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瞻、谢惠连、谢庄诗文简析
谢瞻、谢惠连、谢庄诗文简析
于安成答灵运(谢瞻)
条繁林弥蔚,波清源愈浚。华宗诞吾秀,之子绍前胤。绸缪结风徽,烟煴吐芳讯。鸿渐随事变,云台与年峻。
华萼相光饰,嘤鸣悦同响。亲亲子敦余,贤贤吾尔赏。比景后鲜辉,方年一日长。萎叶爱荣条,涸流好河广。
殉业谢成操,复礼愧贫乐。幸会果代耕,符守江南曲。履运伤荏苒,遵途叹缅邈。布怀存所钦,我劳一何笃。
肇允虽同规,翻飞各异概。迢递封畿外,窈窕承明内。寻途途既睽,即理理已对。丝路有恒悲,矧迺在吾爱。
跬行安步武,鎩翮周数仞。岂不识高远,违方往有吝。岁寒霜雪严,过半路愈峻。量己畏友朋,勇退不敢进。行矣迈令猷,写诚酬来讯。
该诗作于东晋义熙十一年(415年),时谢瞻任安成(治所在今江西省安福县东南)太守。灵运,即谢瞻的族弟谢灵运。谢灵运曾作《赠安成》诗,瞻作此诗酬答。诗共五章。首章以林密条繁、源深波清起兴,言灵运生于华宗贵族,继承先人遗业,具有美好的品德风范。进入仕途之后,官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次章言兄弟间互相敬重,互相提携,自己虽年龄长于灵运而才智却远远不如。三章言自己因谋求利禄而出仕,未能坚守高尚的德操,作郡守于江南偏远之地,劳苦异常,时常感叹光阴荏苒,归途缅邈。四章说自己与灵运是同族之亲,自己在千里之外作郡守,灵运供职京城之内,内外殊职,相隔遥远,常因思念爱弟而心怀悲戚。末章言自己深知危殆的处境和才能的薄劣,因而小心谨慎,激流勇退,如庄子笔下的篱间小鸟一样,跳跃不过数仞,不敢有过分的举动,并表示要按灵运在来信中提出的措施处理地方政务。诗中对灵运备加赞赏,表示自己的钦慕、思念之情。同时又自谦自责,抒吐了作守荒郡的愤懑和忧惧。这种愤懑和忧惧与晋宋易代之际复杂的政治形势和作者本人特殊的处境有关。全诗文笔清绮,辞藻富赡,比兴深婉,用典精切,感情较为真挚。
答灵运(谢瞻)
夕霁风气凉,闲房有余清。开轩灭华烛,月露皓已盈。独夜无物役,寝者亦云宁。忽获《愁霖》唱,怀劳奏所成。叹彼行旅艰,深兹眷言情。伊余虽寡慰,殷忧暂为轻。牵率酬嘉藻,长揖愧吾生。
该诗约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诗题又作《答康乐秋霖诗》。谢瞻族弟谢灵运曾作《愁霖诗》赠瞻,瞻作此诗酬答。诗中首先写秋雨过后,夜风带着凉意,室内清爽宜人,启窗遥望夜空,天宇之间都充盈着皎洁的月光。宁静的夜晚使人摆脱了物欲的役使,家人都酣然入睡。其次写自己收到从弟灵运的《愁霖》诗后,既为灵运羁旅行役的艰辛担忧叹息,又为灵运对自己的眷眷深情所感动。最后言自己平日郁郁寡欢、甚少安慰,展读灵运之诗,胸中的深忧暂时有所减轻,于是以笨拙的文辞酬答灵运华美的诗章,以长揖之礼表示自己内心深深的羞愧。诗中以写景发端,此后便集中笔力抒怀寄慨,抒发了同族兄弟之间心心相印的眷念之情,同时还表达了在雨过天晴、月明气清的秋夜之中烦躁稍稍平息和收到亲人赠诗后殷忧略为减轻这样一种复杂的心境,而诗人在政治上抑郁不平之气也见之言外。诗中很少使用典故和堆砌词藻,文字质朴平淡,浅近本色,然而情深意挚,韵味深长。首六句写景,意境清空静谧,和全诗的情调十分契合。“开轩灭华烛,月露皓已盈”两句以室内为视点,将写人与写月相结合,由近及远,创造了一个“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悠远意境,为以下抒发兄弟之间的思念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钟嵘《诗品》卷中说谢瞻诗“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陈绎曾《诗谱》说瞻诗“景至虚清,甚有古文”,这些特点在本诗中体现得较为充分。
张子房诗(谢瞻)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卜洛易隆替,兴乱罔不亡。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殇。息肩缠民思,灵鉴集朱光。伊人感代工,聿来扶兴王。婉婉幙中画,辉辉天业昌。鸿门销薄蚀,垓下陨欃枪。爵仇建萧宰,定都护储皇。肇允契幽叟,翻飞指帝乡。惠心奋千祀,清埃播无疆。神武睦三正,裁成被八荒。明两烛河阴,庆霄薄汾阳。銮旍历颓寝,饰像荐嘉尝。圣心岂徒甄,惟德在无忘。逝者如可作,揆子慕周行。济济属车士,粲粲翰墨扬。瞽夫违盛观,竦踊企一方。四达虽平直,蹇步愧无良。餐和忘微远,延首咏太康。
本诗又题为《经张子房庙诗》。张子房,即汉初政治家张良,子房为其表字。张良曾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为“汉兴三杰”之一。此诗作于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时刘裕北伐长安,途经项城张良庙,命僚佐赋诗。谢瞻所作,冠于一时。诗中首叙周道陵夷,天下纷扰,秦并六国,百姓苦于暴政,渴望政治清明。张良顺天应命,出来辅佐刘邦争夺天下。其次写张良一生的主要事迹和功业:帮助刘邦脱险鸿门,用计会诸侯于垓下击败项羽;劝刘邦封仇人雍齿为侯以安定人心;力主建都关中;建议立萧何为相国;召四皓以保护皇太子的地位;晚年遗弃世事,学仙道轻身之术。并赞颂其高洁的德行将永远传扬。再次写刘裕勋参天地,光照四方,功德堪与尧舜相比,路过张良庙时,祭祀并表彰古代良臣。最后言刘裕手下人才济济,文章高手云集,自己无才无德,却也厕身其间,延首提笔,歌颂盛世。诗中借助于典型事件,对张良一生的事迹作了高度的概括,章法妥帖有序,语言精炼。诗中咏史与咏怀结合得较好,在赞美张良、称颂刘裕之后,含蓄地发泄了个人的牢骚,显示了作者既想同刘裕搞好关系、又不满于刘裕对自己的防范和压抑的复杂心理。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云:“宣远《子房》、《戏马》,格调词藻,可坦步延之、灵运间。”而沈德潜则意见相反,《古诗源》卷十一云:“谢宣远诗,一味镂刻,失自然之致,咏张子房作,为生硬之尤者。”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谢瞻)
风至授寒服,霜将休百工。繁林收阳彩,密苑解华丛。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轻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圣心眷嘉节,扬銮戾行宫。四筵沾芳醴,中堂起丝桐。扶光迫西汜,欢馀燕有穷。逝矣将归客,养素克有终。临流怨莫从,欢心叹飞蓬。
该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宋公,即刘裕,义熙十二年被封为宋公。戏马台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孔令,即孔靖,曾任尚书令等职,义熙十四年辞官东归,回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隐居,刘裕曾为之饯行,群僚赋诗以记其事,谢瞻从弟谢灵运也有同题诗作。诗中首两句借用“授寒衣”、“百工休”等典故,点明深秋季节。接着通过对众林、花苑、飞燕、归鸿、霞光、秋日、西风的描写,展现了凄凉萧瑟的秋日风光。“圣心”四句,描写刘裕扬銮前来饯行以及宴会上宾主畅饮、丝桐并作的热闹场面。“扶光”四句,写日薄西山、欢宴结束,孔令归舟将发,并颂扬其“养素全性”、“谦让有终”的美德。最后两句写自己束身官场,未能踵武孔令,临流思乡,有身如飞蓬之感。诗中表现对孔令的惜别之情,对刘裕也不乏歌功颂德之辞。写景充分,辞藻华美,布局立意谨严工稳。“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临流怨莫从,欢心叹飞蓬”诸语,于写景抒情之中,透露了对风涛莫测的官场和朝随暮从的仕宦生活的厌倦,曲折地表达了胸中的怨愤和不平。当时被推为众作之冠。但后人认为此诗“起处叙九日太多,章法偏压,后半叙本事词意未满,大不及康乐”(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五)。
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征还东(谢瞻)
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方舟析旧知,对筵旷明牧。
举觞矜饮饯,指途念出宿。来晨无定端,别晷有成速。
颓阳照通津,夕阴暧平陆。榜人理行舻,輶轩命归仆。
分手东城,发棹西江隩。离会虽相杂,逝川岂往复。
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牍。
本诗作于诗人任豫章郡(郡治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时。王抚军,即王弘,时为抚军将军、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庾西阳,即庾登之,曾任西阳太守,故称。庾登之被征还都,任太子庶人,谢瞻与王弘送至湓口(湓水流入长江处,于九江城西)南楼,谢瞻作此诗记其事。诗中首先叙述庾登之应诏还京,而自己将返回南方任所,新朋旧友前往送别,江州刺史为之饯行。其次描写举觞劝饮、指途惜别的饮饯场面,抒发时光如流的感慨,悬想明晨远行者不知身处何方。再次写舟人开船,送行者命仆驾马返归的分手场面。最后借滔滔江水抒发惜别之情,说人虽能离而复会,但机会极其难得,相思离别之情,决非书信所能表达清楚。全诗按聚集、饮饯、分手、惜别的时间顺序一路写来,承转开合井然有序。诗中对饯饮场面只是一笔带过,而重点写对友人归途和宿处的猜想,烘托出对友人的关切和惜别之情。“颓阳照通津,夕阴暧平陆”两句,描写傍晚残阳照川、暮霭沉沉的黯淡迷茫的景色,和送行时的沉闷心情正相契合,写景中蕴含着深情。最后四句,于平直的叙述之后忽发奇思,新颖警辟,将离愁别绪推向了极致。
泛湖归出楼中望月(谢惠连)
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亭亭遇江月,浏浏出谷飙。斐斐气幕岫,泫泫露盈条。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嚣。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
此诗是与谢灵运诸人共同赏月玩景时所作。湖,指巫湖,在谢灵运住所始宁墅附近。诗中首先交代日落时分开始泛舟湖中,繁星满天时仍在湖中荡桨,点清诗题中“泛湖”二字。其次写在临水的亭榭中休憩,招朋唤友、举觞痛饮,点清“归”和“出楼”。再次写鸿鸣沙渚、猿啼山椒、明月映江、山风飒飒、雾气遮山、露珠盈条的夜景,将“望月”写足。最后言月夜美景,近观则空明澄澈;远观则空旷素静,似乎尘世间的一切喧嚣都已荡除净尽,亲朋好友促膝倾谈,不知不觉东方已明。全诗紧扣诗题层层生发,章法井然有序,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嚣”两句,写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远景有近景,角度富于变化,笔调轻逸灵动,描写细腻动人,隐隐约约地透露了诗人对喧嚣官场的不满情绪。诗中四用叠词,以“亭亭”状明月之高远,以“浏浏”言山风之迅疾,以“斐斐”绘夜雾之清淡,以“泫泫”写树叶上露珠的滚动欲滴,均肖形传神,读来和谐流畅。
西陵遇风献康乐(谢惠连)
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瞻途意少悰,还顾情多阙。
哲兄感仳别,相送越迥林。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回塘隐舻枻,远望绝形音。
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浮氛晦崖 ,积素惑原畴。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
临津不得济,伫楫阻风波。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本诗作于刘宋元嘉七年(430年),时谢惠连离开故乡始宁(今浙江上虞)去京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西陵,地名,位于今浙江萧山西。康乐,即谢惠连的堂兄谢灵运,因袭封康乐侯,故名。诗共五章,每章八句。前三章是追忆,后二章写当前之事。首章言不忍离别,行期一再拖延,临行前与灵运一起泛舟赏月,但想到即将分离,心中郁郁寡欢,怅然若失。次章写灵运为自己送行、饯别的情景以及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眷念之情。三章言上路之后,想到长途漫漫,前程难料,心中悲戚,又无人可以倾诉。四章描写西陵遇风时彤云蔽山、惊风鼓浪、雨雪霏霏、天地阴沉、通川舟绝的景象。末章言受阻舟中,四野荒凉萧条,心境凄切哀怨,只有悲叹和忧歌。自己将积忧成疾,却又无以消忧。全诗以感情为线索安排结构,回旋往复,逐层深入地抒发羁旅愁思和离情别绪,情绪愈到后来愈凄怆哀婉。第四章全为写景,借险恶的自然环境暗示抑塞凄凉的心境,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颇为相似。叠字的运用,使诗歌音节和谐流畅,状物述怀真切自然。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五评此诗云:“直抒即事胸臆,无一字客辞装饰,一往清绮,又步步留迟,真味无穷,亦古今绝境也。”
泛南湖至石帆(谢惠连)
轨息陆途初,枻鼓川路始。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萧疏野趣生,逶迤白云起。登陟苦跋涉盻乐心耳。既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
南湖,湖名;石帆,山名,均位于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一带。诗中首叙刚从陆路下车,随即换舟水行的游览历程,表现了诗人笃好山水的性格。其次描写泛舟南湖所见的自然风光:湖中涟漪荡漾,群峰重叠并峙,村树萧疏稀落,白云逶迤而起。最后写游览的体会和感受,言跋山涉水确实辛苦,然而观赏自然美景却可以使人身心愉快,耳目一新,故自己乐此不疲,游兴无已。此诗写得精悍洗炼。“涟漪”四句,大笔濡染,一句一景,动静相映,远近高低交错,犹如一幅萧疏淡远的泼墨山水画。“参差”、“萧疏”、“逶迤”等词,形象生动,写出了景物的风神韵致。“登陟”两句,蕴含着有苦方有乐、乐从苦中来的哲理。最后四句,句法新颖奇特,为后人所效法。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五云:“章法断斩,字句清峭,兴象华妙,节短韵长,一往清绮,耐人寻味。”又云“‘登陟’二句语意深洽,杜公衍之,常出奇观。……‘即玩’二句,奇伟高古,笔力开退之”。有人认为,惠连未曾至永嘉,不得有此诗,惠连乃灵运之误(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四),可备一说。
秋怀(谢惠连)
平生无忘意,少小婴忧患。如何乘苦心,矧复值秋晏。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烂。萧瑟寒风蝉,寥唳度云雁。寒商动清闺,孤灯暧幽幔。耿介繁虑积,展转长宵半。夷险难豫谋,倚伏昧前算。虽好相如达,不同长卿慢。颇悦郑生偃,无取白衣宦。未知古人心,且从性所玩。宾至可命觞,朋来当染翰。高台骤登践,清浅时陵乱。颓魄不再圆,倾羲无两旦。金石终销毁,丹青暂凋焕。各勉玄发欢,无贻白首叹。因歌遂成赋,聊用布亲串。
本诗借秋夜之景,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孤寂情怀。开始四句自叙一生饱经忧患,逢秋兴悲,更是愁怀难遣。其次描写秋夜明月皎洁、星河璀璨、秋风萧瑟、蝉鸣鹤唳的室外之景和寒风入室、孤灯微明、帷帐幽暗的室内之景,诗人触景生情,辗转难眠。再次言世路艰险、凶险难卜、祸福莫测,并以古人作比,说自己颇喜司马相如的通达,却不满其傲慢;欣赏郑均的高蹈遗世,但不愿当“白衣尚书”,古人之心后人未必知道,人生在世,还是应当任性而游,自适其乐。最后写饮宴游乐、登山临水、赋诗作文的生活,慨叹岁月如流,功名难久,不若趁青春年少之时尽情游乐,以免白首之时追悔莫及。诗中紧扣“秋”和“怀”二字写景抒怀、议事论理,写景抒情联系紧密,相得益彰。而诗人不满现实的抑塞不平之气自在言外。但后半部分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情调较为低沉。何焯《义门读书记》评曰:“一往清绮,而不乏真味。”
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谢惠连)
落日隐檐楹,升月照帘栊。团团满叶露,淅淅振条风。蹀足循广除,瞬目曾穹。云汉有灵匹,弥年阙相从。遐川阻昵爱,修渚旷清容。弄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倾河易回斡,款颜难久悰。沃若灵驾旋,寂寥云幄空。留情顾华寝,遥心逐奔龙。沉吟为尔感,情深意弥重。
本诗《艺文类聚》卷四题作《七夕咏牛女》。牛,即牛郎星,在银河南。女,即织女星,在银河北,与牛郎星隔银河相望。《文选·洛神赋》注引曹植《九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牵牛织女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又《文选》注引《齐谐记》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渡河,诸仙悉回宫。’……弟问织女何事渡河……答曰:‘织女暂诣牵牛’……。”本诗以牛女传说为题材,首先描写秋夜之景:日落西山,月照帘栊,草叶上露珠团团,树枝在秋风中不断摇晃,诗人此时走出户外,极力仰望苍穹。其次言云汉的神灵也有匹配,然而却被天河阻隔,终年不得相聚。织女终日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唯有七月七日之夜才能暂诣牵牛。一夕时光易逝,织女很快就得返回。最后抒发感慨,言自己回室寝息,心潮却遥随织女乘坐的飞龙一起奔腾起伏,为她的不幸遭遇感叹哀伤。诗中借助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和七夕之夜的景物展开想象,着重描写牛郎织女长期分居、相聚暂短的幽怨,表现了世间男女的离情别恨。全诗情思浓郁,写景抒情融合无间,意境悲凉冷寂,风格缠绵悱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捣衣(谢惠连)
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螿啼。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栏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盈箧自余手,幽缄俟君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
该诗描写思妇在清秋月夜为远行的亲人捣衣、缝衣的情景。诗中首先描写秋夜景色,以沾满露水的菊花、铺满庭园的树叶、振羽的莎鸡、哀鸣的秋蝉、当空的皓月,渲染了一种清幽凄寒的环境气氛。其次写美人修饰整齐,结伴前往捣衣。她们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和旷居的哀愁,挥动双臂捣衣,汗珠不断地从额头沁出。最后写思妇为亲人缝制寒衣的情景及其心理活动。她们连夜赶制,自裁自缝,制成了满箱的衣服,又担心这些按照亲人昔日的身材缝制的冬衣穿起来能否合身。诗中通过环境的渲染以及对行动、心理的刻划表现了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切、情爱之深,描写细致入微,感情真挚深沉。诗中写景能抓住时令特征,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全诗以悬想担忧之语作结,情意悠长,不言怀念而怀念之情自见。沈德潜《古诗源》云:“一结能作情语,不入纤靡。”“美人戒裳服”四句,写美人佩金簪玉、着意装饰,服饰之美衬托了少妇们的青春光彩和美好的心灵。钟嵘《诗品》卷中云:“《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钟嵘还将此诗与左思的《咏史》、陶渊明的《咏贫》相提并论,认为“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
雪赋(谢惠连)
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主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闻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域。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沴于阴德。雪之时义远矣哉!请言其始。若乃玄律穷,严气升,焦溪涸,汤谷凝,火井灭,温泉冰。沸潭无涌,炎风不兴。北户墐扉,裸壤垂缯。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连氛累霭,掩日韬霞。霰淅沥而先集,雪纷糅而遂多。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墀庑,末萦盈于帷席,既因方而为硅,亦遇圆而成璧。眄隰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鹇失素。纨袖惭冶,玉颜掩姱。若乃积素未亏,白日朝鲜。烂兮若烛龙衔耀照昆山;尔其流滴垂冰,缘霤承隅,粲兮若冯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缤纷繁鹜之貌,皓旰曒絜之仪,回散萦积之势,飞聚凝曜之奇,固展转而无穷,嗟难得而备知。若乃申娱玩之无已,夜幽静而多怀,风触楹而转响,月承幌而通晖。酌湘吴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对庭鹍之双舞,瞻云雁之孤飞,践霜雪之交积,怜枝叶之相违。驰遥思于千里,愿接手而同归。”
邹阳闻之,懑然心服,有怀妍唱,敬接末曲。于是乃作而赋积雪之歌。歌曰:“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缛,燎薰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又续而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扬兮酒既陈,朱颜酡兮思自亲。愿低帷以昵枕,念解珮而褫绅。怨年岁之易暮,伤后会之无因。君宁见阶上之白雪,岂鲜耀于阳春。”
歌卒,王乃寻绎吟玩,抚览扼腕,顾谓枚叔,起而为乱。乱曰:“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空守贞兮。未若兹雪,因时兴灭。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耀不固其节。节岂我名,洁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本篇为写景小赋。首段写雪天傍晚,梁王不悦,于兔园设宴召请宾友,命司马相如作赋。其次写司马相如铺陈有关雪的典故,描写雪前、下雪时和雪霁天晴的不同景色以及月夜赏雪的情景。再次写邹阳赋《积雪之歌》和《白雪之歌》,描写雪天宴饮的豪华场面和因赏雪而引起的迟暮之感和离别之情。最后写枚乘作乱辞,将雪人格化,指出其“因时兴灭”、“不昧其洁,不固其节”的特性,抒发作者旷达的胸怀和委运随化、无虑无营的人生观。赋中虚构了梁王和宾客月夜游吟的故事来写雪,采用宾主问答的形式,显得形象而生动。赋中运用排比铺陈、夸大渲染的方法尽力形容,将大雪飞扬、“千岩俱白”的景象描写得逼真、传神而富有层次,意境素净浩渺,文辞华美丰富,写景、抒情和说理之间的承接也较自然。乱辞将说理寄寓在对白雪的形状、特性的描写之中,玄理与景物融为一体,没有流于枯燥的说教。《宋书·谢惠连传》说作者“又为《雪赋》,亦以高丽见奇”。此赋对齐梁时代的小赋创作深有影响,谢庄的《月赋》,在结构和情节上均效法此赋。
祭古冢文(谢惠连)
作于刘宋元嘉七年(430年),时谢惠连任司徒彭城王刘义康的法曹参军。刘义康修东府城,掘城堑时发现古冢,遂将其改葬,并令谢惠连作此祭文。序中介绍了古冢发现的经过、古冢的构造和从古冢中发掘出来的文物:椁中有二个正方形的棺材;有瓷质、铜质以及漆制的祭器数十件;有三尺长的木俑二十余件,拨之成灰;棺上有五铢钱百余枚;水中有甘蔗布、梅李核和瓜瓣。并指出古冢没有铭志,不知年代。祭文正文首先写筑城者发现古冢时的悲痛情状。其次用追问的口气,问死者生于何时?死去几载?祖先何人?后代是谁?是寿是夭?一生是显达还是失意坎坷?品德是高尚还是卑鄙?复次写筑城开堑古冢被毁坏,令人目睹后徒添哀伤。最后写彭城王刘义康仁深德厚,仰慕古风,按古制将死者改葬于东冈,置牛、猪、酒祭奠死者,希望死者的幽灵前来享用。本文在写作上深受《庄子·至乐篇》中“庄子问髑髅”一节及曹植《髑髅说》的影响,称墓中死者为冥漠君,接连向其发问,想象丰富,意味深长,体现了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序文采用散体,叙述简洁通俗,条理清晰,与应用文十分类似。正文全为四字句,对仗工稳,文字典雅而富有感伤色彩。《宋书·谢惠连传》谓“其文甚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云谢惠连集中“惟《祭古冢文》简而有意”。
怀园引(谢庄)
鸿飞从万里,飞飞河代起。辛勤越霜雾,联翩溯江汜。去旧国,违旧乡,旧山旧海悠且长。回首瞻东路,延翮向秋方。登楚都,入楚关,楚地萧瑟楚山寒。岁去冰末已,春来雁不还。风肃幌兮露濡庭,汉水初绿柳叶青。朱光蔼蔼云英英,新禽喈喈又晨鸣。菊有秃兮松有蕤,忧来年去容发衰。流阴逝景不可追,临堂危坐怅欲悲。轩凫池鹤恋阶墀,岂忘河渚捐江湄。试托意兮向芳荪,心绵绵兮属荒樊。想绿兮既冒沼,念幽兰兮已盈园。夭桃晨暮发,春莺旦夕喧。青苔芜石路,宿草尘蓬门。邅吾游乎鄢郢,路修远以縈纡。羌故园之在目,江与汉之不可逾。目还流而附音,候归烟而托书。还流兮潺湲,归烟容裔去不旋。念卫风于河广,怀邶诗于毖泉。汉女悲而歌飞鹄,楚客伤而奏南弦。武巢阳而望越,亦依阴而慕燕,咏零雨而卒岁,吟秋风以永年。
本诗主要抒发身在异乡、怀念故园的感情。诗中首先借鸿雁起兴,言鸿雁起飞于河代,穿霜越雾,别国离乡,但仍瞻望所来之处。其次写楚地萧瑟阴寒的春日景色,使人倍添忧伤,感到时序如流,不可追及。再次以轩鸟池鹤依恋阶墀又思念江河来比喻人恋栈官禄而不忘故园,由眼前的春草想起故园绿冒池、幽兰盈园、桃花盛开、黄莺啼鸣的美景,然而路途遥远,江汉难越,只好托流水和白云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最后说白云和流水不可能将自己的深情带回故乡,自己的忧思如同古人一样悠悠不尽,难以止息,只好借弹琴吟诗来排遣愁思,消磨岁月。该诗在诗和辞赋的结合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诗中独创了杂言、五言、七言和骚体交错的句式,音节错综和谐,格调清雅活泼,对陈、梁时代的小赋以及庾信、江总等人的七言诗深有影响。诗中景物清新明丽,感情真实自然,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通俗晓畅的语言以及比兴、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韵味隽永,颇具民歌风味。
月赋(谢庄)
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乃清兰路,肃桂苑;腾吹寒山,弭盖秋阪。临濬壑而怨遥,登崇岫而伤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
仲宣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臣闻沉潜即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朒脁警阙,朏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弛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羁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于是丝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
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声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遑如失。
又称歌曰:“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献寿羞璧。“敬佩玉音,复之无斁”。
本篇为抒情小赋。首段虚构陈王曹植在应瑒、刘桢去世之后,心中愁闷,于是月夜出游,命王粲作赋。其次写王粲铺陈有关月亮的传说和典故,论述月亮与天道、人世的关系。再次描写洞庭波涌、木叶始脱、菊芳猿啼的初秋景色和明月悠然升起、天地间一片澄澈素净的优美境界。复次写秋凉之夜独自凄伤,对月弹琴长歌,抒吐离别相思之情和时序如流、美人迟暮之感。最后以陈王的赞美之词作结。赋以假设主客、君臣对话发端,写法上学习谢惠连的《雪赋》而能有所创新。写景细腻传神,笔调轻灵飘逸,意境凄清幽丽。叙事、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的境地。“升清质之悠悠”八句,写月夜空明素洁的景色。先以银河、群星映衬,后以大地雪凝、天空水镜、楼台霜缟、玉阶冰净作比,“清空澈骨,穆然可怀”(《六朝文契笺注》卷一许梿评),不着一个“月”字而月之清辉恍若可见。赋末所系二歌,语言清丽、韵味隽永,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此赋在当时极受称道。《南史·谢庄传》载:“孝武尝问颜延之曰:‘谢希逸《月赋》如何?’答曰:‘美则美矣,但庄始知‘隔千里兮共明月’”。此赋对齐梁时代的小赋创作深有影响。唐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即从赋末歌词中化出。
索虏互市议(谢庄)
本文作于刘宋元嘉三十年(453年),时谢庄任侍中之职。是年,刘骏(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讨伐弑父自立的刘劭,即帝位,是为孝武帝。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辱称。刘骏即位不久,北方少数民族要求与刘宋互通关市,刘骏下诏群臣博议,谢庄上此议对互通关市提出反对意见。文中首先指出北方少数民族背信弃义,唯利是图,企图借互通关市之机窥视宋室。顺从其意则显示了宋室的软弱,不利于安抚边远地区,应拒绝与之互市,坐观其内乱。其次援引历史,指出昔日汉文帝与匈奴和亲,匈奴也没有停止对汉朝的侵犯;汉武帝和匈奴修订和约,也并未废弃讨伐匈奴的计谋。故国家强大时应对索虏经略安抚,国力不足时则闭关绝交,不能以冠带之邦与引弓之民交往。与索虏交易的议论应彻底杜绝,和约的主张更应该坚决制止。最后说自己才能平庸,见识狭小,不明治国之策,皇上下诏群臣议论,才冒昧的尽陈己见。文中回顾历史、分析现实,指出索虏提出互市的目的及弊端,观点明确,言简意赅,语言雄辩,不枝不蔓,富有逻辑性,具有简劲明快的特点。但文中也流露了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谢光禄集题辞》云:“《搜才》、《定刑》二表与《索虏互市议》,雅人之章,无忝国器。”
与江夏王义恭笺(谢庄)
本文作于刘宋孝建元年(454年)。是时谢庄被拜为吏部尚书。庄一生多病,久欲辞官,特上此笺以自陈。江夏王刘义恭,宋武帝刘裕的第五子,元嘉元年(424年)被封为江夏王,历任荆州剌史、司空、太尉、司徒等职。笺中首先说自己本是凡人,无达慨异识,之所以不欲做官,是因为身患疾病,并非崇尚老庄达生之道的缘故。以前未遑引退,是因皇帝初立;今国家安宁,故提出辞官申请。但不仅未获批准,反而又被授予重任,因此写此笺以表明寸心。其次详述自己的病情,言两胁有癖疾,一月发作二三次,痛来逼心;眼患重疾,整日闭帷避风日,不能拜客和会客。抱病负责全国铨选之事,实是苦不堪言。若自己身体健壮,必将为国效力。再次言自家向来贫困,宅舍未建,儿息粗粝,并未忘却朝廷俸禄。只是因为病重,所以没有其他愿望,只希望能安闲养病。自己的生命对天下来讲微不足道,对自己来说却不能不重视。自己辞官的请求多次不获批准,实在是由于诚浅辞讷。最后说家中几代人都未曾长寿,而自己又疾病在身,恐不久于人世,现在只想养病以保余年。而辜负了皇上擢拔之恩,私心实在惭愧。盼望江夏王给予帮助,使自己辞官的请求能获得批准。笺中反复陈述自己的病情和辞官要求,恳切陈词,表明心迹,言辞凄苦,句句入情合理。全文采用散体形式,不用典故,行文朴实流畅,叙述详尽而得体,造语平淡而近于口语,比字雕句琢的骈体文更能打动人。
奏改定刑狱表(谢庄)
本文作于刘宋大明元年(457年),时谢庄为都官尚书。表中首先说明慎用刑、哀矜折狱、罪疑从轻,是古代明主贤臣治狱的法则。汉文帝除相坐之令,孝宣帝立鞫讯之法,当时都曾有“刑清”的美誉。其次言皇上虽亲临听讼,但尚未有宽宥仁慈的颂声。百姓连年遭军旅劫掠;地方官治狱多不按事实,冤狱甚多;且一人获罪,连坐者数十,乡邻以至婴儿都难幸免。并指出自己最近复审重囚八人,初看皆死有余罪,详审均属无辜。天下此类冤案恐怕为数不少。再次指出现行刑狱制度是官长审判,督邮查验,然后施刑。督邮贱吏,不敢与官长意见相左,因而有案验之名,而无案验之实。最后提出改革刑狱制度的方案:县里审判完毕,送郡由太守亲自复审。罪证确凿后方可施刑。若郡太守疑不能决,送京师由廷尉审理,使死者不怨,生者无恨。表中大胆揭露了当时刑狱制度的弊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措施,表明作者富有政治远见,能关心民生疾苦。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人事和当今现实,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逐层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周密细致,议论剀切有力。尤其是重囚八人“实并无罪”的事实,尖锐地点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足以悚动读者。表文语言犀利明快,句式骈散相间,饱含感情且富有气势。张溥称此文为“雅人之章,无忝国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
宋孝武宣贵妃诔(谢庄)
作于刘宋大明六年(462年)。孝武宣贵妃,即宋孝武帝刘骏的后宫嫔妃殷淑仪,死后追封为贵妃,班亚皇后,谥号宣,谢庄为之作诔。序中言宣贵妃去世之后,宫中冷清,皇帝哀痛,行将出嫁的皇女思念慈母,全国上下都为失去一位贤淑的王妃而哀伤,自己记其德行使之流芳后世。诔文首先写宣贵妃乃神灵降生,貌似嫦娥,明于教训,修诗明经,精通六律。入宫前扬德乡里,入宫后富贵而不忘勤俭,尽诚敬以奉祭祀,有禹姬尧母之德,待人如冬日秋晖般温厚。其次写宣贵妃能敬重皇太后、皇后,所生子女有金玉之质。两位王子均为藩王州牧,治理地方政绩卓著。再次写宣贵妃去世后皇宫内的悲哀气氛及送葬的经过。最后写送葬之后,墓地凄凉寂静,而宣贵妃的芳誉美德将乘四气六风而传之久远。诔中主要写宣贵妃生前的德行,反复渲染其死后他人的悲悼之情,写得凄惋动人。诔中对宣贵妃颇多溢美之辞,环境气氛的渲染和所抒发的感情颇为和谐。诔文以四言句为主,夹以骚体句,对仗工稳圆熟,且大量使用典故,文笔典雅庄丽而不流于呆板枯涩。四次痛呼“呜呼哀哉”,增强了诔辞的感情色彩。据《宋书》记载,诔中“赞轨尧门”之语,因称誉宣贵妃而引起前废帝的不满,谢庄本人为此险遭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