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之神
命运之神
贝多芬的音乐在不断发展,作品也越来越远离了大众,只能在一小群真正懂音乐的人中流传。他的演出收入也很微薄,生活费的来源只剩下了出版作品的版税,因此他经常感到经济紧张。
1807年底,贝多芬想找一个固定的工作,于是,他找到管理维也纳皇家剧院的一位公爵,对他说:“我想为剧院创作一部大型歌剧,几十首合唱或一些应景的小曲子。”那位公爵说:“那么你怎么出价呢?”贝多芬说:“我想要固定的酬劳,每年为2400个金币。而歌剧每三场结账一次,啊,对了,每年还必须在剧院内举行一次义演音乐会。”
公爵显然有些吃惊,他对贝多芬说:“您是一位音乐家,而不是一个歌剧作曲家,您以前只写过一部歌剧,这怎么能行呢?”
公爵的意思是这个既聋又高傲的音乐家,显然是不能成为剧院的专职作曲家的。于是,贝多芬只能愤愤而去。
虽然经济紧张,贝多芬还是不停地创作。他总是同时着手创作好几部不同体裁的作品,这就使得他脑子里经常装满了音符。
夏季的一天,里斯和贝多芬外出散步。由于天气十分炎热,里斯又不熟悉地形,而贝多芬总是不停地哼着乐曲,不知不觉地走了好远,两个人居然迷路了。里斯问贝多芬:“老师,我们来的时候是走的这条路吗?”贝多芬随便点点头,继续哼他的乐曲,最后他居然大吼起来。里斯不解地问:“您吼什么呀?”
贝多芬答非所问地说:“最后的主题,噢,我知道怎么去写了。”
费了好大的劲,两个人才回到家,贝多芬来不及脱帽子就直奔钢琴而去,在钢琴上投入地演奏起来。过了好久才演奏完,然后起身,他惊异地发现里斯还在那里那里坐着,于是说:“噢,我都忘了,你还在这里。今天太晚了,看来不能给你上课了!”
这个时候,整个欧洲已经普遍开始上演贝多芬的作品,维也纳还出版了贝多芬作品的分类目录,贝多芬的声誉如日中天,传遍了整个欧洲。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开始写《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了。
有一天,里斯来找贝多芬,推门进来,看见他正在写这部乐曲。里斯吃惊的是,贝多芬用嘴咬着一根小木杆,身体俯在钢琴上。里斯很奇怪,就问贝多芬:“老师,您在干什么呢?”贝多芬看见是他,只眨了眨眼睛,什么也没说,继续俯在钢琴上,同时用手在琴上演奏。里斯静静地在旁边坐着,他听到琴声一会儿如澎湃的怒潮,一会儿如细小的溪流,一会儿又如万马奔腾,但始终像有一种乌云在笼罩着。
过了好一会,贝多芬演奏完了,对里斯说:“你瞧我在‘听’音乐啊!”原来贝多芬耳聋之后,只能勉强听到高音的音域,而对低音部分就不能感知。因此他就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的共鸣箱里,另一端咬在嘴里,通过木杆的传导来感知声音的变化。贝多芬后期的许多作品,都是用这种方式写成的。
关于贝多芬的耳聋,有人认为是与她母亲的肺病有关,也有人认为是患了一种耳炎。后来,还有人专门为贝多芬特制了一种听音器,以利于他作曲。
虽然贝多芬的健康和经济状况都很糟,但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有一天,他发出了坚定的呼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命运休想使我屈服!”他忍着各种痛苦,终于在1808年写完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从开始到完成用的时间比较长,因为贝多芬中途曾经中断过创作。这部交响曲真正体现出贝多芬的创作天才和令人惊叹的精神力量,倾注了他巨大的心血。一位朋友曾描述贝多芬在写这部曲子时的情形:“他脸上的表情都变了样,满头大汗,好像刚跟什么人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似的。”
1808年12月的一天,这部交响乐在维也纳皇家剧院上演,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大诗人歌德听到这部乐曲的前几个音时,就惊呼:“如此的惊心动魄,壮丽宏伟,足以震塌房屋!”
贝多芬亲自在台上指挥乐队演奏。波澜壮阔的声浪一波又一波地涌来,在激荡的音符中,人们仿佛看到了突迸而发的火山冲向天际,看到了滚滚的洪流铺天盖地而来。强大的音乐,一瞬间震撼了剧场中所有的人。
一位女低音歌唱家惊呼:“太可怕了,我的心都要被这种力量撕碎了。”于是她赶忙离开了剧院。她忍受不了这种与命运相搏斗的剧烈冲突。
一个拿破仑的士兵听到了这个乐曲,忽然间跳了起来,惊呼道:“天呀,这就像拿破仑的命运,可是他的哪一场胜利能与这场胜利相比呢?哪一场也不曾获得这样的心灵自由!”乐曲终于接近尾声了,人潮涌动着、欢呼着,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胜利快乐。罗曼·罗兰激动地评论说:“这是一首光荣的叙事歌,是一部雄壮的进行曲,时代之魂在其中跳跃,多么强烈!多么纯洁……”。
如果说《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的里程碑,那么《命运交响曲》就是贝多芬交响乐中的又一个高峰。
评论界开始将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相比,认为他是继海顿和莫扎特之后最伟大的音乐巨匠,其中一家杂志写道:“贝多芬是一位浪漫音乐家,因而他成了一位真正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他的性格中深深蕴藏着的音乐,是富有浪漫精神的,这种精神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他那伟大的天才。我们从未在别的交响乐中获得如此清晰而深刻的感受,这是任何一部作品都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