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世宗胤爱新——勤勉治国

清世宗胤爱新——勤勉治国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乾盛世”是以康熙帝和乾隆帝的年号命名的,但切不可忘记,这两位皇帝之间,还有一位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皇帝。正是雍正帝承前启后,勤勉国是,以“严明”治理天下,方使盛世景象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天表魁伟,举止端凝”。历时三年,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拖欠的钱粮被追回,从而使国库充实起来。驻后藏大臣颇罗鼐奉命率兵镇压,进驻拉萨,生擒阿尔布巴。

清世宗胤爱新——勤勉治国

“康乾盛世”是以康熙帝和乾隆帝的年号命名的,但切不可忘记,这两位皇帝之间,还有一位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皇帝。正是雍正帝承前启后,勤勉国是,以“严明”治理天下,方使盛世景象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1735年),康熙帝第四子,“天表魁伟,举止端凝”。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封雍亲王。关于他的继位,野史有很多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康熙帝晚年,钟爱第十四子胤,故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前往青海,镇压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叛乱,建立军功,树立威望,以利继承皇位。康熙帝驾崩时留有遗诏,关键内容是“传位十四子”。当时,侍奉在康熙帝身边的只有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隆科多一人,而隆科多恰是胤禛的舅舅。此人为使外甥当上皇帝,擅自篡改遗诏,把“十”字改为“于”字。这样,“传位十四子”就成了“传位于四子”,胤禛这才得以登上皇位。从实而论,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因为康熙帝的遗诏肯定会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隆科多即使能改动汉字,也改不了满文。不过,隆科多掌握着京师的军权,积极支持外甥为帝,那是肯定的。此外,胤禛的十三弟胤祥、心腹年羹尧等,在胤禛继承帝位上也出了大力。

胤禛登基,改次年为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故又称雍正皇帝。雍正帝亲身经历了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残酷斗争,所以上台后即以强硬手段,对付他的几个弟弟,主要是蓄有野心的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四弟胤等,罢职、削籍、幽禁,使其死于非命。接着,反过手来又严厉处治帮他夺得皇位的功臣,隆科多被圈禁,年羹尧被赐死。

雍正帝在康熙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首先收回诸王军权,八旗中除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原先就归皇帝直接统率外,又把下五旗(正红、镶红、镶白、正蓝、镶蓝)的统率权收归皇帝所有,使八旗诸王失去了与皇帝抗衡的能力。接着在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把南书房改称军机房,在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把军机房改称军机处。军机处成员,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名称有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等。大学士只有充任军机大臣,才有机会参与国家机务。他用汉族大臣张廷玉实际主持军机处的工作,制定了各项规制:军机大臣必须是皇帝的亲信,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廷寄”;各地督抚也将重大事项,直接寄给军机处转呈皇帝,称“奏折”。军机处在奏折上拟旨,皇帝朱笔御批后,即下达执行,中间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凡是军国大事,皇帝和军机大臣一起决断和处理,无需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大臣以下设若干辅助人员,称“章京”,任务是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军机处机构精简,人员干练,办事效率很高。这是清朝国家政治机构的一次重大改革,通过这一改革,雍正帝把各项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康熙帝后期,行政过于“宽仁”,导致吏治腐败,官吏贪污现象严重,加之长期用兵,国库空虚,钱粮短缺。雍正帝为了富国强兵,采用铁的手腕整顿吏治,态度非常坚决。他下令,凡拖欠国库钱粮的王公大臣和各级官员,必须在三年内还清补齐,逾期者一律治罪。这件事引起很大震动,一些王公大臣顶风对抗。雍正帝毫不手软,予以严惩,并抄没其家产,用来赔补亏空。地方官员被革职和抄家的不计其数,有的省多达一半或三分之一。历时三年,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拖欠的钱粮被追回,从而使国库充实起来。为了了解下情,特别是各地官员治理地方的情况,雍正帝实行“密折”制度,先赋予少数心腹大臣和省级督抚上密折的权利,进而扩大范围,允许一批中下级官员也上密折。密折直接呈送皇帝,别人无权拆阅。通过密折,雍正帝对全国上上下下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无形中对各级官吏起到了威慑的作用,迫使他们收敛行为,不敢明目张胆地贪污受贿

雍正帝还以铁的手腕,整顿赋税制度,采取两大措施,一是火耗归公,一是摊丁入亩。“火耗”指征收赋税上缴国库时,需将散碎银两熔铸成银锭的损耗。原先,地方征收赋税,于正税之外,还要加征火耗,留用贴补官员的俸禄。后来,加征的火耗越来越重,有的地方甚至一两加征四至五钱,大大增加了农民和工商业者的负担。雍正帝觉察到了这一弊端,规定“火耗归公”,即所有火耗必须全部上缴国库,然后从中拨出一部分作为“养廉银”,分配给地方,或贴补俸禄,或用作官费。这对廉洁官吏来说,无疑是件好事,而对靠火耗巧取豪夺的贪官来说,则是一种制约。摊丁入亩的税制,康熙帝时已在少数地方试行,雍正帝把它推行至全国。其核心是把农业税和人口税统一起来,按地亩征收。土地多的富户和土地少的农户,交纳的赋税悬殊,无地的贫民,则可流动,从事其他劳务。这一重大举措,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取消人口税的国家,也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所削弱,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雍正帝注重加强对青海、西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他坚决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领主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管理蒙古族藏族民事。西藏,顺治帝和康熙帝已分别法定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政教地位。雍正帝则设置两个驻藏大臣,分驻前后藏,监督西藏地方事务。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阿尔布巴发动叛乱,杀害驻前藏大臣康济鼐。驻后藏大臣颇罗鼐奉命率兵镇压,进驻拉萨,生擒阿尔布巴。雍正帝遂封颇罗鼐为藏王,管理藏事。在少数民族众多的西南地区,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将很多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设为“流官”,消除了土司的割据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www.daowen.com)

雍正帝初即位时说过:“朕立志勤勉国是,以为天下表率。”他确实是这样做的,为政勤勉,不好声色,生活也比较简朴。他每天都要和军机大臣们议事,更要阅读大量奏折,御批公文,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的御批很有特点,多能抓住要害,一针见血,并因人因事而大发议论,有时文字长达数千字甚至上万字。这在封建皇帝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雍正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秉承康熙帝开始的文字狱,更加暴烈。雍正四年(1726年),江西考官查嗣庭,出题“维民所止”。有人告发说:“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二字之首,是为“大不敬”。雍正帝深以为然,遂把查嗣庭逮捕下狱。查嗣庭死于狱中,仍戮其尸,所有亲属分别被处以斩首和流放。翰林徐骏上书奏事,误把“陛下”写成“狴下”,被革职;继在徐骏诗集中查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两句诗,雍正帝认为是“诽谤朝廷”,命将徐骏处以死刑。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浙江文人吕留良死后,所著诗文和日记披露于世,其中有激烈的反清言论。湖南的曾静、张熙受其思想影响,列举雍正帝九大罪状:一害父夺位,二逼母殉死,三阴弑其兄(允礽),四屠戮二弟(胤禩、胤禟),五贪财,六好杀,七耽酒,八淫色,九诛忠用奸。鼓动四川、陕西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岳钟琪通过密折奏报雍正帝。雍正帝大怒,命将吕留良家属、师徒,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全部治罪,死者戮尸,活者斩首,造成一大血案。

雍正帝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皇子们为争夺皇位而进行斗争的残酷性。因此,他在位期间,实行皇储密建法:皇帝确定皇位继承人以后,不予公开,而是书写诏书,密封装入锦匣,珍藏于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当众取下锦匣,宣读诏书,这时方知谁是新的皇帝。这种方法,为减少皇子纷争,缓和内讧,避免社会动荡,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标志着封建社会皇位更替制度的最终完善。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帝突然患了重病,不治身亡,死年五十八岁。葬于泰陵(今河北易县西),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关于雍正帝之死,野史也另有说法。据说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在当年的血案中侥幸逃脱,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学得一身过硬的武艺。她为报家仇,这天夜间,潜进皇宫,神不知鬼不觉地刺杀了雍正帝,并将其头颅砍下,携去祭奠祖父。所以,殓在棺材里的雍正帝,是没有头颅的。这种情况同样不大可能。野史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编排和糟蹋雍正帝,根本原因在于雍正帝“铁血冷面”,不讲私情,得罪了很多人。君主集权、密折制度、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使王公大臣、封疆大吏、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少数民族土司的实际利益受到损害,他们非常不满。而深受“文字狱”之害的汉族文人,不满更是强烈。他们在权力上无法与皇帝对抗,只能无中生有地编造些离奇的故事来,口诛笔伐,以发泄心中的仇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