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注目

大师注目

聂夫曾经对贝多芬说:“你应该到外面四处学习,找一流的大师,更好地发挥你的天赋。”经过一番周折,贝多芬终于得到了大主教的资助,前往维也纳,去拜见他仰慕已久的大师莫扎特。

收拾好行李,贝多芬装好大主教写给莫扎特的信,上路了。一路上他不安地想:“莫扎特会接见我吗?他会收我做学生吗?我要是能够定居在维也纳就好了。”

下车后,他立刻就被维也纳的风光迷住了。维也纳典雅的教堂、古老的别墅、郁郁葱葱的树木,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一切都使他陶醉不已。但是最使他高兴的是,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所景仰的大师了。

贝多芬没有费太多的周折就打听到了莫扎特的住所,他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敲响了这位大师的门。“这位始终被父亲挂在嘴上的‘神童’,是什么样子呢?”他想。

这时门开了,让他吃惊的是,出来的是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人,他淡淡地看着眼前这个16岁的青年,问:“有什么事?”贝多芬没说什么,拿出大主教的介绍信递给了莫扎特。就这样,两位音乐巨匠相遇了,那时莫扎特31岁。

贝多芬在莫扎特读信的时候,悄悄观察他所景仰的大师,他感到有点失望,大师和他想象中的形象相距太远。莫扎特面色苍白,一头浅黄色的头发,身材清瘦,有一双女性般白皙的手。

莫扎特看完信后,说:“你先进来,给我弹一首乐曲吧。”于是贝多芬随便弹了一支乐曲。他奏得有力但有些粗糙,没有表达出曲子柔和的一面。莫扎特反映很淡。贝多芬有些失望,于是说:“我很想试试即兴演奏,你可以先给我一段旋律。”

莫扎特随手弹了一段旋律,那是他正在创作的歌剧《唐·璜》中的一节。这节乐曲显然给了贝多芬灵感,他以强大的力量和大胆的技巧将这一旋律进行变奏,他将旋律分化成两个对立的力量,相互冲击、疯狂搏斗,然后又转化成一个统一的主题旋律,使乐曲仿佛是暴风雨后的晴空一样,使人感到很舒畅。莫扎特被贝多芬高超的技艺深深吸引,他激动地走到大厅对来访的几个朋友说:“诸位,请注意这个孩子,他将震惊全世界。”最后他答应给贝多芬上钢琴课。

虽然得到了大师的赏识,但贝多芬还是有些失望。也许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师与他心目中的大师反差太大,演奏的风格也与自己不同。贝多芬总觉得莫扎特的作品太过于柔媚,以至于缺少点阳刚。

贝多芬在莫扎特那里只上了几次课,主要是学习作曲,但是没过多久,他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他只得返回了波恩。不久,贝多芬的母亲就去世了。这给了贝多芬很大的打击,使他在很长时间里情绪都很低落。

父亲依然天天酗酒。贝多芬又回到了乐队,用微薄的薪水来支撑这个不幸的家庭。还好,不久他结识了一位地位显赫的伯爵,给予了他大量的经济援助。

贝多芬不论自己多么繁忙,依然抽出时间坚持创作。1791年,他发表了《里费尼主题变奏曲》,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钢琴家看了作品后,感到难度太大,于是亲自找到贝多芬,他怀疑作者本人也无法演奏这首乐曲。但是贝多芬完美地演奏了这部作品,这使得大家都很吃惊,贝多芬一时名声大振。有一家音乐杂志写道:“听到了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亲爱的贝多芬的演奏,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的即兴演奏,他为音乐艺术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途径……”

不久,奥地利皇帝奥波德去世了,波恩决定举行追悼会,请贝多芬谱一首乐曲。贝多芬欣然应允,写成了一首葬礼曲。但是开追悼会的时候却没有上演这首曲子,因为乐手说它太难了,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演奏水平,无法演奏,结果在一个世纪以后,这首乐曲才得到公演。

作为已经有点名声的音乐家,贝多芬依然感到需要拓展更宽的活动舞台,需要进一步进行深造。他不断地接触各种类型的人物,熟悉各种思想,同时也阅读大量的文艺作品,即使如此,他依然感觉到环境的制约,因此他越来越想离开波恩。

就在奥地利皇帝逝世的那一年,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的著名音乐家海顿路过波恩,他看了贝多芬写的那首葬礼曲之后,对这位青年音乐家非常重视。他说:“你应当去维也纳,只有在那里才能实现你的壮志,我会尽力来帮助你的。”

有了海顿的许诺,加上大主教的推荐,贝多芬终于能再去维也纳了。这座音乐之都一直是贝多芬朝思暮想的圣地,于是在1792年11月间,贝多芬再次离开了他的诞生地,而且至死也未曾再回去过。这标志着这位伟大作曲家的少年时代已经结束,但是在波恩的那些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贝多芬思想和音乐上的基础,使他后来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