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2025年11月08日
后 记
本书的写作首先得益于顾海良先生、崔延强先生。两位先生既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又有丰富的高等教育实践经验,提出当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30年鲜有研究之作,学位制度改革为时代所需,应有研究的意义。此外,本书的一些论点也源于两位先生的启发:顾先生要求关注当代学位制度发展的阶段划分,崔先生认为答辩对思想平等习性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本书的完成还得益于易连云教授、周鸿教授的指导,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写作所需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起到了重要作用。
感谢众多同窗的热情帮助。良师如明灯指引方向,益友如好书启人心扉,许多想法是在争辩之中获得。特别感谢张静博士、穆增珍女士在文献收集方面的帮助,感谢家人对写作的支持与鞭策。
学问在我国传统上本是思辨与实践的结合。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思辨与实践相统一方可立德、立功,通常圣贤才能做到。立言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排到最末。做论文应归属“言”类,能“立”称大家;聊可一观已是著名学者;可资谈笑则算是行业圈内之人;绝大多数论文湮没无痕,也许可以算作知识劳动者的训练产品。本书当属最后一类,如可览一二则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