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译著

阿弗烈·诺夫·怀特海.2002.教育的目的[M].吴志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爱德华·希尔斯.2007.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艾尔文·古德纳.2006.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崛起[M].顾晓辉,蔡嵘,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保罗·约翰逊.2000.知识分子[M].杨正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比尔·雷丁斯.2008.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伯顿·克拉克.2003.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2007.大学的兴起[M].梅义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2005.12世纪文艺复兴[M].夏继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卫·科伯.2008.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德里克·博克.2003.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戴维·格伦斯基.2005.社会分层[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戴维·林德伯格.2001.西方科学的起源[M].王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戴维·斯沃茨.2012.文化与权力:布尔迪约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费迪南·布伦蒂埃.2007.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M].王增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菲利普·G..阿特巴赫.2001.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Philip G.Altbach,Robert O.Berdahl,and Patricia J.Gumport[M].2005.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弗兰斯·F.范富格特.2003.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费希特.2005.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格莱夫斯.2005.中世教育史[M].吴康,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吉尔比.2000.经院辩证法[M].王路,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杰勒德·德兰迪.2010.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卡尔·博格斯.2006.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M].李俊,蔡海榕,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卡尔·曼海姆.2007.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康德.2004.论教育[M].赵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克拉克·克尔.2008.大学之用[M].高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克拉克·克尔.2005.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罗伯特·M.赫钦斯.2005.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罗素.2005.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罗素.2003.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克斯·舍勒.2000.知识社会学问题[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马克思·韦伯.1998.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麦克·F.D.扬.2002.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P.布尔迪约.2005.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P.布尔迪约,J.-C.帕斯隆.2004.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皮特·斯科特.2009.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M].周倩,高耀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让—皮埃尔·里马,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利.2007.法国文化史:Ⅰ-Ⅳ卷[M].钱林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史蒂文·塞德曼.2002.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M].刘北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唐纳德·肯尼迪.2002.学术责任[M].阎凤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涂尔干.2003.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瓦尔特·吕埃格.2008.欧洲大学史:第1卷、第2卷[M].张斌贤,译.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

伍尔夫.2005.中古哲学与文明[M].庆泽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2008.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许美德.2000.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2003.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雅克·勒戈夫.1994.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

雅克·韦尔热.2007.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亚里士多德.2006.修辞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雅罗斯拉夫·帕利坎.2008.大学理念重审[M].杨德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约翰·范德格拉夫.2003.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约翰·亨利·纽曼.2001.大学的理想[M].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约翰·S.布鲁贝克.2002.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雅斯贝尔斯.1991.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约瑟夫·本-戴维.1988.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茱丽·A.罗宾.2006.现代大学的形成[M].尚九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二、中文著作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1981.国外学位制度[M].北京:地震出版社.

陈平原.2006.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学飞.1998.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学飞.2002.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符娟明,迟恩莲.1992.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晖,侯春山.1988.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制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国务院教育工作研讨小组办公室.1989.外国教育基本法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4.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郭玉贵.1991.美国和苏联学位制度比较研究——兼论中国学位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贺国庆.1997.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黄福涛.2003.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金耀基.2001.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康翠萍.2005.学位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曲士培.1993.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舒新城.1981.中国近代教育史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

孙培青.2000.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涂又光.1997.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秀卿,张景安.1987.国外研究生教育[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王忠烈.1997.台湾、香港、澳门的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忠烈.1999.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吴本厦.1993.略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吴镇柔.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谢桂华.2003.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维迎.2005.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应强.2000.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张应强.1999.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91.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张健,周玉良.1982.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共和国教育5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洪宇.200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予同.2007.中国现代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有瓛,高时良.1986.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中文论文

阿尔特巴赫.2003.学术殖民主义在行动:美国认证他国大学[J].复旦教育论坛(6).

别敦荣,陈亚玲.2005.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及其改革[J].教育研究(11).

杜祖贻.2005.儒家学说的文教力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3).

杜祖贻.2000.借鉴超越:香港学术发展的正途[J].比较教育研究(5).

顾明远.2004.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胡春春.2007.德国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及学科专业设置——传统、现状和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黄宝印,陈艳艳.2007.学位内涵与功能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10).

黄国华.2006.非观测效应和教育收益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

李实,丁赛.2003.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6).

李玉梅.2005.论学位的功能——质疑高校管理中不授予学位出发的运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

李元春.2003.对中国城市教育收益率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4).

林莉.2004.在借鉴与依附之间: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

刘健.2008.高等教育的依附发展与学术殖民[J].高等教育研究(12).

刘志文.2004.自主与依附的抗争: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发展道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3).

罗建国.2008.我国学位授权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罗祥云.1991.我国学位的历史沿革与新中国学位制度的创立[J].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6).

骆四铭.2005.我国学位结构失衡浅析[J].现代大学教育(1).

潘懋元,陈兴德.2005.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

潘懋元,李均.2009.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来居上异军突起[J].中国高等教育(18).

秦惠民.1994.关于我国学位类型结构的多样化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

时花玲.2008.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宋健飞,孙瑜.2007.德国高校学制改革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

孙大廷,杨有林.2003.论学位的本质属性[J].北方论丛(4).

王道红.2005.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王长纯.1996.超越“边缘与中心”,促进中国比较教育理论的新发展:阿尔特巴赫依附论的因革观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6).

王洪才.2010.对露丝·海霍“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的猜想与反驳[J].高等教育研究(5).

吴本厦.1999.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

吴本厦.2007.我国建立学位制度的决策和立法过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4).

吴畏,李正心.1994.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教育[J].教育研究(4).

谢作栩.2001.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3).

叶绍梁.1999.学位的概念及其与研究生教育关系的辨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

伊继东,张宝昆.2005.中国学位制度多样化结构与演变动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

应方淦.2001.清末教会大学学位制度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3).

余伟良.2008.近代中国学位制度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袁本涛.2000.论中国高等教育的依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

张培,邬志辉.2002.试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功能[J].集美大学学报,(3).

张珏.2002.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式发展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3).

赵忠升.2005.硕士生学制改革:一种理论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5).

周谷平,吴静.2002.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4).

四、英文著作

Charles Homer Haskins.1957.TheRiseof Universities[M].Boston:Henry Holt,1923;

reprinted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ristopher Jencks and David Riesman.1968.The Acacemic Revolution[M].B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Donald Kennedy.1999.Acacemic Dut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ns de Wit.2002.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a historical,comparative,and conceptual analysis[M].Greenwood Press.

Hasting Rashdall.1936.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1895)[M].ed.by.F.M.Powicdke and A.B.Emden.Oxford Univesity Press.

Hilde de Aiddler-Symoners.1992.A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M].Volume 1 一Universities in themiddle Ag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wrence Stone.1975.The Universitiy in Society[M].Bos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edersen,Olaf.1997.The First Universities-Studium Generate and the Origins of University[M].Education in Europe.

Robert PaulWolffr.1969.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M].Beacon Press.

Stephen H.Spurr.1970.Academic Degree Structures:Innovative Approaches[M].Carnegie Foundation.

Willis Rudy.1984.The University of Europe,1100-1914[M].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