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传》系列小说的影响

四 《英烈传》系列小说的影响

前文就《英烈传》和《续英烈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一些介绍和分析。从小说总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来看,它们在诸多明清讲史小说中,顶多属于二流作品,在文学史上也不为人们所看重。然而,它们在讲史小说发展的环节中,毕竟占有一定的位置。

(一)开写本朝史之风气

首先,在讲史小说中,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由后代人写前代史事的,如《三国演义》《南宋志传》《西汉演义》《东周列国志演义》等,唯独《英烈传》《续英烈传》和为数不多的作品,是本朝人讲本朝史事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英烈传》和《续英烈传》,尤其是《英烈传》,是讲史小说中开写本朝史事先河的作品。继它们之后,这一类讲本朝史的小说不断涌现。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所载,这一类讲史有二十多部。其中主要的有:

《真英烈传》。据《小说小话》所引称:“似因反对《英烈传》而作,开国诸将中,于郭英多所痛诋,而盛述傅友德、胡德济、邵荣功业。平川之役,特表万胜,胜前书多矣。又谓沐英为高后私生子,而懿文与永乐皆畜养于宫中者。永乐为庚申君遗腹,其母甕妃,为蓝玉俘获,太祖纳诸宫中,而玉曾染指。亦见明人野史。”可惜这部《真英烈传》已失传,今天我们无法看到了。

《于少保萃忠全传》,又称《旌功萃忠录》,为明万历间钱塘孙高亮所作,共四十传。书叙明朝浙江钱塘人于谦,少年时就聪敏异常,才华出众,十岁即考取生员,后来游学苏州一带,结交了徐珵、段民。于谦与朋友打赌,独自到宝极观驱鬼,又治愈何老的女儿之病,且娶何老的外甥女。后来于谦去山东搬取岳父灵柩回葬,在青州结识了石亨、石彪二人。僧人蓝如占卜惊叹他们三人将来必定是救乱的将相。于谦中进士后,吏部授他监察御史之职,奉旨巡按广东、江西,体察民情,惩治污吏。宣德时,于谦随驾平定汉王叛乱,因功升伍佥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后又奉旨巡抚山西、河南十年,明察秋毫,秉公执法。正统年间,瓦剌大军侵犯明朝边境,正统帝率军亲征,不料明军作战失利,全军覆没,正统帝本人也被敌俘获。于谦奉太后之命辅佐朝政,并升任兵部尚书。景泰帝登基,瓦刺进攻北京,于谦率军民抗击敌军,士气高昂,节节胜利。时侍讲徐珵奏请皇帝迁都南京,于谦竭力阻止而得罪于徐。后于谦见边地平和,无外敌入侵,便保奏廉正官员外放治州县。徐珵改名有贞治水有功,请于谦举荐他为国子监祭酒,然皇帝不准。徐珵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遂怀恨在心。于谦不徇私情,革除了石亨手下冒功之人,又得罪了石亨。景泰帝病危,石亨、徐有贞迎请正统帝复位改元天顺。在石、徐等人的诋毁和诬陷下,天顺帝处死了于谦。后来于谦火中现形,向天顺帝陈诉冤屈,皇帝略有所悟,遂赦免了于谦之子于冕。不久,徐有贞因罪发配云南,石亨因聚众叛乱被捕入狱,亦死于狱中。于冕见奸臣已除,便上书为父申冤,弘治时终为于谦平反昭雪。

小说涉及明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七代六帝的历史演变,是一部融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际于一炉的纪传体讲史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于谦这个睿智廉洁、爱国恤民的清官形象。就艺术形象的内在吸引力及其真实性而言,这个人物的塑造已达到了较完美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融会了演义、公案、神魔小说和传记文学的特点,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正如《英烈传》一样,这两部小说都产生于明史的著述之前。它们并非根据明史演绎而来,而是为明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当代人写当代人的长篇传记来说,《于少保萃忠全传》在文学史上也属首创。”(孙一珍《谈〈于少保萃忠全传〉》,《明清小说研究》第5辑)

《警世阴阳梦》十卷四十回,明崇祯年间长安道人国清著,叙述明末权宦魏忠贤作恶多端,死后在阴间受审的故事。全书分《阳梦》《阴梦》两部分。《阳梦》叙述了魏忠贤由一个市井无赖发迹,到控制中央政权为非作歹的故事。《阴梦》叙述魏忠贤死后被凌迟及在阴司受审的故事。这是一部反映时政的讲史小说。

《梼杌闲评》又是一部由本朝人写本朝史实的讲史力作。该书又名《明珠缘》,有人以为系明末李清所著,共五十回。明代嘉靖末年淮南泛滥成灾,工部侍郎朱衡总理治淮河务,修复高家偃,且在赤练村烧死作怪红蛇兴建闸洞。在工程竣工的祭祀河神会上,艺人魏丑驴之妻侯一娘与昆旦魏云卿私通,生下一子,乳名辰生。一娘随夫往泰安卖艺的路上为强盗所劫,丈夫被害,屈从强盗。十年后,一娘带着辰生,裹携强盗银子和三颗明珠骑马出逃,为蓟州石林庄主客老收留。辰生改名进忠,与客老的外孙李永贞和刘 (即刘若愚)结为兄弟。一日,进忠随母进京寻父,行前,客老将孙女印月配给进忠。母子二人在京流落半年后各奔东西。进忠先为中书程世宏长随,后又拜在鲁太监门下,历经沧桑,四处谋生,最后流落街头。在一老僧的帮助下进入宫中为太监,看守东宫之门。在“梃击”和“红丸”案中,进忠因功升官,掌管东厂,皇帝赐名忠贤。魏忠贤与在宫中当乳母的客印月相互勾结,害死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由魏掌管司礼监,将李永贞、刘若愚升为秉笔,控制了皇帝起草圣旨的大权,并在宫中到处安插亲信,多行不义。副都御史杨涟、工部郎中万燝等人弹劾魏忠贤罪状的奏本,均被魏忠贤扣押,且杖杀万燝,杨涟也告病回乡,群臣无敢吱声。魏忠贤的罪恶愈演愈烈,捏造罪名陷害大臣,搜捕东林党人,处理镇辽大臣熊廷弼,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势焰熏天,晋爵上公。天启帝病危时,他欲加九锡封王爵,公开摄政,因群臣不从未成。崇祯即位,严惩了魏忠贤,魏自知罪恶极大,自缢而死。其他党羽也一一被杖杀或斩首。魏之前妻傅如玉得知魏忠贤伏诛,欲为魏超度灵魂。碧霞元君下凡,点明因果,说魏忠贤和客氏为当年雌雄二蛇转世,杨涟、左光斗、万燝分别是朱衡等人的后身,众魂各得报应。

《梼杌闲评》是一部讲史的现实主义作品,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较高的成就。小说以魏忠贤专权乱国的经历为主线,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万历后期至崇祯初年的朝政大事,“其所载侯、魏封爵制辞,皆不类虚构;述忠贤乱政,多数与史相参”。(邓之诚《骨董续记》)又以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了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细腻的家庭生活,表现了讲史小说与人情小说合流的倾向。再者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魏忠贤由一个顽童变为流氓,再变为权奸的反面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因此有人认为,“《金瓶梅》之写淫,《红楼梦》之写侈,《儒林外史》《祷杌闲评》之写卑劣……皆深极哀痛,血透纸背而成者也。”(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

此外如《皇明中兴圣烈传》《辽海丹忠录》《平虏传》《大英雄传》《剿闯通俗小说》《陆沉纪事》《七峰遗编》《掌故演义》等均属此类,这里不再一一枚举。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自《英烈传》问世后,到了明末清初,这一类直接反映当时政治军事史实的讲史小说迅速发展,表现了明末清初小说创作的高度繁荣和新的倾向。而《英烈传》在这一类小说确为开风气之先的作品,具有某种典范意义。

(二)纪事本末体小说的范本

明清讲史小说历来是通俗小说中流品至杂的一类,它们的体例也没有一定的模式。“有演一代史事而近于断代为史者;有以一人一家事为主而近于外传别传及家人传者;有以一事为主而近于纪事本末者;亦有通演古今事与通史同者。其作者有文人,有闾里塾师,瓦舍伎艺。大抵虚实各半,不以记诵见长。亦有过实而直同史抄,凭虚而全无根据者,而亦自托于讲史。”(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前言》)作为讲史小说中的《英烈传》和《续英烈传》,应该属于哪一类呢?它们倒有些类似“以一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通俗小说的繁荣时期是明代嘉靖年间,在《英烈传》之前,多数的讲史小说是演一代之事,以《三国演义》为典范,所叙内容从东汉末年一直到西晋一统天下。然而继《英烈传》这部专叙以一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小说诞生以后,这一类讲史小说又不断出现,较著名的有《孙庞斗志演义》《铁冠图》《乐田演义》《瓦岗寨》《说岳全传》等。

《孙庞斗志演义》又称《前七国志》,作者是谁,说法不一,一般题作“吴门啸客述”,全书二十回。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燕国驸马孙操之子孙膑天资聪颖,胸怀大志,为报强秦挟制之仇,拜云梦山鬼谷先生为师学艺,途遇魏国庞涓,义结金兰结伴而行。鬼谷先生见庞涓貌似不善,意欲拒收,经孙膑多方说情始留下。孙膑对庞涓一片赤心,而庞涓对孙膑却心存戒备。艺成之后,庞涓和孙膑先后下山。庞涓应招魏国,阵上擒了齐将田忌,被拜为大元帅,封为武晋君,招为驸马,一时宠荣,骄矜狂大。庞涓为借助孙膑之力扶佐魏王,骗孙膑出山。魏王命孙庞斗阵,庞不识孙的阵法,临阵出丑,遂嫉恨孙膑,且屡屡陷害孙膑。孙膑在义士朱亥的帮助下化险为夷。齐国慕孙膑之才,请他来到齐国,住在齐王之弟田忌府中。孙膑为田忌排忧解难,又收服草寇袁达,被封为大元帅、南平郡王,又与丞相苏代之妹结为夫妻。齐国太师邹忌妒孙膑之才,勾结庞涓计捉孙膑未果。庞涓用邪术使孙膑中邪,生命危在旦夕,幸得冯 显露奇才,破法救命。为报庞涓屡加陷害之仇,孙膑诈死埋名,赚庞涓出兵齐国。在马陵道伏兵杀败魏军,生擒庞涓,遣送回国。庞涓落得个“七国分尸”的可耻下场。孙膑被封为天下总军师、挂七国金印。孙膑却具辞表逊谢,退归岩穴。

《孙庞斗志演义》可能是根据平话《七国春秋前集》改编的,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语言简洁,风格朴实,基本上保持了市廛说书和平话的特色,但人物事件与史实乖谬错舛之处很多,且穿插了不少神仙灵怪的描写,给这部讲史蒙上几分神奇迷离的色彩。

《乐田演义》又称《后七国志》,清初徐震撰,共十八回。小说以乐毅、田单为中心,描绘了战国时期燕、齐之间兴衰争斗的故事。燕、齐两国结怨深厚,齐残灭燕嗣,燕国朝野怨恨于齐,暗中图报复,到终南山迎太子平即位,称燕昭王。燕昭王为重振燕国,高筑黄金台,招纳四方贤士。赵国的乐毅相貌伟岸,高谈阔论,昭王倾心折服,授以亚卿之职,执掌大权。乐毅劝昭王休养生息,伺机报仇雪耻。二十八年转眼即逝,燕国日益强盛,齐国内部却危机四伏。乐毅感到时机成熟,遂联合秦、赵、韩、楚、魏五国,共伐齐国。仅半年光景,燕国便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楚将淖齿杀死齐湣王自立为齐王。齐王孙贾左袒刺死淖齿,宗人田单崛起。此时燕惠王即位,愚暗多疑,中了田单的反间之计,怀疑乐毅的忠心。乐毅眼见燕国君昏臣奸,国事日非,遂交权归赵。田单乘机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尽复齐城,重立齐国宗庙,重整残局,迎立襄王,自己被拜为平安君和相国。这时,燕惠王如梦初醒,痛恨不已,修书迎请乐毅。乐毅复书婉言谢绝,但表示要为燕赵修好,略尽绵薄之力。从此,燕赵往来如同一家。作品敷衍史事,不涉神魔,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褒贬,其间穿插了不少诗词,更是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但多泄愤直露之语,缺少含蓄,性格刻画也缺乏典型性。

《铁冠图》又称《忠烈传奇》,清初松滋山人著,共五十回。小说用艺术形式详细完整地描写了明末李自成起事造反,推翻明王朝,最后被清兵和吴三桂击败而身亡的故事。作者对农民起义不无攻击,但整个过程的叙述基本上还是比较客观的。

再如人们所熟悉的《说岳全传》,亦称《精忠说岳》,为清代钱彩、金丰合著,共八十回。此书称得上是清代较为著名的“纪事本末体”讲史小说。小说以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为背景,叙述了岳飞父子抵抗并战胜金兵的故事。且围绕着岳飞,又成功地塑造了牛皋、宗泽、杨再兴、高宠、梁红玉、王佐等形象。小说从第一回至第六十一回,主要写岳飞出世、成长、抗击金兵、屈死风波亭的悲壮一生,为全书的精华。从第六十二回至八十回,主要写岳飞之子承父志挂帅扫北,生擒金兀术的故事,内容多出于虚构,不如前一部分生动感人。但该书在民间一直广为流布,至今影响很大。

其他记一事为主的讲史也还有一些。从讲史小说的“纪事本末体”的角度来讲,《英烈传》和《续英烈传》又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为后世的讲史小说中以“纪事本末体”写时事类作品,提供了一个范例。

(三)讲史题材上的拓展

描写草泽英雄的发迹史,为那些开国功臣们歌功颂德的内容,历来为读者们所津津乐道。这种描写开国英烈、草泽英雄发迹的讲史小说,直到《金瓶梅》的问世才有所改变。但是这种改变,还是局部的,相对的,描写开国英雄发迹变泰类小说的创作,仍不时出现。《英烈传》的内容正是描写了明代开国英烈的群像,这一题材在它以前的讲史中并不多见,所以说《英烈传》又是发掘这一类题材而为讲史小说的开风气之作。相类题材的作品主要有:

《说唐》,一名《说唐前传》,清如莲居士著。全书共六十八回,写隋炀帝荒淫失政,天下大乱,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建立唐朝的故事。北周大将杨忠、杨林兄弟兵伐北齐,济南守将秦彝兵败身亡,留下夫人宁氏和儿子秦琼。周主晏驾,太子庸懦,杨林扶侄儿坚篡夺皇位,建立隋朝。杨坚派次子广率兵攻陈,见陈后主二妃貌美遂起强占之念,李渊等恐女色误国杀二妃,与杨广结下怨仇。因杨广陷害,李渊乞回太原,途中被杨广等人劫杀,为历城捕快秦琼所救。秦琼至汾州因欠钱当锏卖马,巧遇单雄信等好汉。皂角林,秦琼误杀吴广,充军发配至河北幽州。在罗艺帅府,秦琼与姑母相认。因罗艺所荐,秦琼在山东节度使唐碧手下为官。秦琼押解寿礼入京送与越公杨素,途中巧遇王伯当等人,一起进京且大闹长安城。杨广荒淫无道,弑父缢兄夺得皇位,为收买人心,大赦天下。程咬金遇赦出狱,与尤俊达结为兄弟,长叶林劫得靠山王杨林十六万银的皇纲。秦琼受命办理此案无绪,只好冒名投案,被杨林收为义子,为十三太保。绿林群雄借秦母大寿之际,在贾柳店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徐茂公等人劫牢反狱,大闹山东,与闻讯逃出长安的秦琼一起同奔瓦岗寨。咬金三斧定瓦岗,被众人谑称为混世魔王,隋将邱瑞、裴仁基等先后归降瓦岗寨。炀帝下扬州观琼花,逼反了相州刺史高谈圣、曹州富户盂海公等十八路反王。诸路英雄兵聚四明山,捉拿杨广,幸得李元霸领兵杀败各家反王,炀帝免于难。时李密逃奔瓦岗寨,被拥为西魏王。

李渊父子见隋朝失政,举兵叛隋,杀进长安。杨林献计在扬州设武科夺魁,诱使天下英雄自相残杀,罗成夺取状元,杀死杨林,率众英雄冲出险地。宇文化及缢杀炀帝自登帝位,李渊、李密等也各自称帝。瓦岗寨君臣不和,王世充偷袭瓦岗寨,李密兵败投唐,后又思反,被秦王李世民追杀于艮宫山。秦琼、罗成、程咬金也先后投唐。王世充约窦建德等四路反王合击唐营,俱败被杀。秦王率师回长安,为元吉、建成陷害投下天牢。后汉王刘黑闼举兵犯唐,李渊见国势危急,赦出世民,又复诸将官职。李世民率师击败刘黑闼等四路反王,班师回朝,在玄武门计杀建成、元吉,高祖李渊被迫退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

《说唐》是继《英烈传》之后,又一部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讲开国史的通俗小说。它是在唐朝杜光庭《虬髯客传》、元朝郑廷玉《尉迟恭鞭打李道焕》、《徐懋公智降秦叔宝》等杂剧,以及明人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袁于令《隋史遗文》和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等书的基础上,演进和结集的结果。《说唐》虽说有不少缺点,如结构松散、模拟前人之作等,但比之后来出现的各种衍唐续书都好得多;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歌颂了“乱世英雄”,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

《飞龙全传》亦是一部讲开国史,歌颂开国英雄发迹的讲史小说。全书六十回,为清乾隆间吴璿所作。书写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与建国的故事,起于后汉隐帝刘承佑乾佑元年(948年),止于陈桥兵变,周恭帝揖让皇位,北宋王朝建立的公元960年,前后十二年的史事。小说主要叙写赵匡胤的落难、发迹与建立赵宋王朝过程。作品对后周与北汉、西蜀、南唐斗争的描写也较为详尽。《飞龙全传》同《英烈传》和《说唐》一样,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荒淫和丑恶,寄托了作者圣君治世的政治理想,歌颂了开国英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所遭受的压迫、苦痛和反抗精神。

从上述诸方面来看,《英烈传》和《续英烈传》在我国明清讲史小说中仍具有一定的典范性。

(四)对民间文艺的影响

《英烈传》和《续英烈传》描写了草泽英雄的发迹变泰和王朝的兴衰史,比较投合市民阶层的口味,故在民间颇为流传。特别是《英烈传》,对我国的戏剧、曲艺的影响相当大。据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所载,有二十多出剧目与《英烈传》有关,兹略举一二,以见其源流影响。

《武当山》,一名《洪武打擂》,写陈也先与妹秀英在武当山设百日擂台。朱元璋遇刘基及胡大海、常遇春、沐英、郭英等订交,同往打擂。朱元璋击败陈也先,陈逃至真武庙,朱至烧庙,杀陈也先,但朱非陈秀英的对手。真武大帝显圣,助朱元璋杀死陈秀英。朱许真武以将来重修庙宇。此剧是根据《英烈传》第七回“贩乌梅风留龙驾”中太祖在武当打擂一段改编的。徽剧、河北梆子中也有此剧目。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曾主演过一出《智取北湖州》的戏,剧情大意是朱元璋攻湖州,元守将葛雅仙出战。葛甚勇,诸将皆不能与其匹敌。蒋忠出与葛交战一昼夜,各弃衣甲,拼死格斗。胡大海巡哨,盗取葛之衣甲,乔装葛状,诈开城门,遂克湖州。葛雅仙弃城逃走,巧遇朱元璋在山头瞭望,葛追之,幸遇常遇春,救朱杀葛。此剧是根据《英烈传》第十回“定滁州神武威扬”中取和州杀也先帖木儿事改编的。

《百凉楼》,一名《兴隆会》,又叫《乱石山》、《常遇春救驾》,是取材于《英烈传》的第十一回“兴隆会吴祯保驾”。剧情梗概是:朱元璋继郭子兴起义,刘福通忌之,用孙德崖之计,设兴隆会于百凉楼,诳朱赴宴,设伏欲害之。吴祯伴朱前往。刘命部将舞剑欲刺朱元璋,反为吴祯所杀。朱脱身下楼,刘率众追击,至乱石山,蒋忠锤震乱石山,常遇春力败刘兵,救朱元璋出险。这一出戏,徽剧和秦腔中亦有搬演。

《采石矶》,是根据《英烈传》第十四回“常遇春采石擒王”改编的。徐达攻采石矶,陈友谅部将铁长宫御之。矶高不可攀,常遇春藏身于桅杆斗内,乘潮涨时,跃登矶头,夺得太平城。川剧、湘剧、徽剧、滇剧、秦腔、同州梆子等地方戏中也都演过这一出戏。

《战太平》,花云辅佐朱元璋之侄文逊驻守太平城。北汉陈友谅进袭,花云奋勇抵御,但因采石矶守将乏人,被陈部陈友杰暗袭,夺得矶头。太平城破,花云拟突围,朱文逊贪恋家眷,贻误战机,与花云同遭擒获。陈劝降,朱文逊屈膝被杀,花云坚决不降。陈命缚于高竿,以箭加以威胁。花云挣断绑绳,力杀多人,终因中箭伤重,自刎而死。事见《英烈传》第二十九回“太平城花云死节”。此戏为谭鑫培、余叔岩的代表作,后来谭富英和李少春也曾演出过。汉剧、川剧、滇剧中有《太平仓》,湘剧、秦腔、粤剧中有《花云带箭》,河北梆子有《太平城》,桂剧中有《太平庵》等,剧情亦与京剧相同。

其他如马连良曾主演过《广泰庄》,又称《三请徐达》,是根据《英烈传》第九回“访徐达礼贤下士”改编的。《取金陵》是据第十七回改编的。《宁国府》,一名《天长关》,是据第二十五至二十六回中朱亮祖降太祖改编的。《游武庙》是增删第七十八回“帝王庙祭祀先皇”而成的。

赵景深在有关《英烈传》一文中也记载了皮黄戏中六种与《英烈传》有关的戏:《智取北湖州》《白凉楼》《取金陵》《战太平》《挡谅》《游武庙》。

《英烈传》对我国的曲艺,尤其是评话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至今评书中有专讲《明英烈》一书的,其中的常遇春反武场、太平城花云死节、徐达被困牛塘谷、刘伯温辞官隐逸等都是《英烈传》的关子书。

《英烈传》除了对我国的戏曲、曲艺有深刻的影响之外,对后来的讲史小说和民间口头文学,也有明显的影响。如小说第七十四回“现铜桥开赐奇祥”,即为明罗懋登所写的《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简称《西洋记》)第九回稍加改编所沿袭。再如第五回“牧牛童成群聚会”中的朱元璋拜皇帝和偷牛的故事,和第十四回“常遇春采石擒王”中常遇春独登采石矶,留下一只大脚印的故事等,直至今日还在民间故事中口头流传着。由此可见,《英烈传》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甚至与其成就不成正比。

和《英烈传》相较,《续英烈传》的影响稍差一点,但由于它反映了明王朝封建统治者内部的权力之争,仍为戏曲家们所注目。京剧、川剧等一些地方戏曲亦以此为内容,编演故事。

《英烈传》和《续英烈传》虽然艺术水平不甚高明,但它们反映的内容却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故在民间影响很大,这对于明清小说的研究者来说,无论如何,它都是不容忽视的。至于受此二书影响而创作出来的一系列其他作品,我们亦有必要作参互比较,以循到明清讲史小说创作的某些规律和特点。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些材料,并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目的在引起读者和同行们的兴趣,以便作更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