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巅峰
艺术的巅峰
1814年,打败拿破仑后,欧洲各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各国的皇族权贵和政要人物都到了维也纳。他们利用战争的胜利,重新瓜分欧洲领土。为了庆贺胜利,会议上有许多的活动,如舞会、演戏等,当然少不了音乐会。于是,贝多芬有机会接近这些各国的统治者。
各国的统治者都坐在贝多芬的近旁,身穿金光闪闪的军装,胸前挂满了勋章。沙皇亚历山大,英俊、庄重、可亲。普鲁士的国王,兴高采烈、傲慢、贪婪,他的皇后则漂亮妩媚,令人倾心。丹麦的国王令人生厌,萨克森的国王有些可怜,在他旁边是费朗兹皇帝,一脸索然无味的官吏相。
贝多芬被介绍给每一个国王,他觉得最可亲的是俄国皇帝,他诚实地对贝多芬说,他对音乐一窍不通。贝多芬成为欧洲名人中的名人,许多沙龙争相邀他出席,拜访者川流不息,他被称为“欧罗巴的光荣”、“最伟大的音乐大师。”
1823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这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是贝多芬突破了命运的悲哀、生活的苦闷及一切挫折,创作出来的一部杰作。
“这样庞大的乐曲,在维也纳怕无人能演奏,我想,不如到柏林去看看。”贝多芬写完以后对他的秘书说。
“不,您最好在维也纳上演,演出的事我去帮您张罗。”于是他的秘书四处奔跑,这部交响乐终于在当年5月份上演了。
所有爱好音乐的人都来了,剧场挤满了人,演出盛况空前,整个维也纳沸腾了。
当全曲告终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连续鼓了五次掌,来欢送贝多芬。按照规定,演出只能鼓三次掌。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
尽管台下掌声十分热烈,但贝多芬却背对着听众,他独自看着乐谱,十分平静,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台下听众的疯狂反应。
这时一个女高音歌手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她示意贝多芬转过身来,好让他亲眼看看观众们的反应。
贝多芬回过身去,面对观众,这才发现了听众们疯狂的欢呼。他十分激动,但不知如何是好,好半天,他才很恭敬地向听众行了个礼,听众又一次热烈地喝彩。
演出结束后,他的秘书问贝多芬:“这是不是您一生最成功的演出?”
贝多芬说:“我想是的,我从未看到像今晚这样狂热和热情的听众,以至于掌声快要把乐曲声给淹没了。”
“是的,如此热烈的喝彩声,就算是国王出场也不容易得到的。不过门票收入可不令人乐观,虽然来了这么多人,但许多是爱好音乐的平民。”
正当贝多芬沉浸在交响乐的成功中的时候,他又被另一件事情搞得焦头烂额。他的一个侄儿——卡尔企图自杀,被送进了医院,幸运的是,他被抢救了过来。
贝多芬为这个侄子,几乎费尽了心血。原来贝多芬兄弟临终时,嘱咐贝多芬和孩子的母亲共同照看小卡尔。但是卡尔的母亲经常去外面鬼混,根本不照顾卡尔。贝多芬担心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前途,于是决定把卡尔接过来。就这样为了争夺卡尔,双方诉诸法院,最后法院将孩子判给了贝多芬。贝多芬尽全力去教育这个孩子,但是卡尔却经常胡作非为,让贝多芬大伤脑筋。
贝多芬急忙赶往医院,问卡尔的一个朋友:“他为什么要自杀呢?”
那个朋友说:“马上就要考试了,卡尔还不好好用功。他借了许多人的钱,那些人整天追着他要账,也许他是无路可走了。”
贝多芬骂道:“这个混账的家伙。”接着贝多芬又伤心地说:“幸而没打中要害,我的卡尔,着样子还是有救,我一直疼爱着你,想不到会出现这样的事。”
卡尔出院后,又被警察抓去了,因为当地法律规定,自杀是犯法的。于是贝多芬只好去把他保释出来。
经过这场闹剧,贝多芬身心都出现了危机,但他凭坚强的意志坚持着。在马车上,他对刚接出来的卡尔说:“你怎么能够这样任性地胡闹呢?我虽然不是你的父亲,但是一直对你十分关怀,我希望你一定要向着正路前进。”
卡尔却爱理不理地听着,因为这些话他已经听了许多次了。他一点也没有体会贝多芬曾经为他付出的身心代价。
贝多芬常常被人们描写成远离尘世的乐圣,而少有人了解他在现实中的生活。
贝多芬一般不讲究衣饰,除了参加一些重要的宫廷活动,或是应酬社交场合外,他穿得都很随便。
有一次他去侄儿卡尔所在的学校,去看望他的侄儿,校长听说他是贝多芬,于是对他说:“噢,久仰大名,不如去我的家中小坐一下。”贝多芬为了询问有关侄儿的一些情况,于是就答应了。
路上,贝多芬说:“我这个侄儿很调皮,还望您多加指导。他最近没闹什么事吧?”
校长说:“还好,最近他很安静,只是有的时候上课不认真听讲,年轻人嘛,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到了那位校长家,贝多芬脱去外衣放在了桌上,校长的小女儿一看,叫着说:“爸爸,你看洞。”大家一看,原来贝多芬的衬衫袖子上有个大洞,贝多芬随之也大笑起来说:“我这个洞里可是藏满了音乐的。”于是大家都笑了。
李斯特是车尔尼的学生,他拜见他的师祖贝多芬时,见贝多芬头发乱蓬蓬的,穿一件深灰色的毛绒上衣和一条不协调的裤子,使他感到像见了野人。
但是盥洗和沐浴是贝多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每天上午如果没有事,他就站在水盆面前,用水冲洗自己的双臂,同时大吼一声,或者把整个音阶从头至尾唱上一遍。一会儿,他草草记下几个音符之后,再回到水盆边用水冲洗或叫喊起来。水经常渗到下面的天花板中,因此贝多芬常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房客,哗哗的流水在地板上直淌,房东见到了怎能不生气呢?
因此贝多芬不得不四处搬家。他自从到了维也纳之后,就终生没有安居过。他在维也纳居住了35年,总共搬了60多次家。有一次贝多芬的一个学生到他的房间去学钢琴,推开门之后却发现人去楼空。贝多芬的房间内空空如也,向房东打听,也不知道他搬到哪里去了。后来,过了好久,这个学生才找到贝多芬新的住址。
贝多芬无论搬到哪里,居室内总是不那么整洁。一位客人慕名拜访贝多芬,看到屋内十分凌乱,地下有一大片积水,桌子上放满了未洗的衣服。贝多芬正在一大堆手稿、衣服及乐谱之间翻来翻去。墙上贴满了大张的纸,纸上用木炭画满了乐谱。
那位客人说明了来意,问贝多芬在干什么,贝多芬说:“我正在找我刚写的乐谱呢,刚才还在这儿,可你瞧,现在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还有一次,他的女厨师拿着一张包过食品的纸,问贝多芬还要不要。贝多芬拿过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刚写的一部乐曲的乐谱,却被他不经意中垫着锅子拿到厨房去了。
贝多芬成名之后,维也纳的权贵们曾经打算赠给贝多芬一套房子。但其中的一位伯爵说:“就算我们现在把房子给了他,恐怕他也会把房子卖了,又搬到别的地方去。”于是大家只好作罢了。
贝多芬的另一个兄弟约翰发了财,请贝多芬去他那里住一阵子,于是贝多芬就去了。但是人们看见贝多芬经常天不亮就起床,用手不停地敲打着、唱着,早餐还没有吃完,就跑到田野里去了。
在田野里,贝多芬逛来逛去,不时地大声叫喊,挥舞着双手,有时站在一个地方半天不动,有时又飞快地奔跑。田里的人们见他这么古怪,都叫他野人。他经常大吼大叫,把牛羊吓得到处奔跑,找也找不着。就这样,贝多芬写出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弦乐四重奏。
约翰兄弟一家都反对贝多芬疯疯癫癫,于是贝多芬只好带着卡尔离开那里,返回维也纳。
高原上寒风呼啸,空气中夹着小雪花。贝多芬和卡尔坐在一辆马车上,一动不动。他的双腿冰凉,肿胀起来。他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道路崎岖不平,马车走得很缓慢,路上经过了森林,贝多芬的心情稍微好些。这些森林使他想起了童年的光阴,人生是如此之快,转眼之间,一切都已成为梦了。他们在一家旅店里住了一夜,冰凉的房间,冰凉的床,使他一阵阵发冷,身体开始发烧,并且咳嗽不已。又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回到了维也纳,但是他已经身染重病。
回到维也纳后,贝多芬就一直倒在病床上。起初,他患的是感冒与肠病,结果又发展成了肺炎、肝硬化。
卡尔并没有在他身边耐心地照料他,依然在外面东游西逛,偶尔才来探望一下。
贝多芬见了卡尔对他说:“上帝不肯在这时抛弃我,所以在我死的时候,总会有人伴在我身边,使我安然瞑目。”卡尔没说什么。贝多芬又说:“卡尔,我的病势总不见减轻,你去帮我找个医生吧!”
卡尔没说什么就出去了,他先找朋友玩去了,结果就把请医生的事给忘了。整整两天,没有人来照料贝多芬,医生也等不到。
正好他的秘书来了,一看见贝多芬病得这么厉害,立刻去请来了医生。医生认真地给贝多芬检查了一遍,然后对他说:“病情还没有到不可控制的程度,仅仅是因为肺部和肝部的一些问题,你好好地休养,只要细心调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没有事的时候,贝多芬躺在床上,往事如流水一样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浮现出来。
“太晚了。”他说,过了一会儿,他又叫起来,“还有那么多的人呢?”
他总是一个人自言自语,没有人了解这位大师此刻的心情,他也不愿向别人倾诉什么,因为他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