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学位制度(1949—1976)

第三节 新中国的学位制度(1949—1976)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各阶层对未来充满希望,中国人民终于可以按自己选择的道路建设自己的国家,人们期望新中国可以抹去鸦片战争带来的民族耻辱。这本是建设国家的很好机遇,但国际环境对新中国提出了挑战。冷战和朝鲜战争缩小了国家发展空间,逼迫中国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策略,代替了原有的“自力更生、稳步前进”的方针。由此,中国面临与另一种西方文化——苏联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由于苏联教育模式的强制介入,传统的官学和私学二元格局表现出另类的多种文化冲突,即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一起构成四维多边结构的矛盾。这种冲突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从未停止,然而在1949年后变得尤为明显,从而构建了以专业化和意识形态化为显著特征的高等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中”,这种冲突发展到极致,高等教育系统反而成为去知识化的机构。直到改革开放后,文化冲突的形态才发生改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7年间,学位制度曾两次被提及要求制订,但都因政治环境而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