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与变革》简介
《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与变革》这本书是由张陈创作的,《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共有61章节
1
总 序
大学的生命 近10年有关大学问题的讨论,在“钱学森之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波助澜下,风急浪高。有匡复“大学精神”的,有反思“大学理念”的...
2
目录
目 录 总 序 引 言 第一章 学位的本质和功能 第一节 学位的本质 一、语义和历史的阐释 二、知识:学位的第一要义 第二节 学位的功能 一、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
3
引 言
学位制度是中世纪的遗产,是西方文化为人类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从诞生至今,已历经800余年的风雨兴衰。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全球化的发展,学位制度由西方国家传播...
4
第一章 学位的本质和功能
在知识普遍成为社会与个人发展需求的今天,学位制度涉及的范围已不仅仅是精英教育,它必须同时承担大众教育的社会责任,为愿意学习知识的公民提供公平的入学机会。因此,学...
5
第一节 学位的本质
关于学位本质的解释众说纷纭,涂又光的定义代表当前的主流观点,他认为:学位学位,学术之位。学术为学位之本,这是从静态的某一视角来看。最早的学位是为了学术吗?哪些因...
6
一、语义和历史的阐释
(一)学位的语义阐释 学位(degree)一词最早用于指称获得教职的最初阶段,比如特许证(license)。在起源上,最久远的学位便是授课许可证(licenci...
7
二、知识:学位的第一要义
从历史和语义的角度,我们明晰了学位的职业性。也许这一观点会遭受众多的批评。有一种强有力的传统认为学位的基本属性是学术性。“学术是学位的内在规定性。没有学术,学位...
8
第二节 学位的功能
一纸学位有何功用,足以让世人趋之若鹜,足以让政府视为人才选拔之利器。在社会学意义上,对于个体而言,学位具有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的功能,它既可以通过知识对个体在社会...
9
一、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
在人类各种社会形态中,不平等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发展到现代社会,各国一直致力于保障社会平等的政策也未能改变残酷的现实。也许不平等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特征之一,好...
10
二、知识生产与知识劳动者
学位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知识生产。如果从知识循环的视角审视,学位的有关活动是一个知识不断被生产的体系。在获取学位过程中,知识被选择、传递、认可,直至制造出新的知...
11
第二章 我国学位制度的传统
我国的学位制度从萌芽至今,风雨飘摇已有百余年。如果说欧洲的学位制度诞生于12世纪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源于自身文化的需要,那么我国的学位制度则起源于近代西方列强的...
12
第一节 清末学位制度的萌芽
咸丰以降,国外学位制度随着教会大学和留学人员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但清政府并未在倒台之前完成学位制度的制定。面对列强的入侵,当局认为外交上通事之不可靠、战争上兵器...
13
一、知识权力结构多元化
数千年来,中国知识权力保持着官学与私学二元结构。太学,国子监,翰林院及省、府、县各级学馆构成官学教育体系,主导知识生产与传播。这种知识垄断以忠于世俗王权为前提,...
14
二、道德知识的衰落与科学知识的兴起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强调道德知识,认为技艺为小器。面对西方用科学知识造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首先从价值上把对方置于妖魔的语境。当认识到技艺的重要性之后,道德知识与科...
15
三、普遍知识的解体与专业化
明清八股取士,把“四书五经”奉为经典,在教育体系中强化了知识的普遍性。这种情形直到清末新学堂的分科授学才开始改革。在学制上首先明确知识分类的是1902年的《壬寅...
16
四、“奖励学堂出身制”与西方学位制度的衔接
通过洋务派、改良派和其他力量的努力,西学的观念逐渐被接受。各派在制度上提出了具体的设想。“一切民族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尤其是观念,常常借着自己早已熟悉的事物和观念来...
17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学位制度
清政府的各项新政未能挽救日薄西山的政权,辛亥革命结束了华夏大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不可避免地重复了历史的轮回,中国由统一王朝进入了割据时代。1912年1月1日,...
18
一、民国前期的学位制度(1912—1921):效法日欧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新旧思想的对立十分突出,文化的转型夹杂着新派与保守派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催生了帝制复辟、护国运动等一幕幕戏剧性的政治事件。政府无力支付教育开支...
19
二、民国后期的学位制度(1922—1949):效法美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和美国的迅速崛起,民国后期的学位制度开始转向学习美国。这一时期的留美学生人数在留学生中占据明显优势。据史料记载,中国...
20
第三节 新中国的学位制度(1949—1976)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各阶层对未来充满希望,中国人民终于可以按自己选择的道路建设自己的国家,人们期望新中国可以抹去鸦片战争带来的民族...
21
一、多种文化的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和重建,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招生人数由1949年的3.1万人增加到1954年的...
22
二、知识秩序的重建
上文从四维文化冲突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27年间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了诠释,也试图从中寻找政治进程的文化动力。文化的冲突对高等教育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
23
三、制订新学位制度的尝试
在学习苏联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草案)》曾于1956年、1964年两次制订和修订,但均未获中央批准。《草案》的两级学位结构和细化的学科分类基本以苏...
24
第四节 当代学位制度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开始了大变革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农村改革等措施大部分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提倡或试行过,甚至知识解放的宣言——“实...
25
一、知识解放的思想启蒙(1977—1991)
20世纪70年代末,一批幸存的知识分子重新挖掘人的主题。他们秉承“五四”的社会责任传统和个性解放精神,开始十年的反省。以人的解放为基点,知识得以解放。1977年...
26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转型(1993—2001)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国家的方向越来越明朗,从要不要改革变为要怎样改革,从要不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变为要建立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思想界...
27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民主需求(2002—至今)
2002年,中国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由此在量上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大众化理论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以战后美...
28
第三章 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它无法按哲学规定的意见设计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当我们热衷于讨论学位本质的时候,不应忘记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位才具有真实的意义。人们对学位...
29
第一节 学位结构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学位结构是学位制度的基础,它通常分为学位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学位科目结构。学位结构也体现了学位结构源于知识生产体系对于社会需求的反应。当政治需求处于主导地位...
30
一、学位层次结构
学位层次结构的设计一方面源于对知识等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源于对学位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末期,较单一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单一的三级学位结构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