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赞歌
英雄赞歌
1798年,有位伯爵来访问贝多芬,同时也把他介绍给法国大使馆的大使。他和那位大使寒暄之后,开始谈论起艺术。这位大使不仅给他讲法国艺术界的故事,同时,也与他谈到了法国一场革命,其中最使贝多芬感兴趣的是拿破仑。大使告诉他:“拿破仑是一个小小的士官生出身,家境贫寒,并且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那么他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发展起来的。”贝多芬插嘴说。
“是的,”大使回答:“拿破仑相信凡人可以战胜命运而变得崇高,他是一头战无不胜的大雄狮。”
当时的法国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拿破仑的军队节节胜利,打碎了旧的制度,把受苦的人们解放出来,因此得到了多数人们的拥护。
贝多芬对大使说:“在拿破仑的身上,我感到有一种伟大的力量。他是个真正的英雄,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将为他而骄傲。”
大使笑着说:“那么您何不用一首乐曲献给拿破仑呢。”贝多芬说:“我会尽力而为的。”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贝多芬开始构思《英雄交响曲》。那时他正经历了失恋和耳疾的剧痛,他感到拿破仑和自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伟大的征服者,不同的是拿破仑在战场上征服敌人,而他则在内心征服命运。
这部交响曲从1803年开始动笔,整个创作十分顺利,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到第二年的春天完成了全曲的写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作出这样一部超大型的交响曲,在贝多芬的创作中还从未有过。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深刻地体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当时的先进思想。这部交响曲的问世是作曲家从绝望状态、从自我崩溃和极端沮丧状态中挣脱反抗出来的结果。
那一天,他的学生里斯问贝多芬:“您创作这部交响乐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贝多芬笑着对他说:“是为了拿破仑,更是为了我自己。”里斯又问:“那您准备写多长呢?”
“我要打破传统交响乐的写作规则,因为它不适于我表现如此宏伟的英雄主义主题,我要让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交响乐。”里斯又问:“是什么促使您开始这部乐曲的写作的?”
贝多芬说:“是厄运。特别是上次和你在乡下疗养的时候。我忽然间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创作欲望,正是厄运给了我这样的动机。虽然大使的相邀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就算他不来约,我也一样会写的。”
里斯又问:“那么你满意这部作品吗?”贝多芬说:“现在我还没有完全写完,个别地方还要略加改动,但是基本上满意这部作品,它反映了我想说的东西。”说着,贝多芬直到钢琴边,坐下来,对里斯说:“我先来试奏一遍,你感觉一下,看看怎么样。”说完,贝多芬弹了起来。
演奏一开始,里斯就被一种雄浑的力量震撼了,他感到有一种强大的意志在作品中回旋,一瞬间使人充满了信心。
贝多芬只演奏了第一乐章,然后就停了下来,问里斯:“感觉怎样?”里斯说:“太伟大了,我仿佛重又回到了古罗马,仿佛看到了那种雄伟宏大的建筑,感到被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所震撼。”贝多芬说:“这正是我要表达的东西。不过,我感觉好像有个地方太长了一些。”说完,他又重新弹了那个地方一遍,做了些修改。
贝多芬修改了几回,终于完成了这部史诗般的交响乐,然后就把它放在桌子上。
有一天,里斯突然跑来找贝多芬,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气喘吁吁地对贝多芬说:“亲爱的老师,太不妙了,拿破仑称帝了。”说着把报纸递给了贝多芬。
贝多芬接过报纸一看,大声嚷道:“这怎么可能,怎么会这样!”贝多芬看了报纸,还是不能相信,于是又问里斯,“真是这样吗?他真的要做皇帝?”
“是的,老师,”里斯赶忙说,“千真万确。”
“那么他岂不也是一个俗人吗?”贝多芬气得脸都青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俗人,他被权力迷住了心窍,想要高居于万人之上,他岂不又成了一个暴君。”贝多芬说完,转身看着里斯:“这样的人怎么能称得上英雄呢?我怎么能将我的作品献给这样有野心的俗人,还好,我还没有把它发表出去。”
于是,贝多芬转过身来,三步并作两步奔到桌子前,拿起了那份已经完成的交响乐手稿。手稿的扉页顶上写着:“献给波拿马·拿破仑”,下面写着贝多芬的名字。贝多芬用力把扉页撕了下来,把它撕成碎片,撒了一地。然后又重新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只写了“英雄交响曲”几个字。
就这样,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诞生了。这是他创作的第三部交响曲,前两部交响曲在当时引起的反响不大。这部交响乐是贝多芬创作的一次重大突破,这部作品形式大胆新颖、规模宏大、构思独特、结构紧凑,显示出一种古典雕刻艺术的匀称的美,无论是音乐还是思想内容,都有其独到之处,堪称音乐艺术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