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革命的颂歌
黄小配的《洪秀全演义》是近代小说史上一部富有革命性的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
《洪秀全演义》最初连载于1905年的《有所谓报》和1906年的《香港少年报》。1908年香港《中国日报》印行单行本,以后版本很多。书前有章炳麟(太炎)1906年9月的序言,还有作者的自序和“例言”二十二条。今天我们见到的版本,从太平天国革命的酝酿发动写起,到走向高潮以至转入守势,止于五十四回。
在黄小配所创作的小说作品中,《洪秀全演义》是一部经过长期酝酿、历经三个春秋才写成的最成功的长篇小说。根据作者的序言,这是作者“蓄虑积愤”之作。早在童年时代,他就听到曾祖父、祖父讲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的故事,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895年秋天,黄小配在广州一个寺院中结识了一个叫“璜山上人”(杨世骥《文苑谈往》第一集作“璜山上人”)的老和尚,这个老人曾经做过太平天国名将、侍王李世贤的幕宾。此年,正值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计划在广州起义,但计划泄露,被两广总督捕去四十余人,起义失败了。黄小配与老人一起议论时局,老人如数家珍地讲述了太平军将士可歌可泣的斗争。这一切,使黄小配“蓄虑积愤”,正是他创作《洪秀全演义》的契机。此后他赴南洋谋生。1903年回香港后,在办报之余搜集素材、动笔写作,终于写成了这部近代小说史上的第一流作品。
这部曾经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长篇小说,热情歌颂了太平军将士的英勇壮烈的反清斗争,故事高潮迭起,很有鉴赏价值。
如果我们把这部小说与同时期出版的众多同类小说作一番横向比较,更可看出《洪秀全演义》在思想内容上的难能可贵。例如沁梅子的《精卫填海记》(1906年)写明末清初的历史,虽然对误国奸臣有所斥责,含有反清的意义,但对李自成起义军加以污蔑和歪曲,斥为“流寇”。吴兴待飞生的《国朝中兴记》四十回和《中兴平捻记》四十回(1909年),更是直接地诬蔑太平军、捻军的反清起义,歪曲历史事实,向清廷献媚的作品。
从当时出现的同类历史演义小说来看,正如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所说的:“其较同情当时农民革命的,只有黄小配的《洪秀全演义》。”这是符合事实的结论。
(一)全书的故事梗概
小说从清代道光年间的奸相穆彰阿写起。穆彰阿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滥杀无辜,被太子琏当面指责。他怀恨在心,在道光帝那里谗害太子琏。道光帝受到蒙蔽,一脚踢死了太子。不久,这件事被太监泄露出来,全国纷纷传说,激发一位英雄立志“救国安民”,此人就是浙江归安人钱江。后来他得悉广东、广西一带义军四起,就远游广东花县,并与冯云山相识,两人志同道合。钱江又结识了洪秀全和洪仁发、洪仁达兄弟。五人在山寺中,对天设誓,共举大义,这就是“群英大结义”。钱江到广州,准备结识富商,为义军解决军费。
广西桂平人萧朝贵和洪秀全计议举事,决定借为天主教传道为名,到广西组织起义人员。冯云山会合洪秀全三兄弟及其胞妹洪宣娇,来到萧朝贵家中,见了传教士秦日纲。洪秀全登坛传道,乘机演说国家大事,宣传推翻清政府。众人又到保良攻匪会(地主武装)首领胡以晃的山村中,共图大事。洪秀全又来到桂平县,劝说杨秀清以创办团练为名,招集人马,举起义旗,然后联合天地会首领罗大纲,夺取广西。杨秀清热心富贵,果然借口县内“盗贼蜂起”,申请兴办团练,自费招兵买马。不消十天,已得了精壮二千多人。已被革职的江西管带营官李开芳和结义兄弟林凤翔闻讯赶来,与萧朝贵一起负责训练这支义军。
不料洪秀全在教堂演说反清的事,被人以“妖言惑众”“图谋不轨”的罪名告发了,他与传教士秦日纲被捉拿,关在桂平县牢中。幸得牢中差役头目韦昌辉送信到杨秀清家,众人商议,请当时广西最大的一支天地会武装的首领罗大纲前来营救。冯云山说服罗大纲参加了拜上帝会。韦昌辉从牢中救出洪秀全,逃到金田村,联合当地的保良攻匪会首领黄文金。于是金田村一带参加拜上帝会的十有八九,经投票选举,公推洪秀全为保良会总理,歃血为誓,宣读誓言:“大家要戮力同心,共挽山河,救民水火。”冯云山又说服邻村武秀才谭绍洸参加起义,因此金田一带的保良会纷纷归附洪秀全。消息传出,平南县县令马兆周带了差勇,直扑金田村黄文金家中,被拜上帝会的村民包围。马县令独自逃命回去,通报附近州县。知府白炳文调拨一千余人,浩浩荡荡杀奔金田村而来。洪秀全召集各地保良会首领会议,发表演说,伏击官军。马县令战死,知府白炳文带领残败人马仅二百余人逃回。金田村起义就此爆发了!
洪秀全发布檄文,揭露清政府政治腐败,声讨清廷对外割地赔款、对内残酷剥削百姓的罪行,阐明政治纲领和具体政策。远近纷纷响应,选得精兵六千余人。为了解决军饷,洪秀全用计招至了富豪石达开,并议定兵分东西两路出击。广东副都统乌兰泰领三千清军杀来,洪秀全派罗大纲攻取永安,乌兰泰回救,被韦昌辉截住,在逃跑中被冯云山杀死。萧朝贵、洪仁达假扮商人,偷袭官军屯积辎重的梧州关。杨秀清、冯云山又攻占桂平县,一路取恭城,入兴安,直取全州。广东提督向荣与太平军激战,太平军的谋士冯云山不幸中箭牺牲。清廷派大学士赛尚阿都督广西军事,率提督向荣反扑,被洪秀全的太平军四面包围。灵川一战,杨秀清等从全州南下接应,赛尚阿化装逃跑。从此,太平军把清军的两广交通截断了。
农民出身的李秀成受石达开的举荐,参加了太平军,仅用百骑攻克柳州。钱江在广州被捕,充军新疆,在押解途中脱逃,投奔洪秀全,献计进攻湖南。太平军集中在灵川,大会诸将,商议攻打湖南,留下杨秀清、胡以晃、秦日纲留守全州,主力十万人挥师湖南。又议定营中官制,自第一天将杨秀清至第十五天将李秀成,军师钱江,千岁洪秀全,“兴师伐清”。前锋石达开、罗大纲起程,发布檄文,远近震惊,清军闻风丧胆,投诚者不计其数。石达开攻下湖南永州,直取祁阳,势如破竹。
这时候,清廷侍郎曾国藩正在湖南家乡。巡抚张亮基请他出面办团练,镇压太平军,募集乡勇五千人。太平军急攻衡州,张亮基聘翰林院庶吉士胡林翼为参谋,带兵救衡州,又请曾国藩率团练军策应。衡州一役,清军诸路皆败,只有胡林翼设计埋伏精兵,萧朝贵不听李秀成劝告,孤军深入,不幸中弹牺牲。太平军四面出击,李秀成攻克衡州,曾国藩狼狈北逃。此时留守广西全州的杨秀清与洪秀全争权,又中了胡林翼的反间计,心怀不满,钱江建议把萧朝贵之妹萧三娘婚配杨秀清,暂时缓和了矛盾。
曾国藩在窘迫之际,退守长沙,招左宗棠入抚衙参赞军事。洪秀全打算攻长沙,钱江、李秀成则主张沿湘江进军武昌,再占据江、浙一带。洪秀全亲统大军围攻长沙,四十余天,久攻不下。钱江用煤矿工人挖地道,轰开长沙城门,乘清军集中守御时,绕过长沙北上岳州。太平军进驻岳州,各将请洪秀全“改元正位”。因为“宗教起义,崇尚天父天兄”,所以洪秀全自称“天王”,改元“太平天国元年”;颁行天下。杨秀清要求“享同等荣华”,于是洪秀全不听钱江、李秀成、石达开等人的劝阻,大封东、南、西、北诸王,种下了诸王相争的祸根。杨秀清又把侄女婚配给洪秀全,自称“国丈”,位东王,掌军机,大权在握。
在广西多次与太平军激战的江忠源任湖北按察使,向荣任钦差大臣,与太平军对阵。石达开与副先锋李秀成渡长江,水陆并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在江忠源到达之前,攻占了汉阳,抚恤被火烧的百姓之家,安插难民。在汉阳,太平军商议攻取武昌。东王杨秀清轻敌,不听李秀成劝阻,率部盲目渡江,被向荣夜袭得手,几乎被俘,幸被老将林凤翔救了出来。钱江乘向荣追杀杨秀清之机,急令主力渡江攻武昌。城破之后,杨秀清与石达开、李秀成结怨。
太平军众将都主张向四川、陕西进攻,独钱江、石达开、李秀成主张东取金陵(南京)。钱江尤其警惕杨秀清篡位,向洪秀全呈上《兴王策》一篇十二条,制定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大政方针。洪秀全很赞成,派员布告各国,申明“汉人复国”;又宣布开科取士,镇定人心。湖北全境已被太平军平定,洪秀全、钱江等大修国制,改订刑章,废除了清廷的酷刑陋规。
太平军向安徽大举进攻,直指金陵。清廷调兵遣将,琦善、向荣同拜钦差大臣,琦善统领十余万清军出镇河南,向荣率十余万守安徽,曾国藩率湘军会攻湖北,三路并进。洪秀全统二十万太平军东征安庆,先取太湖、宿松两路。石达开率精锐老万营攻占宿松,一路秋毫无犯,杀败清将张国梁、向荣,直逼安庆。两江总督陆建瀛不战而逃,奔回南京。钱江用反间计,巡抚蒋文钦死于乱军之中,安徽布政使江忠源死里逃生,于是省城安庆落入太平军手中。
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与曾国藩的湘军同时出击,湖北战局危急,守卫武昌的杨秀清力主太子军回湖北救援。钱江只派黄文金回援汉阳,而遣李秀成分兵江西,主力则先发制人,攻向金陵。太平军打败了上海道吴观察引来的洋人水师,洋人纷纷举白旗投降,缴获了全部洋枪洋炮。太平军留一部守卫安庆,大部起程,进驻金陵城下。洪宣娇率一千女兵,攻占镇江。石达开用一千兵伪装僧人混入金陵,又挖地道轰坍城墙,里应外合,攻入城中,两江总督陆建瀛还在督衙里焚香念经,无路可逃。
太平军攻占金陵(南京),军力、财力猛增,声威大震。于是在金陵定都,改名“天京”;加封官爵,杨秀清、石达开“假节钺”,得专征伐;设立女官,修明故宫为王宫,布告中外。洪秀全勤求政治,每天君臣两次共议大事,“扫去一人独尊的习气”,朝政井井有条。但东王杨秀清执掌重权,党羽日盛。军师钱江深为忧虑,料定会“乱自内兴”,托病不出,私下与石达开、韦昌辉商议。石达开等建议杨秀清由汉阳直趋汴、梁,调李秀成回天京巩固根本,太平军主力北上山东攻取北京。洪秀全不听从钱江、石达开的建议,无意北伐,命令李秀成南征。
曾国藩、胡林翼率湘军进逼武昌,杨秀清正在一心争夺王位,仓促应战,一把火烧了汉阳,弃城而逃。李秀成率军袭胡林翼后军,攻占了岳州,又伪装清军旗号向汉阳进发,用计策赚得江忠源到庐州,鼓动兵变,清军战将江忠源落荒而逃,在桥上投水自杀。李秀成大驱前进,收复了汉阳城。
洪秀全调杨秀清回天京,大权由杨秀清一人独掌。杨秀清反对钱江的北伐计划,只派林凤翔一旅孤军进击扬州。石达开、韦昌辉与钱江密谋,要阻止林凤翔北进,避免铸成大错。林凤翔带兵十万,与清军大将胜保的黑龙江马队决战,使胜保全军覆没。林凤翔身先士卒,率百人乘夜攀上城墙,占了扬州。杨秀清十分得意,又派党羽李开芳进军河南,策应林凤翔。
杨秀清认为军国大事只是“洪杨两家之事”,迫逼洪秀全封他为“九千岁”。北王韦昌辉得悉杨秀清要取代洪秀全,诱使杨秀清来到府中,杀了杨秀清,并亲向洪秀全请死。不料韦昌辉之弟韦昌祚要斩草除根,杀了杨秀清全家,翼王石达开对此极为气愤,韦昌辉也气晕倒地。因为石达开与韦昌辉情密,就纷纷传说石达开是同谋。洪仁达出于私愤,要求杀掉石达开。形势十分危急,石达开被逼出走,得到洪秀全应允以后,就召集老万营精锐六万起程,进军西川。杨秀清之弟杨辅清要联合林凤翔杀回天京报仇,林凤翔表示东王有罪,但不宜全家受害,并说服李开芳顾全大局,攻向淮北。
洪秀全招李秀成回天京,封李秀成为忠王,水陆军务都督,专征伐。李开芳逼洪秀全杀掉韦昌辉。钱江、李秀成相互叹息,认为必须公布杨秀清罪状,只将杀害杨府家属的韦昌祚正法。有人劝韦昌辉仿效石达开出走,韦昌辉以大局为重,担心杨秀清党羽叛变,就决然自杀。
合肥李鸿章投靠曾国藩后,进兵武昌。太平军战将谭绍洸败走,汉阳失守。钱江也因福王洪仁达拔扈,北伐大权操于杨党,觉得大势已去,立意归隐,上了峨嵋山。李秀成见局势严重,派兵坚守安庆,又率大军先攻苏、杭一带,巩固天京根本。连拔常州、苏州等城,即回天京商议北征。李秀成致信林凤翔,请他暂缓进兵,以待大军接应。林凤翔以为李秀成轻视自己,一意孤行,要独自攻取北京。
林凤翔孤军深入,取盐城、兴化之后,西上河南,与李开芳合兵。分军两班,轮流北攻,首战归德府,杀败胜保援军,又夺了卫辉城。他胜而生骄,不待李秀成援军到来,急令进兵,进山西,攻河北。清廷直隶总督大学士讷尔经额统帅大军驻正定,蒙古郡王僧格林沁率蒙古兵应战,清军三万人马仅存百余人逃跑。林凤翔大胜,不听部将劝阻,进兵正定府,约李开芳在天津会合。这时候,诸将见前后都有大敌,深为忧虑,林凤翔私下也觉后悔。正在犹豫之际,林凤翔被洪秀全封为威王,信心大增,决意继续北进,又疑忌李秀成要夺自己的功劳,就准备一月之内攻占北京,率军进了广平府。
李秀成得知林凤翔冒险北进的消息,大惊失色,急调五万人马,亲率大军北上增援。清将胜保料定李秀成一时难以飞渡黄河,全力围攻林凤翔。李开芳与林凤翔合兵以后,一路猛攻,李开芳兵至静海,林凤翔到达天津府。北京震动,城中富户逃走一空。但是林凤翔四面受敌,前后受困,军心大惧。林凤翔与僧格林沁、胜保会战,顺王吉文元战死,清军缩小了对太平军的包围圈。林凤翔被敌军围困,就孤注一掷,乘夜劫营,又被僧格林沁击溃。林凤翔突围到静海,中弹受伤,清军漫山遍野而来。林凤翔感叹自己一时好胜,不听良言,挫动国家锐气,在拼死一战之后,拔剑自刎,时年六十五岁。
太平军大将温大贺被包围,修书一封,劝僧格林沁勿杀百姓,自己悬梁自尽。太平军毅王李开芳伤重被俘,死于敌营。李秀成援军刚到山东,得悉北伐军全军覆没,只得回天京巩固根本,并与洪秀全议定,分兵略取大江南北,暂缓北伐。洪秀全率军攻占九江,作为英王陈玉成的后援,使陈玉成平定江西南昌等地。
李秀成决心攻取上海,阻止洋人帮助清军,密遣部将鼓动上海华商举事。上海的广东商人刘丽川奉李秀成之命,借祭孔之机起事,杀了上海县令,捉住上海道台吴健彰。上海的帝国主义势力伪装中立,却帮助清军镇压刘丽川,吴健彰也被美国领事救出。
洪秀全与李秀成合兵,收取桐城,大败清将鲍超,安徽全省震动。胡林翼举荐左宗棠襄办皖南军务,湘军大集,陕甘总督舒兴阿也引兵来到庐州,都被太平军杀败。清军见太平军横扫安徽,由钦差大臣向荣率大兵攻天京,洪秀全回天京安定人心。李秀成迎击向荣,攻破向荣大营。向荣受伤,又得知李秀成向他挑战,当场口吐鲜血,死于丹阳。清军对天京的威胁暂时缓和了。
正当洪秀全在天京大开太平宴时,清军曾国藩、胡林翼又攻破了武昌。洪秀全遣李秀成前去湖北救援,又令罗大纲前往扬州,攻破钦差大臣托明阿的大营。清廷钦差大臣和春、张国梁乘天京空虚,大举进攻,洪秀全又急令罗大纲回军保卫天京,使罗大纲的北征“又成画饼”。武昌失守之后,安徽、湖北一带被清军控制,太平天国的形势又严峻起来。英王陈玉成由皖北直趋湖北,侍王李世贤纵横江西,石达开横行川黔,太平天国的形势又趋好转。
李秀成重占武昌,正欲北征河南,因天京的军情紧急,又被洪秀全调回,使他徒劳往返。陈玉成横扫皖鄂两省,准备北伐,因胜保南下,双方决战,胜保败退。清将和春、张国梁围攻天京,以六合为依托。李秀成猛攻六合,清军六合守将温绍原顽强抵抗,战斗空前残酷、激烈。激战三月有余,李秀成方才攻下六合,击破和春、张国梁的大营,天京暂告无患。因为李秀成、陈玉成战功显赫,受到洪秀全的提拔。李秀成主持军政,统领十三王;洪仁发、洪仁达守卫天京,更加飞扬跋扈。
洪仁玕回国总理政事,参酌外国文明政治,改制政法,禁绝鸦片。太平天国七年,天京开科取士,男、女科并重,录取女子傅善祥为女状元。设立议政院,类似各国议院。湖南提督鲍超率“霆军”攻江西太平军守将李世贤,双方死伤惨重,李世贤最终大败。湘军左宗棠占领了浙江,天京震动。和春、张国梁又合力围攻金陵。李秀成北上救应,使张国梁四面受敌,退守丹阳,天京之围得以缓解。李秀成乘势追杀,两军会战。张国梁全军覆没,投河自尽,和春也被迫自杀。丹阳大捷之后,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已全线瓦解。
曾国藩、胡林翼深知,要孤立天京,就要切断太平军东西联络,先取安庆;要取安庆,必须先取数省咽喉九江。清军五路人马争夺战略要地安庆,陈玉成联络捻军首领龚德树等人,分兵迎击,粉碎了清军对安庆的包围,龚德树阵亡。双方又为争夺九江进行会战,陈玉成被清军截住,九江危急。李秀成亲往九江增援林启荣,先攻下铜陵。林启荣坚守九江,先击败湘军一部,湘军战将塔齐布死于非命。曾国藩故伎重演,调集五路人马进攻武昌、安庆、天京等地,使太平军互不相顾,重兵包围九江。洪秀全恐天京不保,洪仁发、洪仁达又疑忌李秀成拥重兵在外,于是再三严责李秀成回天京。太平军九江守将林启荣孤立无援,以死自誓,战斗空前激烈。九江被清军包围二月有余,城内死尸堆积,疠疫流行,最后城破巷战,林启荣和部下将校全部壮烈牺牲。英王陈玉成由安徽进入湖北,与号称“多龙”的清将多隆阿、号称“鲍虎”的清将鲍超相遇。一场“龙虎大战”,陈玉成失利后退,胡林翼乘机重占武昌。
太平军接连失利之后,李秀成与陈玉成联合作战,取得湖口、三河、桐城、浦口战役的胜利,军威重振。先是李秀成渡江向南,与清军战于湖口,曾国藩大败,狼狈奔逃,几欲自杀。清军大败之后,安徽巡抚李续宾东进庐州,被李秀成、陈玉成的联军包围在三河。李续宾绝望之下,焚毁文件,拔剑自尽。接着李秀成又大破清将鲍超,使鲍超溃不成军。至此三战三捷,清军精锐丧失殆尽,曾国藩十分伤心。陈玉成又战败胜保,夺得浦口,使天京的隔江交通恢复。
江苏巡抚李鸿章从上海借得洋人枪械,率淮军从常州进犯天京,以洋兵三千人为前部。陈玉成回安徽保江北,李秀成率兵迎击李鸿章以保江南。李秀成杀退洋兵,得洋枪千余枝,又乘胜占苏州,清军投降,又得洋枪万余枝。此时太平军在大江南北,基本上取守势。江北陈玉成与清将李孟群战于庐州,江南李世贤与湘军左宗棠战于江西,杨辅清率军进入福建,双方互有胜败,太平军不再有大的作为了。
曾国藩等人分析了数年来镇压太平军的经过,认为东南大局常有危急,是因为太平军久踞天京,有大江之险,西有安庆作屏障,东南有苏州、常州之富庶,天京稳固,则太平军有余力南北出击,清军即使战胜一次也无济于事。曾国藩决定全力围攻天京,如果江北的胜保南下直攻,天京危急,各地太平军自然回救,即可各个击破。驻守凤阳的清将胜保正准备向天京进攻,太平军大将李昭寿献滁州投降清军。
现存的《洪秀全演义》只写到这里为止,还没有写到湘军攻陷安庆、英王陈玉成在河南战败就义、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没、洪秀全去世、天京陷落、李秀成被俘,以及太平军余部与捻军继续战斗等大事。
(二)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从上面的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到:《洪秀全演义》叙描了轰轰烈烈的金田村起义,疾风暴雨般向长江中、下游进军,如火如荼的斗争场面,激烈悲壮的攻守战,以及清统治者阴险毒辣的计谋和残酷的镇压手段。这是近代小说史上第一部正面肯定太平天国革命的正义性和热情歌颂太平军将士英勇斗争的长篇小说。
毛泽东称太平天国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太平天国战争”(《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指明了它的反帝反封建性质。黄小配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家,他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再现太平天国战争的完整过程,显示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倾向。
第一,宣传反清革命,表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想
《洪秀全演义》的写作和发表,正当1905年前后,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激烈论战的时候。双方论战的焦点,就是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进行反清革命。改良派认为,要使中国富强,不需要推翻清政府,只要“立宪”就可以了,这就是所谓“宜以要求,勿以暴动”。改良派还以种种谬说攻击革命,其中主要的一条,认为进行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的“暴乱”,破坏社会秩序,还会引起西方列强的干涉而导致国家被瓜分的危险。黄小配为了驳斥这种言论,运用小说的各种艺术手段显示:不进行革命,就不能推翻清王朝。《香港少年报》在1906年夏续载《洪秀全演义》时,有一则《本社要告》中说:“此书为近代民族上最有关系之纪念,且为太平天国一朝之历史。”作者在“自序”中还理直气壮地称赞“奋然举义为种族争、为国民死”的革命精神。当时的革命党人冯自由在《革命逸吏》中说:“出版后风行海内外,南洋、美洲各地华侨几乎家喻户晓,且有编作戏剧者,其发挥种族观念之影响,可谓至深且巨。”这一切都说明,黄小配创作这部小说,是有意识地为反清革命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为了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理想,作者热情肯定太平天国的政制,并把这种政制写成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雏型。为了这种“以史写心”,作者对史实进行了选择和改造,书前《例言》中说:
君臣以兄弟相称,则举国皆同胞,而上下皆平等也,……开录女科,有男女平权之体段;遣使通商,有中外交通之思想;行政必行会议,有立宪议院之体裁。此等眼光,固非清国诸臣所及,亦不在欧美诸政治家及外交家之下。
作者在“自序”中还说:
我观洪氏之起义师……当其定鼎金陵,宣布新国,雅得文明风气之先。君臣则以兄弟平等,男女则以官位平权,凡举国政戎机,去专制独权,必集君臣会议。复除锢闭陋习,首与欧美大国遣使通商,文明灿物,规模大备。视泰西(泰西——“极西”的意思,当时用来称西方欧美国家)文明政体,又宁多让乎!
小说中叙描的,正是推倒清王朝的专制政体,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建立“泰西文明政体”,实现公民自由平等、男女平权、立宪议院、与各国通商平等互利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想。第二十一回钱江的《兴王策》十二条,还提出了兴办工业,修建铁路,发展教育事业,防止西方列强干涉,与外国建立平等关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小说具体描写太平天国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包含有两方面:一方面,建立西方式的“文明政体”,发展与西方列强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外国干涉,抗击外国侵略。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久居海外,“熟知外国政治”,他回到天京以后,“参酌中西,改制政法”,还是结合了太平天国的具体情况的。洪秀全定都天京以后,小说这样描写:
有美国人到南京谒见秀全,亦见其政治与西国暗合,乃叹道:“此自有中国以来第一人也!”遂请秀全遣使美国,共通和好。秀全道:“此事甚合朕意,如贵国官民到此,吾当优礼相待。惟吾国旅居贵国者,亦请贵国一视同仁可也。”美国人听得此请,为之大惊,急唯唯应诺。(第二十五回)
后来洪仁玕出使美国,向美国总统递交的国书中有“今我国民奋兴贵国独立之义,谋复宗社。幸得人民响应,东南各省次第戡定,建立太平天国……此后与贵国共敦和好,共保侨民,互兴商务,造世界和平之福”等语。
作者描写洪秀全要求欧美列强尊重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也反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干涉。小说多次谴责外国侵略者对中国“交攻”,如刘丽川攻占上海时,美国领事公然庇护上海道台吴健彰。第五十一回,描写李鸿章在上海“借得洋械”,率美国军事流氓组成的洋枪队进犯太平军,李秀成迎头痛击,在苏州杀败洋兵,缴洋枪万余条。这些描写,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想。
应该说,黄小配把太平天国的政制描写成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雏型,有些是符合史实的,有些则是为了宣传推倒封建专制制度而有意附会、装点的。洪秀全在天京设立女官,“知女才不可轻弃”,第四十三回写天京开女科,录取女状元,体现男女平权。洪仁玕定政制,有“议政台,凡有要政,君臣会议于此,皆有座位,言者起兴,方许发言”;又有“议政院”。“类如各国议院”,美国人也称说“金陵政治,与我外国立宪政体相似”。第二十五回写洪秀全“勤求政治,每天分辰、午两次君臣共议大事。议事时,诸臣皆有座位,扫去一人独尊习气。其有请见论事者,一体官民,皆免拜跪。”第十九回洪秀全说:“孤自与众兄弟起义以来,奔走患难,皆如手足,各以兄弟相称,原是平等的道理。”当然,有些描写是并不符合实际的,但作者突出太平天国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性质,表现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力,令我们钦佩。
第二,揭露封建专制的残暴统治和清廷对太平军的血腥镇压。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道光皇帝晚年溺于晏安,清王朝极端腐朽,西方列强纷纷入侵,“专制汉族同胞”,“民如蝼蚁官如狼”,各地义军揭竿而起,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第九回写金田村起义时,洪秀全发布檄文,声讨贪官殃民,对百姓“挖肉敲脂”的残酷剥削,以至生民涂炭;斥责清廷“外敌交攻,割地赔钱,视为闲事”的卖国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虽有当时革命派流行的“排满”倾向,也有划清“汉满界限”的话,但基本出发点还是在揭露专制统治。洪秀全说:“起事伊始,不宜急说满汉界限,因二百年积习相忘,已不知有主奴之辨,故当缓言之。不如先斥朝廷之无道与官府之苛民,较易激人猛省,兄弟以为如何?”这部小说描写太平天国领导者高举反对封建专制的旗帜,比起当时一些革命派小说家的“种族革命小说”来,确实要高出一筹。
小说揭露清军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所不为。有的清军将领攻占一地,就纵兵抢劫三日,清将张国梁、和春就以抢劫百姓财物闻名。第四十四回,李秀成、李世贤攻下丹阳,清军悍将张国梁投河自杀,和春带残兵东逃,小说写道:
因和、张两军向多抢掠,苏省人民多视之如仇,故和春奔至浒墅关时,见居民户首多有楹联贴出,道是:
同心尽杀张、和贼,
协力相扶天国兵。
和春见民心如此,即欲在苏州再复招兵亦是难事……乃即悬梁自缢。
至于清军镇压太平军的残忍,更是令人发指。清军攻下汉阳、武昌、九江等城,对太平军斩尽杀绝;又因城内百姓支援太平军,就大肆屠杀百姓,火烧民居。
作者重点揭露封建专制的残暴统治,揭露和斥责清廷对外国侵略者的投降卖国政策,正是这部小说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太平天国革命。
黄小配在“自序”中说:
“四十年来,书腐忘国,肆口雌黄,‘发逆’‘洪匪’之称,犹不绝耳”,“贬洪王曰‘匪’曰‘逆’者,皆戕同媚异、忘国颂仇之辈,又狃于成王败寇之说,故颠倒其是非,此皆媚上之文章,而非史笔之传记也。”
这些明确果断的话,在当时可说是石破天惊的一声霹雳。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即使是其中的佼佼者,也不外乎颂扬“英君名将忠臣义士有关于风化者”,贬斥昏君奸臣佞宦,但是对农民起义,往往诬蔑为“贼”“寇”“伪”“僭”“逆”。例如《杨家府演义》颂扬孟良、焦赞等爱国英雄,乃是他们已“改邪归正”、不再当“草寇”之时。就是与黄小配同时期的晚清小说,写到太平天国革命时也称为“发匪”、“长毛”,且多污蔑性描写。黄小配则公然声言,这些小说都存在着封建统治者的偏见。他把太平军将士称为“英雄”,认为是“汉族之光荣”,这很可以看出作者的胆识。
作者充分肯定太平天国革命的正义性,强调太平军所到之处,受到人民热烈拥护。在清代的官方记载以至一些笔记和小说中,看到的是太平军如何烧杀抢掠,狰狞可怖。在这部小说里,太平军纪律严明,他们攻下一城,专杀“暴官污吏”,没收府库财物赈济贫民,安抚百姓,使百姓各安生业,保护商人的正常经营。太平军一路如秋风扫落叶,疾风般攻占半个中国,队伍不断壮大,深得民心是一个主要原因。如第二十回太平军攻下汉阳,洪秀全“看见汉阳被火之后,民舍凋残,百姓许多失所”,“就令搭数十棚厂,权把难民安插,一面发帑赈济贫民”。人民不仅“香花灯烛”欢迎太平军,而且为太平军提供情报。清军名将和春、罗泽南等人,就是在人民奋起反抗的怒涛中,遭到灭顶之灾的。
太平军将领十分重视舆论宣传,他们每到一处,就张贴布告,亲自发表演说,向各地人民揭露清廷的暴政,宣扬“民族大义”,阐明太平军的政策。小说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一些清政府的地方官吏和守将受到感召,献城请降、放下武器的情形。如第五十一回写江苏巡抚李鸿章带了洋兵进犯太平军,攻占常州,李秀成“发出告示,谓‘李鸿章引洋人来打仗,纵将来得回城池,亦必与洋人共分土地’等语,于是苏、常一带土人,皆攻击李鸿章,日望秀成战胜。”苏州清军守将何信义出于“民族大义”,不战而降。但当时苏州附近数县的民团在清政府官吏和地方豪绅的控制下,抢到苏州攻杀太平军。李秀成率数十人深入到民团之中,发表演说:
(李秀成)乃带同部将汪安均、汪大成及随从数十人,并乘舟只亲往各乡抚谕。时各乡团丁听得李秀成到来,乃一齐召集,往围李秀成。是时汪安均见其来势凶猛,欲劝秀成逃走,秀成道:“此时走亦难矣。待其至时,吾当以言抚之。”不料各团丁行近时,举矛挺刃,直向秀成。凡随往各员皆为变色。秀成却面不改容,即当众说道:“……我天王定鼎金陵,并无暴虐政治;即我等带兵出征,亦不如清兵之骚扰……今清国自知不敌,又借洋兵,纵后来得胜,亦必分土地于洋人,于尔等有何利益?今我朝只欲恢复中国,拯救人民而已……”
太平军反对清王朝的暴政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立场,使民团大受感动,立即放下武器,情愿接受招抚,附近各县也就迅速平定。
太平军将士作战勇猛,不怕牺牲、威武不屈的精神,更是作者所着力叙描的,构成了这部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
第四,形象地揭示了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
历史学家依据史实,分析、论证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黄小配则用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用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复杂的社会关系,用形象的画面展示太平天国的兴衰过程。
《洪秀全演义》虽然只写到太平军将领李昭寿献滁州投降清军,还没有写到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但小说一开始就有伏笔,这是中国小说传统的“千里之外伏线”的方法。在作者看来,太平天国革命的宗旨是好的,是正义的,是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太平军将领的品质才能远胜于清军将领,也不乏远见卓识之人,只是“馑疫溶臻,而贪荣慕禄、戕同媚异之徒,又从而推之,遂所事不终,半途失败”。作者在序言中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的两个原因:由于清王朝的残酷镇压,饥荒瘟疫连年不断,太平天国上层领导的“同室操戈”。从小说的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思想看,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战略上的失误
太平天国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整个清王朝。金田起义的队伍,是由洪秀全的拜上帝会联合天地会武装和控制团练局(地主豪绅办的地方武装)而组成的,后者不愿远离广西家乡,使起义陷入困境。第十二回洪秀全终于下了决心,突破清军的重围,大驱北进,因为战略正确,迅速占领了长江中、下游重镇。可见,战略问题在起义之初就存在了。小说后半部,钱江、李秀成、陈玉成等反复苦劝洪秀全,先确保武昌、九江、安庆、天京,截断大江南北清军的相互救应,再派主力部队北伐,直捣北京,消灭清王朝。洪秀全一心保住天京,根本不听劝谏。杨秀清与韦昌辉相互残杀的“天京之变”后,石达开欲引老万营精锐远走西川,钱江劝他:“与其西行,不如北伐。”石达开也不听劝告。钱江认为“方今大局之成败,系于北伐之胜负”,见洪秀全无意北伐,觉得大势已去,就隐居峨嵋岭。以后洪秀全坐守天京,一有风吹草动,屡屡命令在外地取得节节胜利的李秀成、陈玉成“回救”,使整个战局陷于被动。作者把小说前半部太平军放弃桂林、扩大战果与后期保守天京、陷于被动形成对比,意图很明显:困守天京不能动摇清王朝的根本,说明洪秀全的保守政策,乃是战略上的失误。
原因之二,封王过滥和杨秀清的“帝王思想”
这部小说对金田起义初期的众将领,基本上都是肯定的,唯独杨秀清这样的个别人物是例外。第四回杨秀清出场时,他的儿女亲家胡以晃说:“只敝亲杨秀清……广有家资,附近村乡的田亩都是他的产业。叵耐这人不识世故,还恐说他不动。惟有一种癖性,专好人谀颂他的……”他是富豪,且捐得候补同知,好忌妒同事,始终想压倒洪秀全,以刘邦、朱元璋自诩。最后他迫封“九千岁”,酿成杨、韦两党互相残杀惨剧。杨秀清还拉帮结派,形成一个庞大的“杨党”,即“广西派”,排挤、打击广东将领。全书无处不贬斥杨秀清,无处不暴露他的“帝王思想”。作者把杨秀清“开互杀之媒”提到是否坚持反清斗争的原则高度,纠正清代统治者关于“洪杨内讧”是“争夺女色”的说法。为了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为合理,作者把原为紫金山区烧炭的贫民杨秀清,改为大地主豪绅;相反,韦昌辉本来饶有家财,却改为桂平县的狱卒。
由于杨秀清的野心,引发了洪秀全滥封王位。第十九回太平军占领岳州,洪秀全登大位时说:“孤自与众兄弟起义以来,奔走患难,皆如手足,各以兄弟相称,原是平等的道理。若以孤一人徒居大位,使各兄弟不能共享荣名,孤不忍也。孤意欲择贤加封王位……”钱江、李秀成、石达开等人指出“各自为王”的危害是“初则互争权柄,继则抗违军令”,最后会造成“诸王相争,各不用命”的严重后果。洪秀全封王的初意固然是“不忍专权”,但实际上也有使诸王互相牵制的用意。小说最后几回,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支持危局,但他们不能统一调遣诸王的力量。安、福二王(洪仁发、洪仁达)把持政权,使英王、忠王动辄掣肘。后来洪秀全虽然对封王“心内原有些悔意”,但滥封王位已是既成事实,停止封王会引起新老将领之间的矛盾,最后越封越滥,导致太平军内部的四分五裂。
原因之三,外国侵略者的干涉
定都天京以后,小说写到洪秀全要和西方列强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太平军攻占上海,也有意绕开“居留地”(租界),以免发生冲突。可是,美国领事马遐氏联合其他外国侵略者,以保护上海外国人“居留地”和“商场”为名,派出“巡警防兵”干涉。刘丽川写信给美国领事责问:“我们起事,皆遵守法则,未尝损及居留地分毫。今忽然干涉我们战事……且贵国自与我天国通商以来,实相和好,则贵国对于天国与对于清国,实不宜有所偏倚也。”小说揭露帝国主义国家“偏倚”清王朝,因为他们在中国需要的是走狗,而不是所谓“文明政体”的、平等关系的政权。作者这样描写,实在是很深刻的。全书还用大量篇幅描写太平军与外国侵略者激烈交战的场面,在安庆、苏州、常州和上海附近各县,太子军将士用大刀对付洋枪洋炮,把外国军事流氓组成的洋枪队杀得大败。第五十一回,淮军首领、江苏巡抚李鸿章“决意借用洋兵洋械”,反映出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绞杀太平天国革命的事实。
从根本上说,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敌人的强大。清王朝有着庞大的政权体系,其财力物力远比太平天国雄厚,这在小说的后半部表现得尤其明显。
作为文学作品,《洪秀全演义》叙描的太平天国革命,并不能与历史事实等同。小说是作者对历史事件的选择、集中、概括,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关,是作者审美认识的结果。因此,作者对太平天国的史实是有取舍的,甚至还有意讳避。例如,为了表现“洪朝人物之真为豪杰”,对洪秀全后期的退居深宫不见群臣和荒谬的迷信活动,包括洪秀全在内的一些上层领导建筑豪华的宫殿王府,宫中使役成群,出行仪仗呼拥,这种导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享乐腐化思想,在小说中就没有写到。再如,为了极力描写“洪朝”是符合西方“文明政体”的,是“君臣平等”的,对于太平天国制订的等级森严的“礼制”,种种繁文缛节,以及其他一些封建性的东西,作者也一概略去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