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洪秀全演义》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几乎囊括了太平军和清军的重要将领,有不少人物塑造得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太平军方面,除了贯穿全书的洪秀全之外,重点描写的有:胡以晃、杨秀清、罗大纲、韦昌辉、冯云山、石达开、萧朝贵、李秀成、洪仁发、林凤翔、谭绍洸、李开芳、陈玉成、林启荣等,其中洪秀全、林启荣、林凤翔、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物形象刻画得相当成功。另外,洪仁达、钱江、洪仁玕、洪宣娇、曾天养、吉文元、李世贤、黄文金,以及献滁州降清的李昭寿等人物,作者用的笔墨也比较多。在清军方面,主要人物向荣、张国梁、赛尚阿、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鲍超、江忠源、李鸿章、胜保、塔齐布、李续宾等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乌兰泰、曾国荃、彭玉麟、讷尔经额、琦善、庆瑞、温绍源、汪有龄等人物,也描写得各有特点。
《洪秀全演义》以太平天国的历史和人物为主,叙描了这一波澜壮阔的斗争,热情讴歌了太平军英雄开创新政权的业绩,塑造了太平军可歌可泣的众多英雄形象,其中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的不下十个。作者克服了一些明清小说脸谱化、类型化的毛病,写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太平军的几个英雄形象,至于清军中的重要人物和太平军中的其他人物则在第三节作扼要介绍。
(一)北伐老将林凤翔
林凤翔是作者用浓墨重彩刻画的老英雄。黄小配笔下的这位有缺点的英雄,令人叹惋,但又不失其形象的光辉。
林凤翔早年在新疆从军,后来得悉杨秀清在家乡办团练,与结义兄弟、革职都司李开芳一同投奔杨秀清,成为杨党广西派的重要将领,起义后即被封为十四天将,任丞相。他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坚忍卓绝,屡立战功。后来杨秀清大权在握,“又为国丈,位东王,掌军机;且李开芳、林凤翔一门羽翼,皆任丞相,贵盛无比”(第十九回)。林凤翔的忠勇就成为杨秀清对抗洪秀全的一张王牌。太平军占领汉阳以后,杨秀清轻敌冒进,渡长江取武昌,被清将向荣偷袭,措手不及,险遭向荣活捉,幸被林凤翔救出。定都天京(南京)之后,商讨北伐大计,杨秀清把持朝政,力主林凤翔率军北伐,以便“身操北伐之权”,攻占北京后可以取代洪秀全,南面称帝。随着太平军节节胜利,林凤翔握重兵,胜而生骄,又喜与人“争功”,倚老卖老,骄傲轻敌,听不进不同意见。这些弱点和缺点,从他被任为“平北大都督”、率军北伐之后,就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导致全军覆没。
不过,林凤翔的上述缺点和弱点,并不是他的性格的主要方面。他虽然属于杨党,但是他忠于整个太平天国革命事业,识大体,明大义,光明磊落。当他攻占蕲州时,清军守将伍文元不肯投诚,就晓以大义,正告伍文元:“助满拒汉,如城破之日,玉石俱焚,实非天国救民水火的本意。”(二十一回)伍文元被活捉之后,不愿“贪位以损臣节”,林凤翔就将他放归田园,侍奉老母。林凤翔自告奋勇,自请北伐,既是出于公心,也是“喜功好胜”,决不是为杨秀清的阴谋服务的。他说:“愿以一旅之师,沿扬州直进,以临天津,管取北京城市双手奉献。”(二十七回)
在大是大非面前,林凤翔能顾全大局,维护太平天国高层领导的团结。当他平定扬州之后,得知杨秀清被韦昌辉杀害的凶讯,部下诸将“恐东王的羽翼都剪除了”,不免“心中疑惧”,就大集诸将,发表演说,制止军心动摇。杨辅清要为其兄报仇,准备“举旗由镇江反攻南京”,派人联络林凤翔、吉文元等。林凤翔义正词严地说:“同室互斗,万一清军乘之,恐举天国之君臣无葬身地矣!”他斥责吉文元“念小恩而忘大义”,坚决主张监视吉文元的行动。他并不讳言自己曾是东王杨秀清的“心腹”,但是他坦诚地说:“在士为知己者用,某岂不为之伤感?但东王知遇,只私恩耳;国家大计,乃公事也!某岂能以私废公?”(二十九回)他劝杨辅清不要“以私愤坏公事”,终于使杨辅清、吉文元等将领不敢轻举妄动。
林凤翔率十万大军北伐,时年已六十三岁,但宝刀不老,精神矍烁,志气恢宏,准备“沿扬州渡淮,直趋山东:兵行神速,出其不意以临天津”。初夏时节,清廷派出有钦差大臣、相臣、总督如胜保、琦善等统率的大军,拼全力保守扬州。林凤翔用计杀败胜保和悍将张国梁,逼得胜保几乎自杀,毁清军营垒六十九座,杀死胜保的部将二十名,“这一场大战,三尺小儿也识得林凤翔名字了”。扫清了外围,他一鼓作气,连夜攻破了扬州城。小说写道:
林凤翔奋然道:“用兵全凭一股锐气耳!今方乘胜,何患不得。”说罢,即点精壮军士百人,皆身材矫健者,令随着自己而行。约令朱锡琨三鼓时分带兵到扬州城附近呐喊助威,朱锡琨领诺。林凤翔又令军士各带坚实麻绳一条,长约二丈,绳上各束铁枝一条。二更时分,悄悄到了城外。是时扬州城里人心惊惧,不敢出现。故凤翔百人得直抵城外,用绳抛过城垣,那铁枝一头坠在城里,即借力援绳而上。那百人随凤翔登了城垣,大喊一声,杀入城楼上,拔出短枪。城楼上所有清军已闻风胆落,皆一哄而逃。朱锡琨又领大队人马赶到,在扬州城外金鼓乱鸣,呐喊助威。琦善听得洪军已进了城,急欲调兵时,林凤翔百人已夺开城门,朱锡琨大队拥入……是时听得扬州失守,琦善早没了主意,又不知洪军人马多少,只得弃城而遁。林凤翔就得了扬州,一面出榜安民,秋毫无犯,传檄各州县,纷纷来附,声威大振。清军皆望淮南而逃。风声报到北京里面,清廷大惧……
这位六十三岁的老将,威风不减当年,竟能率领身材矫健的精壮军士,亲自冒着矢石爬上城墙。
攻克扬州之后,林凤翔进军淮南,如摧枯拉朽,十日之内平定九郡。空前的胜利使他进一步滋长了骄傲轻敌思想。他不听部将的正确意见,劝他等待李秀成的接应大军,奋然道:“诸兄弟何以小觑吾耶!某此行将独进幽燕,双手取回北京,然后单骑迎天王于都下,方称本心!”(三十三回)接连攻克归德府、卫辉城,杀得清军闻风丧胆,使他更加听不进部将的劝谏,决意孤军深入。此时忠王李秀成已平定江苏,写信约他一同北进,他不屑一顾。因他最初被封为夏官丞相,位在副丞相李秀成之上,后来李秀成被封为忠王,且又年轻,很不服气。他率军旋风般横扫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山西、直隶,“纵横五六省”,一月之间十余次捷报,势如破竹。众部将再三苦谏,“孤军深入,非兵法所宜”,“不如扼要自守,以待忠王兵到”,但他一意孤行,准备直捣天津。恰在此时,他被封为威王,更加志得意满,听得忠王李秀成的大军准备北上接应,以为要夺自己的功劳,就派人向洪秀全报告:“不消一月,准延天王至北京高坐也!”当他率军直扑广平府、大名府时,清军却有意避开锋锐,形成合围之势。此时,他竟认不清局势的严重性,奋武扬威,进抵河间府,直逼天津,联合李开芳、吉文元北伐大军,准备会攻北京。“各州县听林凤翔名字,小儿不敢夜啼,清国官吏纷纷投诚”。京城大震,富户逃走一空,咸丰帝也要逃归热河。其实,此时林凤翔已是强弩之末,穷于应付了。清廷钦差大臣胜保、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和刑部尚书桂良统率清军,或战或不战,只与太平军周旋,养精蓄锐已久,将太平军步步合围,只有毅王李开芳逃往高唐。
林凤翔的大军被清军四面包围,他只得率领饥饿之卒,冒险冲杀,左臂受伤,杀到静海,清军随后追至。他视死如归,不愿化装逃生,最后壮烈牺牲。小说写道:
凤翔又道:“某纵偷生回去,有何面目见天王与李秀成乎?”李文祥道:“以老将军之才勇,倘自轻如此,是国家损一栋梁,甚可惜也!”凤翔道:“我国人才尚多,老夫年逾六旬,譬如风前之烛,光亮几时,留亦何用!……”说罢,清兵喊声渐近,凤翔复整束上马,志在冲进敌军,杀一敌将而甘心。……正待领亲军进战,时清兵已杀到,左是桂良,右是默德,势如川涌。林凤翔大叫一声,冲进默德军中,万枪齐发,清将默德先已中枪毙命。林凤翔复奋进,军士皆以清将残酷,恐降亦被杀,故欲死里求生,个个奋勇。默德军士见主将已死,皆无斗志。凤翔杀了一阵,斩首三千余级。桂良又被李文祥牵制,不能相救。这一战,实出凤翔意外。不提防僧格林沁军到,凤翔部下数日苦战,死伤既众,只存五千余人,哪里敌得僧王,因复大败。凤翔逃至一个小山上,见敌兵渐聚,把小山团团围住,料不能脱,遂拔剑自刎而薨,亡年六十五岁。(三十六回)
此役林凤翔与毅王李开芳、顺王吉文元以及名将温大贺等都英勇牺牲。僧格林沁“恨林凤翔屡败清军,前后杀清国将校大小百余员,兵士死伤数万”,进行疯狂报复,大肆屠杀太平军将士,残忍无比。北伐失败,使太平天国损失了一支强大的精锐部队。诚如忠王李秀成所说:“凤翔一败,锐气丧尽,南方必多事,恐大局从此去矣!”
作者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成功地塑造了林凤翔这个英雄形象。从第五回林凤翔出场,至三十六回牺牲为止,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性格的两方面:一方面,突出他识大体、明大义、顾大局,年届六十仍驰骋疆场,奋不顾身,所向无敌,这是他的性格中的主流,另一方面,他“争功好胜”、“胜而生骄”,瞧不起年轻将领,骄傲轻敌,过于自信,喜欢炫耀战功。这两方面,作者通过情节和细节的叙描,有机地、合理地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对林凤翔性格中的缺点和弱点,作者用笔很有分寸。如写林凤翔孤军深入,攻占广平府,胜利中隐伏着危机,他却手绰白髯,说道:“诸君皆以某不如秀成,若吾行将入燕京,获虏酋悬首藁街,与天王作太平宴,方洗诸君小视老夫之耻!”他的缺点和弱点,是他性格中的次要方面。他在清军的重围之中,说出了这样悔恨的话,“为将者得死沙场,固亦幸事,况吾视死如归。所忧者,以一时之误,致国家挫动锐气耳!”为了突出林凤翔对自己失误的悔恨心情和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还特意设计了一个情节,描写他最后拔剑自刎,而不是左臂受伤被俘后遭杀害(按:黄小配在书前《例言》中称林凤翔“功败垂成,就义以殁”,说明作者对林凤翔被俘后英勇就义的历史事实是很清楚的)。这就增添了浓重的悲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深沉的思索。
作者塑造出林凤翔这个有弱点和缺点,但又光彩照人的正面英雄形象,确实笔力不凡。
(二)与九江共存亡的林启荣
林启荣与林凤翔的性格特点,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人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无比忠诚,都是太平军不可多得的“将才”,身先士卒,英勇无畏,坚忍卓绝,最后壮烈牺牲,但两人各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失败所引出的教训也是不同的。
林启荣最初被任为元帅兼都检使,原在石达开部下,是副丞相李秀成部下的一名偏将,属于地位较低的将领。定都天京后,他因功被封为真天侯。太平军攻克武昌,决定东征,由于李秀成举荐林启荣“才可大用”,得以协助李秀成攻克九江。定都天京以后,李秀成奉命南征,留林启荣守九江。从此,林启荣独当一面,充分显示出他的才干。
九江是四战之地,大江南北数省的咽喉,天京的重要屏障。守住九江,就使清军南北声气不能互通,截断清军由长江中游向下游进犯的路线。湘军首领调集大军重占九江,不久,洪秀全亲率林启荣击败湘军名将彭玉麟,重新夺回。从此,林启荣坚守九江,左应湖北,右带天京,长达七八年之久,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军在皖、鄂、赣广大地区的军事行动,牵制了清军围攻天京的兵力。例如,湘军首领曾国藩、湖广总督官文和湖北巡抚胡林翼调集五路大军围攻安庆,就因林启荣扼守九江,分兵截击,使清军五路大将不能如期会合,被英王陈玉成各个击破。
林启荣谋勇足备,能审时度势,谦虚谨慎,战术灵活。他暇时周览地势,绘为战图;研读兵书,手不释卷。曾国藩在汉阳总结了失败的教训,认为九江比安庆更为重要,发誓要夺回九江,先遣提督杨霈率万人鼓行而东。林启荣分析说:“杨霈此来,志在必胜。彼前以失机落职,欲立功以兴复其官阶,故夸大口而来。其志极骄,吾当以骄破之也!”就写信给太平军诸将,若杨霈兵到,要他们略与接战,就假装溃败而逃。杨霈果然“大有得色”,自以为能“直陷九江府城,斩林启荣之首,以雪历年诸将屡败之耻矣”,要独吞战功,恢复湖广总督原职,拒绝援军相助。杨霈到了九江附近,方才发觉中计,但已孤军无继,欲退不能,被太平军伏兵杀败,乘船狼狈逃窜。杨霈因复职无望,羞愤交加,得重病而死。作者用杨霈“小胜则喜,因败则怯,骄矜用事”的“取败之道”,来反衬林启荣的好谋而成、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品格。
林启荣为人精细,凡事从不大意,防守更是步步严密,枕戈待旦,无懈可击。曾国藩把他看作心腹之患,又派提督塔齐布前往攻取。塔齐布从乡勇团练起家,凶悍健斗,为清廷效命八九年,是出名的悍将,号为“能员”。塔齐布攻九江,采用“暗袭”之计,先派水师提督杨载福佯攻湖口以壮声势,亲率大军星驰电闪般偷袭九江。不料林启荣平时侦察敌情从不松懈,窥破清军的图谋,将计就计,传令城内偃旗息鼓。正当清军逼近城垣时,太平军四面出击,塔齐布身负重伤,留下遗书,一命呜呼。清廷大为震悼,此时已升任两江总督的钦差大臣曾国藩老羞成怒,令清军敌住各路太平军,亲自纠合五路大军,十万之众,“以全力制林启荣死命”。
林启荣的“将才”,不仅表现在外御强敌,而且还在“内抚人心”。他扼守九江七八年,使清军前后损失七八万人马,折数十员将官,其中一二品大员就有十余人。战果如此辉煌,原因就在于平时能与士卒同甘苦,爱护百姓,深谋远虑,防患于未然。他与部将兄弟相称,待士卒如弟子,把战功归于部将,从不居功自傲。在九江城内,他待居民如同一家,赈恤贫民,为贫家子弟设立义学,为无靠的孩童设立保婴局,建立“义仓”积谷防饥,这些措施深得百姓拥护。他还设立宣讲所,每月四次亲临宣讲所向居民演说,宣传反清大义。至于战守之策,措置尤为周密精明,训练士卒得法,确保粮饷器械供应。曾国藩率大军合围九江达两月之久,前后数战,损伤二万余人,九江却岿然不动。
作者塑造林启荣的英雄形象,是在九江保卫战的最后时刻完成的。曾国藩考虑到林启荣“精悍得人”,在合围时故意网开一面,“留东路让林启荣逃走”,不敢死战。岂料林启荣寸土必守,两军对垒旷日持久,清军只得四面合围,断绝内外交通,步步为营,掘地道前进,不惜一切代价。林启荣一面大量杀伤清军,一面向城外开掘地道,对抗清军向城内挖地道埋炸药的计策。空前惨烈的九江攻守战是这样结束的:
时清兵所开地道,前后已被林启荣破了数处,压死清兵四五千人,仍从事开掘不已,凡未经林启荣所破之地道,尚有西北两处,皆藏了炸药。那日是六月初七日,官文、曾国藩、胡林翼、李续宜引兵齐进,并力环攻四门。林军在城上一齐发铳抵御,清兵死在城下者又如山积。两军方猛战间,忽然轰天响震,西北城垣陷了百余丈,砖石与血肉腾飞空中。太平人马在西北城者俱已毙命,尸首掷至半空;清兵死伤更众。官文、胡林翼率兵践尸而进,四出放火,乘势冲杀。太平兵犹抵死巷战。城内人民亦怒清兵乱杀,皆同在街巷相拒。此时烟焰蔽天,不见人影,但闻喊杀之声;积尸流血,壅塞街衢。太平守将真天侯林启荣先已自尽,其部将李兴隆、元戒、张辉、杜应时、陈官义等二十余人皆奋力抵杀,力尽而殁。至是九江遂陷……
军民知林启荣既死,更奋勇与清兵格斗,极至手无寸铁者,犹以石相掷。计城破时,尚在午间,及至夜深,胡林翼首先下令招降,惟自军人以至百姓,无有一人言降者。城东菜佣张吉,惧其老父被害,诣胡林翼军前称降;城中军民大怒,竟击死张吉。胡林翼见杀人太多,竟无一人降服,不禁下泪,乃谓左右道:“不意林先生结得人心一至如此,古所未闻也!”乃请诸官文、曾国藩速行止杀;凡太平兵马杀不尽的及城中居民,愿留者留城,不愿留者听其自去。于是城内旧日军民人等,皆各检细软逃出城外,行时并将府库军械粮食及田亩种植与房屋所存物业,一概尽行焚毁,并不留分毫以资敌人……计是役九江被陷,太平兵马死去万余人,城内居民死去八九千人,清兵前后死伤直逾五六万,可谓一场凶战,为历来破城所未有。
作者在惊心动魄的攻守战中成功地刻画了林启荣的英雄形象,重点突出他与清军“斗智斗力”、与士卒同甘苦和爱护百姓,以及措置周密精细、谦虚谨慎等方面。很明显,作者在重点描写林凤翔北伐之后,紧接着用大量篇幅叙描九江攻守战,有意使林启荣与林凤翔的胜而生骄、争功好胜、轻敌冒进形成鲜明对比。
小说除了正面刻画林启荣的形象之外,还从清军方面进行侧面烘托。例如清军悍将塔齐布死于九江,曾国藩“拍案大怒”,气急败坏地说:“何物林启荣,以奸计坏我虎臣!今后我军如折一左臂矣,此仇不可以不报也!”当即调集大军十万,对付孤立无援的林启荣一万余人。从三月至六月,清军轮番进攻,损兵折将,死伤山积,个个怯惧,人人震恐。湘军首领之一左宗棠说:“吾敢以孤军与百万之众战于沙场,不敢以本部与林启荣决胜于九江城外。”清军攻城也极顽强,穿火林而进,冒死冲锋。这些描写,正是为了烘托、反衬出林启荣的英雄性格,使形象更加丰满。
由九江失陷和林启荣壮烈牺牲所引出的历史教训,与林凤翔北伐失败是不同的。林启荣的悲剧性结局,主要是客观方面的,也是太平天国决策者的保守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自从杨、韦内讧以后,洪秀全只关注天京的安危,众将领主动出击就被看成“谋叛”“有异志”,动辄掣肘。英王陈玉成痛心地说:“吾等奔走驰驱,皆在东南半壁,此最失算也。”李秀成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以今日大势,进则图功,守则坐败。”可惜洪秀全听信乃兄洪仁达、洪仁发的谗言,只保守天京及其附近地区。曾国藩利用洪秀全的保守政策,在攻击九江的同时,调胜保等人率清军一部向天京佯动,使天王洪秀全惊慌失措。九江被清军围得铁桶相似,危在旦夕,李秀成要率大军往援,洪秀全却数次严令他回军保卫天京,导致林启荣全军覆没的惨剧。九江既失,安庆难保,天京也就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所以,作者越是描写林启荣守城的英勇壮烈,筹划无遗策,就越能总结出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三)青年将领陈玉成
陈玉成是功勋卓著的太平军年轻将领。他参加太平军比较晚,已是在洪秀全率起义军攻到湖南的时候。在前期,由于地位低下,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天京事变(杨、韦内讧)以后,他被封为英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支撑“东南半壁”的重要力量之一,号称“东西两成”(东面李秀成转战于江、浙一带)。他杀得钦差大臣胜保的三万人马溃不成军,在皖、鄂两省纵横千里,挫败了大江南北清军的夹攻。他南渡长江,配合李秀成歼灭清军和春、张国梁包围天京的大营,又行军数千里回皖北,联络捻军,攻破各路清军。
正当太平军北伐失败,武昌、九江相继失守的严峻形势下,陈玉成发动了三大战役:皖北二郎河“龙虎”会战,与号称“鲍虎”的清将鲍超血战,歼灭大量有生力量;皖北三河大战,围歼清军悍将李续宾所部三万余人,李续宾自杀;江苏浦口之战,打得钦差大臣胜保狼狈逃窜,解除了天京之围。这三次大战,阻止了北方清军与南方曾国藩湘军对太平军的合围,缓解了清军对天京的威胁,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作者笔下,陈玉成是一个英气勃勃的年轻将领。他不是一个常胜将军,但是失败了不气馁,善于总结经验,屡蹶屡起,始终是太平天国后期两支最强大的生力军之一。二郎河大战,陈玉成虽给清军以重大杀伤,但最后被鲍超的“霆军”打败,精锐丧失过半,元气大伤。战后,他总结说:“吾唯以屡胜之故,小觑清兵,以至于此耳!”他对这次会战作了检讨,为自己没有把战斗计划向部下交代清楚而感到内疚。他说:“兵家每失于细微。”认为自己在战斗步骤方面,不及林启荣措置精细周密。在痛心之余,他立即招抚义勇,训练新降清兵,重振雄风。
陈玉成每与清军接战,大刀阔斧,勇猛顽强,使敌人胆战心惊。同时,他的战略战术又十分灵活,随机应变,战阵变化莫测,使敌人防不胜防。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变化多端的战阵,来看看这位年轻军事家的指挥才能。
小儿队:他挑选健儿三百,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各冠红巾,绿绸围腰,手执令旗,号称“小儿队”,个个矫健机警。小儿队冲锋陷阵在前,最是得心应手。
五旗管:每旗二十人,分红、黄、白、黑、青五旗,又称“五色旗亲兵”。与敌人接战时,“五旗管”轮番冲阵,手舞长矛,身佩短剑,有如雷疾电闪,锐不可当。
三十六回马枪:又称“马枪军”,每枪百人,各背负红、黄绸袱,包袱中藏金钱。当全军后退,一路抛下金银,敌人争抢时,立杀回马枪,使敌人措手不及。
七十二行军检点:作战时押住后阵,不使阵脚动摇;安营后严守粮屯,确保全军安全,并随时与侦探队互通消息。
作者着力描写陈玉成的部队组织严密,行军神速,指挥自如,往往出敌不意,突出了青年军事家的特点。
陈玉成是太平军将领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且“深谋远略”,具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他多次与李秀成等将领商议大计,对洪秀全的保守政策表示不满,竭力主张“引大军北向”,打破清军对太平军的分割包围,开创新的局面。只因为他考虑到维护洪秀全的地位,从太平天国的大局出发,始终尽忠尽职,遵从洪秀全的调遣。
《洪秀全演义》只写到陈玉成发动浦口战役,打垮清帅胜保,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威胁。此后,陈玉成为挽救太平天国的危局,转战千里。他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时,年仅二十六岁。
(四)其他次要人物
“时势造英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造就了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著名将领,这给小说家黄小配提供了艺术创造的广阔天地。上面我们分析了林凤翔、林启荣、陈玉成三个人物形象,足见作者满腔热情地正面歌颂太平军英雄,以及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事实上,《洪秀全演义》重点刻画的太平军将领还有很多,而且都有鲜明突出的性格特点。有些人物,如冯云山、萧朝贵等,作者用墨不多,却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以冯云山来说,这个人物在小说第十二回就死于战场,作者描写他的篇幅很少,却也光彩夺目。冯云山是个白面书生,隐居广东花县,是群英结义、金田起事的核心人物,在联络、团结各种武装力量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如天地会首领罗大纲、地方武装首领谭绍洸等,都是他用计谋争取过来的。他协调起义军各将领(包括已初露野心的杨秀清)的关系,在他牺牲之前,起义军核心领导始终保持坚强团结。他的领导才能,还表现在他为起义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进军湖南,向长江中、下游发展。正当大多数起义人员留恋乡土,杨秀清想坐地称王,洪秀全举棋不定之时,冯云山提出了摆脱清军围追堵截,推翻清王朝的方略。这一切,都可以看出他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牺牲前留下遗言,告诫太平军将领“和衷共济,各勿猜忌”,警惕内部出现吴三桂式的人物,指出明末清初的吴三桂“不知国家大义,徒欲南面称尊,伤残同类,自取灭亡,可为殷鉴”。这些遗言,可以看作整部小说的一条副线。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发展以至败亡,也伴随着太平军将领内部如杨秀清、洪仁发的野心逐渐膨胀的过程。他们或是“帝王思想”作祟,或是相互猜忌,直到葬送整个革命事业,构成了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所以,冯云山作为太平军早期的“军师”形象,尽管用笔不多,却写得很有特点。
《洪秀全演义》中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有些偶尔提到的人物,也写得有声有色,读了令人难忘。如女将洪宣娇率女兵攻城掠地,英姿飒爽;吉妃(杨党吉文元之妹,北王韦昌辉之妃)在骨肉亲情与夫妻感情之间的矛盾心理等等,举不胜举。
作者也有疏漏之处,如太平军将领温大贺,在第二十八回时被韦昌辉招募刺杀杨秀清,接着又被杀;后来却随林凤翔北伐,被清将僧格林沁包围,悬梁自尽。不过,这样的例子毕竟是个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