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新军
乐坛新军
再到维也纳,贝多芬原本想继续跟随莫扎特学作曲,但是正值英年的莫扎特去世了,这使贝多芬十分悲痛。他先租了一间比较简陋的房子住下来。他不得不节减各方面的开支,同时也尽量使自己有高雅的举止和风度,以适应社交场合的需要。不久他就结识了维也纳许多爱好艺术的上流人物,其中里赫诺夫斯基公爵和其夫人对贝多芬尤为关注,经常给他各种经济援助。没过多久,贝多芬就搬进了公爵的家里,不再为房租担忧了。
公爵十分喜爱音乐,而且还是一个音乐鉴赏家,他自己也会弹钢琴,十分欣赏贝多芬。他经常请一些客人来到家中,一起听贝多芬弹琴。
有一天,贝多芬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公爵便大声说道:“噢,亲爱的贝多芬,赶快去准备一下。”“什么事,公爵先生?”贝多芬问。公爵高兴地说:“今天晚上来了不少贵客,想听你弹钢琴,他们可都是些很体面的人物,快去准备一下吧!”
等到贝多芬准备好出来的时候,公爵立即把他带到客厅,引见给来访的客人,然后又把客人逐一介绍给贝多芬。
使贝多芬感到惊讶的是,来访的客人中有许多是拿破仑手下的军官,而拿破仑的军队刚占领了维也纳没多久。这使贝多芬感到很不愉快,于是他恼火地对公爵说:“公爵先生,我不会为拿破仑的军官演奏乐曲的。”
公爵再三请求,贝多芬坚决不演奏,最后公爵强硬地命令贝多芬演奏。贝多芬将乐本一摔,在倾盆大雨的夜晚,在众目睽睽之下,昂首挺胸,扬长而去。回到房间,他把公爵送给他的半身胸像狠狠地摔在地板上,然后又给公爵写了一封信:
“公爵大人,你之所以成为公爵,仅仅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音乐家,则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此时有很多,将来也会有很多,可贝多芬却只会有一个!”
贝多芬虽然在经济上经常得到权贵们的接济,但他对权贵们的态度却不卑不亢。在他看来,天才优于出身,优于官位。
有一次,贝多芬到柏林巡回演出,演出结束的时候,王太子派人送来了请柬,请贝多芬进王宫演出。这是莫大的荣誉,于是贝多芬进入了王宫。
王太子向来喜欢音乐,而且也擅长弹钢琴,他和贝多芬聊了几句,便坐到钢琴旁边,弹了一段钢琴曲,然后请贝多芬指教。贝多芬听完演奏,感到王太子弹钢琴的水平很高,但他又不愿恭维权贵,于是恭敬地对王太子说:“您演奏得不像一位王太子,而像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贝多芬看来,艺术的境界至高无上,是任何权位都不能企及的。
在维也纳,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即兴演奏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是一种根据乐曲的思想内容和特点自由发挥的演奏方法,许多人都认为他的即兴演奏是绝无仅有的,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当时有一个深受上流社会宠爱的钢琴家,听说了贝多芬的即兴演奏后说:“让我来跟这位年轻人较量一番吧,我一定要战胜他!”可是几天以后,他却失望地说:“他不是人,他是魔鬼,他的即兴演奏如此完美,还有什么可与之比美呢?”
贝多芬在这一段时间创作了大量的乐曲,其中包括一些三重奏、六重奏,此时贝多芬年仅22岁。他已经写了70多首乐曲。但是与神童莫扎特相比,他还是少了许多,莫扎特在他这个年龄已经写出了40首交响曲和300首其他作品。相比之下,贝多芬的创作还是很慢的。
从这几年发表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贝多芬作为一个天才的个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他的这种天才达到了前人从未达到过的音乐艺术境界。他正从传统的创作观念逐步向新的艺术方向转变,他吸收了前人音乐文化中一切有益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智慧,使之成为创新艺术的有力保障。在这个阶段,贝多芬的风格特征已经日趋成熟,他的作品数量和质量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的这种艺术创新,却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一些旧音乐的维护者,总是对他的创新不以为然,经常在报刊上挖苦和攻击他。但是贝多芬依然执意创新,从不把刁难和贬损放在心上。
维也纳的听众对贝多芬的天才十分赞赏,大家争相模仿他的钢琴演奏技法,有的甚至把他的即兴作品抄袭了去,谱成曲作为自己的作品。这一切都表明,贝多芬日渐成熟了。
贝多芬刚到维也纳不久,就开始和海顿学习作曲。贝多芬当时对海顿抱有很大的期望,因为海顿名气很大,被称为“交响乐之父”。贝多芬刚开始非常喜欢和敬重这位老前辈。据他记载,他们曾经共同分享一块巧克力和一杯咖啡,可见当时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
但是海顿本人也有保守的一面,他对贝多芬的许多创新往往也不能接受。有一次,贝多芬拿着他刚写的一首协奏曲给海顿看,海顿看完了乐谱后对他说:“全曲的创新之处太多,会使人们难以接受的。”贝多芬发现海顿没有认真地看他的作品,因此渐渐对海顿感到失望,两个人脾气也越来越不合。
后来贝多芬曾对人说:“我虽然受教于海顿,但却没有学到什么。”因此他总是拒绝在自己的作品上写“海顿的学生”的字样,尽管这是海顿再三要求的。于是,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了。
贝多芬也不满意听海顿的课,于是就偷偷地到别的音乐教育家那里听课去了。
有一天,贝多芬听说海顿创作的乐曲《创世纪》要公演了,于是他也赶去欣赏。乐曲在宁静祥和的气氛中展开了 。随着乐曲的展开,那种汹涌澎湃的激情,以及极富想象力的音乐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听众。演出结束了,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贝多芬也被音乐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他快步走上台跪在老人的面前亲吻了老人的手和前额,并由衷地赞美海顿的这首乐曲。艺术消除了两人之间的隔阂,海顿也终于理解了贝多芬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一老一少的关系又十分融洽了,两个人经常同台演出,合作得很好。
贝多芬虽然经常与上流社会的人来往,但是他却十分关注平民百姓。他说:“我的艺术应当多为穷苦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接近这种境界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1795年,贝多芬在维也纳的贝格剧院举行了一场义演,这是贝多芬以钢琴及作曲家的身份在维也纳进行首次正式演出,同时也是一场为孤儿寡妇募捐的义演。演奏前,这场音乐会已经在维也纳引起轰动,听众挤满剧院,大家兴高采烈地等待着贝多芬这位天才的表演。
贝多芬出场了,他首先对听众行了个礼,然后没说什么,就坐在钢琴边。大家静了下来,于是贝多芬那种生机勃勃的即兴演奏开始了。
贝多芬演奏时,时而情绪热烈、气势恢弘;时而潇洒流畅、婉转如歌、极具魅力;时而妙趣横生、出人意料。各种表情常被他夸张到了极点,特别是幽默的点头示意动作尤为突出。
他那一双娴熟的手牵动着每一个听众的心,所有的听众都紧盯着台上的贝多芬。从外表上看,作曲家身材不高,头发蓬乱而竖立,一张带有麻点的面孔,算不上英俊,眼睛不大,但却闪着亮光。多数初见他的听众都感到意外:“这就是那个有名的贝多芬?”许多听众心里直嘀咕。有的说:“他看上去像个爱发脾气的酒鬼,一个粗汉。”但是没过多久,所有的疑虑都消失了,人们几乎都被他的音乐魅力征服了。
“天呀,这简直是魔鬼在演奏!”
“我这一生都没听到如此出色的即兴演奏,他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钢琴家。”
激动的人群忘了听音乐的规矩,有的禁不住叫起好来;有的则情绪高昂地站了起来,挥舞着手向贝多芬致意。贝多芬没有理会大家的欢呼,他依然专心地演奏着乐曲,内心充满了喜悦。这种喜悦不仅是因为演出引起的轰动,更多的是因为他能用自己的音乐为穷苦人做了一点贡献,这是他很早以来就有的心愿,而今天终于能够实现了。
等到奏完了一曲,贝多芬停了下来。大家疯狂地鼓掌,向这位天才致意。贝多芬为大家鞠了躬,然后简短地说:“诸位先生们、女士们,今天最使我感到高兴的,不是我个人演出所带来的成功和荣誉,而是我能够用艺术来为天下的贫苦人效力,为穷人造福。这一直是我多年以来的心愿,很感谢大家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然后,贝多芬又为大家演奏了自己写的许多乐曲。演奏结束后,大家都跑上去围住了贝多芬,纷纷向他询问各种问题,有的问他的老师是谁,有的问他是如何练琴的。正在这时,人群中有位商人模样的先生走到贝多芬跟前说:“亲爱的贝多芬先生,您的高超的技艺深深地打动了我,您是我见到过的最伟大的钢琴师,我决定送您一架最好的钢琴。”原来这个人是维也纳著名的钢琴制造商斯托里切尔。
他立刻命几个仆人到自己琴厂,把一架新钢琴抬进了贝多芬家,这架钢琴击弦有力,声音洪亮,特别适合贝多芬演奏有力度的作品,贝多芬十分喜欢。
一夜之间,贝多芬的名声传遍了维也纳,大家都在谈论着这个天才的音乐家,当时的杂志这样报道:
他的即兴演奏极为灿烂,震撼人心,不管他遇到何种宾客,都知道如何制造效果,而听众少有不潸然泪下者,有人甚至会放声痛哭。因为在他的音乐里,除了新颖的主题,呈现创意美感的生机勃勃风格之外,还有许多的绝妙之处……
艺术家的创作总是和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总是要受到那个时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正值欧洲历史上风云激荡的年月。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革命。从而,革命,在贝多芬的性格、思想和创作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18世纪后半叶,启蒙思想在整个欧洲漫延,“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响彻大地,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更把思想界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那一年,19岁的贝多芬跨入波恩大学,开始接受启蒙思想的洗礼。在两年的学习中,他听了逻辑学、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希腊文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其中,日后成为阿尔萨斯革命法庭公诉人的美学教授奥伊罗吉乌斯·施奈德的课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施奈德是一位具有革命理想的教授,曾在课堂上朗诵欢呼法国革命的诗篇《摧毁巴士底狱》,又曾出版过一部革命诗集。在这部诗集的预定者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的名字。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时,法国革命军已跨过莱茵河,两年后,科隆选帝侯国已不复存在。欧洲最大的社会变革蔓延到德国。在维也纳,贝多芬进一步感受到革命的力量。他的启蒙思想也更加明确,曾经在一位朋友的纪念册中写道:“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精神上的向往激发了贝多芬在音乐作品中表现革命的欲望,而现实生活很快就给他带来了机会。1797年,奥地利皇帝在拿破仑所率法国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被迫签署和约,进而在法兰西共和国的要求下,于维也纳设立使馆。新任公使是34岁的让·巴普蒂斯特·贝尔纳多特将军,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的侍从罗多尔弗·克罗采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小提琴手。贝多芬很快就成为将军府上的客人。
1798年3月,贝尔纳多特将军在使馆驻地会见维也纳的一些贵族和有声望的市民时,贝多芬也在其列,并与克罗采进行了交谈。克罗采兴致勃勃地向贝多芬讲述革命胜利后在巴黎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又给贝多芬看了一批杂志,上面刊载了在那次庆祝活动中演奏的新音乐,有交响曲、赞美诗、序曲、进行曲、舞曲和艺术歌曲。贝多芬看后激动不已,他看到了真正的革命音乐。这里面就有克罗采所作的一首序曲。克罗采给他描述这部作品,讲述主题与结构的处理方法。贝多芬听得兴味盎然,并请克罗采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以便能对法国革命音乐作进一步研究。
一年以后,贝多芬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其中第一乐章便借用了克罗采《序曲》的材料。而许多年后,贝多芬都没有忘记这次会晤,没有忘记贝尔纳多特和克罗采,他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并用以促进自己的创作。当然,贝多芬并没有刻意用自己的作品去表现革命,但在他的音乐里,我们却时常能感受到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典型的当属那部以讴歌英雄为主题的《英雄交响曲》。这部直接受法国大革命的激励而写成的交响曲,起初正是为法国革命的英雄拿破仑·波拿巴而作。贝多芬的学生费迪南德·里斯回忆说:“贝多芬在写这首交响曲时想到了波拿巴,当时,贝多芬对他的评价特别高,把他比作罗马最伟大的行政长官。不仅是我,而且他的许多挚友都看到这首抄写工整的交响曲总谱放在桌上,标题页的上端写着(波拿巴),下端写着<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别无他字。是否曾经拿什么来填补中间的空白,我不知道。是我首先把波拿巴宣布自己为皇帝的消息告诉了他,他勃然大怒,大声疾呼:‘他也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而已!现在,他也将践踏一切人权,只沉溺于他的荣华富贵;他将凌驾于众人之上,成为一个暴君。’贝多芬走到桌前,抓起桌上那页标题,撕成碎片,扔在地上,第一页重新写过。现在,这首交响曲取名为《英雄交响曲》。”
显然,这部伟大的交响曲是为英雄而作,而革命时代的英雄又最为贝多芬所折服。因而,他把这部作品题献给了在法国大革命中叱咤风云的“英雄”——拿破仑。但是,拿破仑自己打破了贝多芬的英雄偶像。于是,这部作品又被献给了那种并非某一个人,而代表了某种理想及革命精神的英雄。可以看出,贝多芬所处的“革命的年代”对这部作品的产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部与革命有着直接关系的作品是歌剧《费德里奥》。它的情节,便取材于动乱的革命年代的一个历史事件。女主人公雷奥诺拉的原型是一位法国妇女得·托赖尼夫人,她丈夫身陷囹圄,她女扮男装,把丈夫营救出狱。诗人让·尼古拉·波伊利作为法国一个行政区的官员曾经亲身遇到过这件事,并根据此事写成一个歌剧脚本,贝多芬将它谱写成一部歌剧,创作时间就在他刚完成《英雄交响曲》之后。通过这个历史题材,仍表达了他一贯崇尚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即自由、平等和博爱。像上述与革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的作品,在贝多芬的创作中还有不少。但更多的作品却不一定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而是浸透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革命精神,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些作品里,洋溢着汹涌澎湃的激情,显示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这也是贝多芬自己的“英雄性格”的真实写照。
罗曼·罗兰是这样描述这些作品的:这些作品里有好几部,进行曲和战斗的节奏特别强烈。这在《第二交响曲》的快板与终曲内已很明显,但尤其是献给亚历山大皇的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更富英武壮烈的气概。这种音乐所特有的战斗性,令人想起产生他的时代。大革命已经到了维也纳。贝多芬被它煽动了。他仿佛一个革命的古罗马人,受着普鲁塔克的熏陶,梦想着一个英雄的共和国,由胜利之神建立的。而所谓胜利之神便是法国的首席执政,于是他接连写下《英雄交响曲》(1840年)、帝国的史诗和《第五交响曲》(1805-1808年)的终曲,光荣的叙事歌。贝多芬的面目,似乎都受着这些历史战争的反映。在当时的作品里,到处都有它们的踪影,也许作者自己不曾察觉。在《科里奥朗序曲》(1807年)内,有狂风暴雨在呼啸,《第四四重奏》(作品第十八号)的第一乐章,和上述的序曲非常相似;《热情奏鸣曲》(作品第五十七号——1804年),俾斯麦曾经说过:“倘我常常听到它,我的勇气将永远不竭。”还有《哀格蒙特》,甚至《降E调钢琴合奏曲》(全集作品第七十三号——1809年),其中炫耀技巧的部分是壮烈的,仿佛有人马奔突之势。”
贝多芬相当一部分作品,尤其是他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战斗的节奏”和“英武壮烈的气概”显而易察,这赋予他的音乐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有人把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作比较,认为海顿的音乐像是快活地流淌着的小河。莫扎特像是时而平静,时有波浪的湖,而贝多芬则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又说海顿令人爽朗,莫扎特使人感动,而贝多芬则把人整个翻过来,赋予力量。从这些比较中,我们看得出,贝多芬的音乐,是以力量著称;它的伟大,也多源自一种无与伦比的力度。这当然是作曲家的坚强意志和满腔热情使然,却也深深打上那个时代,具体说是革命时代的烙印。正因如此,要理解贝多芬、理解他作品的崇高与伟大,就必须知道发生在18世纪末那场震动整个欧洲的革命运动,知道那深刻地触动了贝多芬的思想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