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业产业规划分析探讨

农业产业规划分析探讨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成都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8公顷,单个农业生产者拥有的土地非常有限。

农业产业规划分析探讨

7.2.2.1 农业产业发展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指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其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的部门是种植业;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又叫渔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是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是畜牧业。对这些产品进行小规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副业,它们都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些景观或者所在地域资源进行开发并展示的是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这是新时期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富余而产生的新型农业形式。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绿色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农产品的要求使得中国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为了切实与世界农业的发展接轨,用符合经济和环境发展的绿色农业提升中国农业的优势,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提出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即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广义的“大农业”,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绿色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回归,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类型农业的否定,而是避免各类农业种种弊端后,取长补短,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农业。

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搞笑、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要求。

成都市人民政府在以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加快农业现代化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的意见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定位,坚持农村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改善、三产融合发展,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适度规模化、三产融合化、农村景观化、农民职业化”为发展方向,以打造“创新高效、标准品牌、生态安全、开放合作、幸福共享”五大新型农业为发展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农业科技园区+特色小镇”为发展载体,打造田园综合体,提升农业组织化、品牌化、资本化水平,增强农业基础性、战略性、生态性功能,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化转变,加快建设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努力打造统筹城乡升级版,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7.2.2.2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都市农业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都市农业投资较大,投资周期也较长,因此,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很高要求。2015年,成都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 801.16亿元,比上年增长7.4%;进出口总额为392.75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为3 078.9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 006.9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 946.2亿元。

在确保2017年实现“两率先、两倍增”(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高端产业倍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目标的基础上,到2020年,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新农村建设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较2010年增长一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增长两倍,全域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成都市科技实力雄厚,已成为中西部综合实力最强城市,国家四大科教城市之一。成都现有各类人才总量已近2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9.86万人,经营管理人才14.32万人,技能人才57.0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38.02万人。全市共有重点实验室15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10个)。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提供科技支持,具有极强的技术能力和综合优势。(www.daowen.com)

7.2.2.3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资源不足

都市农业本质上还是农业,发展农业始终离不开耕地资源,但是由于城市的扩张和城市人口的加剧,成都市耕地资源日渐短缺,人均耕地资源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从2006年的0.032 56公顷/人下降到2010年0.029 37公顷/人,远低于全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水平0.091公顷/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城市的持续扩张。成都地区耕地面积本来就很有限,后备耕地资源也严重不足,因为成都地区大多为平原地形,除了建筑用地,能做耕地的早已经开垦出来;第二,成都的人口基数本来就大,常住人口数量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再加上农村镇郊地带人口的大量涌入,因此成都市的人口还在不断增长。

2.都市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的落后,人口素质普遍偏低。成都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首先,没有经过太多教育或者专业化培训的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难以接受及应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这样使得都市农业的发展受到科技限制;其次,四川是一个劳动力的输出大省,成都市的农村地区,多数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务工赚钱,留守的基本是进行农业生产能力有限的老人和小孩。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并且还在持续减少。这些情况非常不利于都市农业的稳步发展。

3.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人多地少的问题在人口大国中国早已经存在,在成都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成都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8公顷,单个农业生产者拥有的土地非常有限。还有,由于历史传承上形成的土地分割,致使成都地区的农业都是粗放式和小规模的耕作经营,目前,还没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头建立有明确分工的农业产业链条,缺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成熟市场体系,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还非常低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