常导致他行为失控,因而屡遭旁人白眼,连他那宫廷乐师的位置都朝不保夕。对此,约翰并非没有省悟过,他甚至下过痛改前非的决心。然而,那嗜酒如命的恶习毁了他,使他永远找不到自尊,永远不敢抬起头来正视自己的前途、命运。他自暴自弃,对生活、家庭和事业都感到绝望。小贝多芬的出生给他带来了一线希望。这希望不是一个新的生命使他看到生活的欢乐和光明,从而改过自新,昂首做人,而是诱发出他另外的一个野心:把这孩子培养成举世无双的音乐家,而自己则可以享受伟大音乐家之父的无尚荣光。多么诱人的前景!约翰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梦幻中。伟大音乐家的父亲,这感觉太奇妙了。从产生这一念头的那一天起,约翰就在时时刻刻地等待,等待有一天把儿子领到钢琴面前,去实现他造就一代天才的伟大梦想。这一天终于到了来。倒不是小贝多芬流露出多少对音乐的爱好,多半是做父亲的等得不耐烦了。

一天,约翰把孩子抱到了钢琴前的一个小凳上,满有信心地给他讲起了黑白琴键。孩子倒也听得挺高兴。可是当约翰讲完让孩子把键名一一复述出来时,孩子却瞪大了眼无言以对。以下的结果是耸人听闻的:孩子被痛打了一顿,并被勒令在床上反省。这就是贝多芬音乐人生的起步,他的第一堂音乐课。那时,他才4岁。很难想象这一顿痛打在贝多芬那稚嫩的心灵留下了什么,是挫伤?屈辱?恐惧?还是仇恨?不管怎样,从那一天起,贝多芬就注定要伴着音乐度过一生——无论他是否喜爱,是否具有天赋,是否能在日后成为光宗耀祖的音乐大师。父亲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而父亲自有他的道理。当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疼爱而出面干涉时,请听他是怎么说的:“琳娜(玛格达琳娜的爱称),请你不要干涉你所不懂的事。如果想让孩子成才,就得早下手管。我不愿意让我走过的弯路再在他身上重演。如果我当初有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来管教,我绝不会像今天这个样!我父亲作为教师是太慈悲太宽厚了。人必须要有钢铁一般的毅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我这样做是对待像路易斯(指贝多芬)这样的犟孩子的正当方法。”这话听起来很不错,但一想到这方法的实施对象只是个4岁的孩子,一想到这方法的实施者不只是教师,而且是父亲,谁又不从中品味出几分苦涩,甚至是残酷呢?

艺术本当给人带来温馨,可对于幼小的贝多芬来说,它竟显得如此冷峻。从这以后,贝多芬便无可选择地背起了音乐这副沉重的十字架。在父亲的威逼下,他无休止地练琴,直到神经麻木,双手的运动根本不受大脑的控制。他失去了许多童年的欢乐,不能跟邻居的孩子们一块儿嬉戏,不能到乡间野外去尽情玩耍,只能日复一日地练习,练习,再练习。在那枯燥的音符里,他既听不出生活的喜悦,也看不到灿烂的前景。这时的音乐,就像一块石头在翻来覆去地磨砺着他那颗幼嫩的心,而父亲呢?他那个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一定要把这孩子培养成天才音乐家,然后带他云游四方,享誉天下。这信念使他更严厉、更苛刻地对待儿子的音乐课程,一不如意,便拳脚相加,这时的他,已不是父亲,不是教师,而成了暴君。

终于有一天,儿子不堪这折磨,对他哭喊道:“我再不愿弹钢琴了,我将来——只愿——当个面包师。”这一声哭喊真非同小可,约翰感到震惊,感到愤怒,尔后心里忽然冒出一丝恐惧。他不由得陷入了沉思:这孩子出毛病了?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对的地方呢?他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孩子的前程吗?这时候,他隐隐约约地感到了某种不安,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教导这孩子了。孩子母亲的感觉和意见证实了这一点:他的确不再适合作孩子的音乐教师。于是,他便静下心来与妻子商议,该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了。这在波恩,实在是一件不很困难的事情。从此,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就出现了转机,这时候,他也才七八岁。可怜的父亲把培养儿子的任务托付给他人之后,那一点能够唤起良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就烟消云散了。他惟一能够寄情的就是酒。这样又过去许多年,当贝多芬的母亲去世后,全家的生活更陷入困境,而父亲除了酗酒之外,对家中之事全无照应,以至于连他自己都无法照应。一次,居然醉酒之后被警察局扣留,由贝多芬交罚金保出。此时此刻,贝多芬正全身心地投入他的音乐学习和创作,但是为了家庭,为了他那无辜的弟兄们,他不得不分出精力来处置他父亲这个名存实亡的家长。他给当地的选帝侯递交了一份申请,恳求以后只把父亲薪俸的一半支付给本人,另一半交给作为长子的他,以使他弟兄们的生活费用有着落。这申请得到批准,父亲被剥夺了家长之职,而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那是在1789年,贝多芬19岁。

再往后,父亲对贝多芬的影响逐渐淡薄,以至于全无。但是,他在贝多芬年幼时走上音乐道路,甚至创作个性的形成,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粗暴与强迫,既对贝多芬幼小的心灵产生过极大的伤害,却又在贝多芬未谙世事,未及对生活作出选择甚至憧憬时,就将他与音乐捆绑在一起,像一条枷锁,不许有丝毫动弹。他的威严与施暴,既压制了贝多芬在童年时代应有的童心和童趣,却也提前给这未成年的孩子的性情注入了男性的力量和阳刚之气,这对他日后创作那种特有的英雄气概,不会没有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出于一种希冀或野心认定自己的儿子有着音乐天赋,并发誓要将他造就成音乐天才,这实际上是给贝多芬的音乐事业定下一个很高的起点,尽管他对今后要发生的一切并不十分清楚。

贝多芬的出生地波恩位于德国莱茵河畔,前面说过,那是一座有很浓的文艺气息的小城,许多音乐名流都汇集在这里。但最令小贝多芬着迷的是郊外的自然风景,那里如诗如画的风光,宁静的林间小路,奔腾不息的大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常常在这里流连忘返,把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这深邃雄浑的大自然中,这令他着迷的大自然,成了他后来艺术创作的无尽的源泉。贝多芬成名后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爱田野、爱森林……全能的上帝呀,在森林中我快活极了,每株树都能传达你的声音,天哪,这是何等的神奇!”

贝多芬的母亲玛格达琳娜是贝多芬心中最敬重的人。在贝多芬很小的时候,家中的经济状况还算可以,但后来,由于性情暴躁的父亲酗酒如命,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要不时地变卖家产。所以家境就渐渐衰落了。

此时,玛格达琳娜怜爱地看着小贝多芬说:“傻孩子,快回去吧!瞧,快下雨了。我出来的时候你爸爸正在生气呢,你怎么没有练琴就跑出来了呢?”

“妈妈,别提练琴了,我快被那些乐谱烦死了。爸爸总是要我没完没了地弹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还说要使我像莫扎特那样,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

“难道你不希望成为莫扎特吗?你爸爸也是为了你好啊!”

“我就是我,为什么要成为莫扎特呢!”贝多芬瞪大眼睛,倔强地说。

前面提到,贝多芬的父亲很早就发现他的这个孩子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为了家族的荣誉,他想把贝多芬培养成一个音乐神童,超过在十几年前就誉满全国的神童莫扎特。希望能在欧洲再创造一个奇迹。于是他在小贝多芬才四岁的时候,就强迫他坐在钢琴上不停地练琴,经常一弹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使得贝多芬几乎对音乐厌倦了。还好,由于他的母亲给予了鼓励和关怀,才使得他没有放弃音乐,但倔强的贝多芬还是有了逆反心理。他开始经常逃到郊外的森林里,独自对着大自然发呆。

童年的这种经历使得贝多芬孤僻而早熟,他经常沉默寡言,几乎没有同龄的游戏伙伴,但父亲坚持认为,他的儿子将来一定能成为世界名人,一定能给他带来荣誉和金钱。

这一天,贝多芬又独自一个人来到了河边,玛格达琳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他。玛格达琳娜摸着贝多芬的头说:“孩子,也许你是对的,这里的森林和河流也远比那些乐谱对你更有好处,可是我们还是要回家去。你瞧,雨点已经落下来了,走吧!”说完,她牵着不大情愿离开的贝多芬,往家走去。

这个倔强的小男孩后来终于意识到,童年的时候,他所痴迷的大自然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著名的作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写道:“贝多芬从未忘记过莱茵河,庄严的大河仿佛一个极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

正是在这永恒而神秘的大自然中,他那种蓬勃的活力,激扬的气魄,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生根了,这正是他童年中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