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族声乐教学发展趋势与研究成果

民族声乐教学发展趋势与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以往的一对一声乐小课中,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先练声,然后对所唱的声乐作品进行处理,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怎样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使小组课接近或超过 “一对一”的教学效果,提高小组课的学习效率,就成为声乐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民族声乐教学发展趋势与研究成果

一、 声乐大课

声乐大课一般设置在一年级,在一般情况下,声乐大课在15人左右,人数太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几十个学生如果一起练声和唱歌,很难听出学生声音的正确与否。因此,声乐大课要从基础的、共性的方面去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以往的一对一声乐小课中,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先练声,然后对所唱的声乐作品进行处理,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就会发生偏颇,出现注重技能的培养,忽略对声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即使讲一些理论知识,一般也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讲,不会对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进行专门的梳理,无法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讲解,因此,开设声乐大课不仅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接受声乐理论知识,在以后的声乐技能学习中也能少走弯路。对教师也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梳理的过程,通过学习许多国内外专家的论著来理顺一些理论知识,比如讲解一些声乐艺术的基本理论(声乐艺术发展史、生理学基础知识、声乐艺术美学等),歌唱器官的生理和卫生知识、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基本方法,通过这些理论梳理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声乐理论是声乐技能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声和演唱的依据。在上声乐理论课时,要尽量避免枯燥的语言讲解,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更快地达到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来进行教学,比如示范一些正确和错误的发声,让学生进行辨别,让学生有初步的听力,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解,让所有同学进行讨论,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一致的认识。这样使声乐理论课会变得比较生动、真实而有趣,不再是晦涩枯燥难懂,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同时,也可以用一些课时来组织学生选看一些国内外的歌剧音乐会、声乐的视频资料,通过这些声乐的相关资料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专业素质,从多方面来增强学生的音乐阅历。

在声乐大课中,除了增强理论知识等共性外,不能抹杀掉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个性特色是最强烈的,它没有办法像数理化那样有个固定而严谨的公式,每个学生因为有其个性和特点,因此,在声乐大课中,也不能只凭教师的专长和学生的喜好而不顾学生的本质条件和特色,只强调共性而忽略个性,还是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套所有的学生。在声乐大课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打好声乐的基础练习,从最基础的自然声区和中声区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演唱作品不能大,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使学生能在声乐大课中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在大课教学过程中,在发声训练后,可以把作业布置给学生,在下一次的课上,根据学生完成作业和课下学习的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把情况相似的学生放在一起,可以相互影响和促进。在声乐大课上,要注意照顾大局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在课上要兼顾到全班的水平和进程,在原有基础上要有提高。同时,要选择声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带头作用,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而对于一些器乐为主修的学生来说,要多鼓励,培养他们的积极性。

声乐大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歌唱素质,从最基础的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能解决一些带有共性特点的教学问题。

二、 声乐小组课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本科生的扩招,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剧增,但师资力量并没有成正比增长。为缓解教学压力,并对声乐课进行改革,声乐小组课这种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声乐小组课总体来说,还是要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共性问题,但它是声乐大课基础上的提高教学,要求比声乐大课更加细化。一般从二年级开始,可以针对以器乐为主的学生开设。声乐小组课不像声乐大课那样以老师为主,也不像个别课那样针对性非常强,声乐小组课可以根据情况,以4个学生左右为宜,在课上,既可一起上,又可以分别针对某个同学的问题进行授课,让其他几个同学听课,这样使教学中的点和面都能得到兼顾。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识别和学习,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促使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体验,在边听、边学、边观摩、边讨论的学习实践中,改变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如在声乐小组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老师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如何选择不同的练习曲,理解和辨析不同的练声曲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老师对不同的学生所提出来的歌唱技能和音乐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能在声乐课堂上培养和积累感性和理性的声音观念。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声乐小组课重复地听到和了解自己比较熟悉或已演唱过的声乐作品,可以从别的同学对这一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增强自己对这一作品的再提高。也可以接触到以前自己从没听过的声乐作品,通过大量的声乐作品积累,增强自己的音乐素养。老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齐唱和重唱练习,培养学生的集体歌唱意识和能力,在不同的声部中锻炼音准和乐感。

在声乐小组课中,随着老师在课堂上的对比讲解和示范,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思考和练习。而学生则从集体练声、个别的上课抽查以及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中,互相启发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进步。同时,学生的辨别能力会得到提高,在小组课中,一个学生唱,其他学生听,如果学生唱得不对,通过老师示范正确的声音,再唱学生发的错误的声音,其他同学一下子就能听出来,使学生提高对发声正确与否的辨别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声,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另外,在小组课上,我们把重点放在一般同学容易犯的通病上,上课时一个同学唱,其他同学在旁边能受到启发,从而避免老师的重复教学,进步明显的学生也能促进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小组间的相互演唱,使学生能够克服胆怯的心理,增强歌唱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由于同在一个小组学生水平、接受能力、个人条件不尽相同,给小组课的教与学带来很多问题。怎样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使小组课接近或超过 “一对一”的教学效果,提高小组课的学习效率,就成为声乐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变 “一对一”授课为小组授课,其不利之处,除了学生个体直接随老师学习的时间缩短外,学生方面,通常是优秀者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在做听众,容易引发师生双方心理的不平衡和信任危机。因此,确立师生对上好小组课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是改善小组课质量的基本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搞好小组教学。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因为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在课堂上情绪肯定会存在明显的差异,老师的教学态度要温和、亲切,从而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多肯定、少否定。肯定对学生的心理起着很大的作用,每一次的肯定导致更深的肯定,而一味的否定则起着相反的消极作用。在教学中采取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教学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确立自信心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声音中 “闪光”的东西,经常及时地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确立一种 “我要唱好,我能唱好”的自信心理,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下,把握发声技巧,掌握学习规律,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声乐课堂上,如果一味地批评和否定,学生就丧失了信心,甚至会哭鼻子,那在课堂上别说是唱好,连歌曲的连贯都会成问题。

(二)互教互学,相似学习

相似学习是提高声乐小组课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所谓的相似学习,就是让学生了解发声原理在不同个体中的相同之处,掌握发声技巧的基本规律,以充分挖掘学习者自身潜力的一种学习策略。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对于正确声音的概念大多比较抽象,基本上是听老师口述的所谓 “圆润”“明亮”“连贯”“靠前”或“靠后”等。在平常的声乐训练中,学生对自己本人的发声听觉经常会出现误差。自己听着很圆润、明亮的声音,自我感觉不错,可老师总说声音比较尖锐刺耳。这就是一种差异,自己听到的本人的声音即主观的声音 (通过骨质传播的声音),与教师听到的声音即客观的声音 (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不同的缘故。根据声学原理,人们接受声音的方式有两种途径:一是空气传导,二是骨传导。在日常生活中,骨传导不具有任何意义,但是,在声乐教学中,骨传导恰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声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歌唱训练使腔体共振,产生共鸣,放大声音。这其中就有颅骨的振动带给歌唱者本人的听觉感受。再加上空气传导反射到歌唱者耳中的听觉感受,歌唱者本人实际上获得了两种传递途径带给他们的混合的听觉感受。这也就和旁听者的听觉感受形成了差异。而这个差异造成学生对于正确声音的概念比较模糊。这也是歌唱者需要别人的耳朵来帮助检查自己的声音的原因。而小组课正好迎合了这种学习上的特殊需求。

在 “一对一”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反复地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听觉感受是正确的。实际上有的学生一下课就忘了,无法形成一种教与学的互动局面。这也是声乐小课中为什么学生歌唱状态时好时坏、容易反复的一个原因,而在小组课教学中,通过听、看别人的演唱,则利于学生间相互观察,相互体会正确的发声状态,来树立正确的声音要领,从而记住这个印象,去调整自己的状态,也能去指导别人改善发声技巧。这也是平时在单独授课的课堂上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

小组课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其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从而来完善自己。要使小组课学习比较有成效,老师必须善于提示学生,比如,如何在小组课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怎样去聆听他人的演唱和发言等,最后达到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效果。同时,老师还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即自己演唱的时间,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重视课堂讨论和总结,强调学生在课外的训练

课堂讲解和总结非常重要,总结不仅仅来自老师,更重要的是来自学生本人。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课堂学习的得与失。当学生的课堂学习结束后,老师要把自己的看法明确地告诉学生,并且要给学生提要求,根据学生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加强课后的具体练习。老师在总结时要强调学生如何去识别他人歌唱状态的好坏,并善于借助小组其他学生的听觉感受来延续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从而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还要用声音当场演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不同演唱状态带来的不同的声音效果,这样学生区分错误声音和正确声音就比较容易了,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有意识地去辨析,力求正确的声音。这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强化的过程中逐渐得以增强。

(四)加强合作性培养,促进学生今后更加有效地进行小组课合作学习

在声乐小组课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是老师教学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学生实现有效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它既能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声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互助合作的精神和实践探究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不甘心落后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可以弥补声乐小组课因为面向有很多差异的学生,老师难以面面俱到的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小组课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老师还应该向学生渗透 “合作性”的培养。在教学中,老师抓住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供开展合作所需要的指导,尤其是合作的行为表现方面的一些教育。每个学生获得的对学习方式的感悟是不尽相同的,在小组课的表现中,我们应尽可能让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激发所谓学习困难者的自信和兴趣,使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课堂学习,来实现小组课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互通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动脑、动口中找到感受和表现声乐技巧的方法,这样远远比在课堂上老师中断学生的演唱,由老师说出他的感受要强多了。在小组课中,两人面对面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 “教”和 “学”的资源,很具有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学生很自然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这样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主动性得到了激发,既节省时间,又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学生中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交流,更好地实现了小组课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

另外,老师还应当对这个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以激励为主,强化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行为,对积极主动地互帮互学的小组成员,应当给予表扬,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用小组课的形式进行声乐教学,共性问题可以得到集体解决,个性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老师对学生传授的知识也比较系统,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具有自身的优点。

三、 声乐个别课

声乐个别课,是声乐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授课形式,采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一个老师在一节课内,仅对一个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所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声乐个别课的优点就在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技能训练。因此,声乐个别课对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歌唱能力、艺术的表现能力,以及发展个人的演唱技巧,提高个人的演唱和表演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声乐个别课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程,“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带上了极强的师生合作、共同工作的色彩。在这个合作教学中,教师主要起着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科学的声乐技能技巧训练,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他们要努力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并按照老师的要求大胆地进行实践和尝试。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积极性。而学生一方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靠教师去自觉地启发、爱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会使教师的教育行为事半功倍,产生最良性的循环和最高的教学效果。合作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就在于双方是否能够相互信任、通力合作,如果教学双方或某一方背离了合作的原则,就会导致合作的失败,那么,师生双方在合作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学生方面(www.daowen.com)

首先,学生要信任老师,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是师生合作的首要条件和基础,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只有充分信任自己的老师,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就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并努力去克服。但往往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老师不太信任,原因有多方面。有的学生仅把老师的学历、职称或名气当成衡量老师好与不好的标准,教师的职称、名气当然可以当作参考依据,但也不是绝对的,主要要看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不是适合这个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否适应与领会。又有的学生由于刚进大学,习惯了以前老师的教法和唱法,对于新的老师所教授的不同方法,会觉得不适应,有些学生就开始对老师的教法产生怀疑,其实这并非老师方法上的问题,而是因为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换了老师,必定会有一段适应的过程,这就是一个 “磨合期”过程,只要学生摆好心态,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老师的经验总是比刚进校门的学生强,只要好好配合老师,信任老师,一定会很快突破难关。

其次,不能过分依赖老师。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位高水平的老师,老师可以在短时期内让自己成功,因此也不管自身的条件,平时不肯努力,等待老师在自己身上不切实际地创造出奇迹。这种心态和想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作为学生,能遇到一位高水平的老师固然是好,但在任何的教学中,老师都只是起着传授知识的作用,教师的方法再好、经验再丰富,如果学生不去接受、不去理解和掌握,那就无法进步,更不可能成功。因此,在声乐小课中,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地理解、尝试和体验,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发声上的问题,才能有所进步。而不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完全不动脑子,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老师身上。

另外,学生要有恒心。声乐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学生对于歌唱技能的掌握,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并要用脑、用耳朵、用心,才能得以巩固。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顽强的毅力,不能急于求成。还有,学生要有一个稳定的心态。声乐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停滞、反复或者退步等现象,并且这种现象还有可能延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实都是正常的,只有通过持久有效的练习,养成良好的歌唱肌肉运动习惯和思维习惯,才能巩固声音的概念。

(二)老师方面

1.正确看待学生,并对学生一视同仁

学生不是你任意写画的白纸,也不是任人塑造的一块和好的泥,他们是有思想、独立的人。老师不能直接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也不能命令他们怎样支配自己的歌唱,只能影响他们的观念,引导他们的审美观,启发他们在一个有限目标上取得进展。只有让学生向老师打开心扉,真正地了解学生、随时知道学生的真实心理才能顺利地授课。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分到的学生基础好、悟性好,这样的学生好教、不费力、容易出成绩。但音教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学生入校时的声乐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如果声乐学生中声音条件较好,技能上也有一定的基础和程度,这是我们老师渴望分到的学生,但也有部分学生,虽然也是主修声乐,但可能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领悟和掌握发声方法,反而存在很多毛病,这类学生就是会让老师感觉比较累、比较辛苦的。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不能让他们感到自卑,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相应的教学计划。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是什么样的,教与学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存在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能随时间推移取得明显进步的关系,因此,学生希望的教师是:①老师的专业、文化水平高,值得学生学。②老师对学生爱护,对学生负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当然希望教师有人格的魅力。而人格魅力的组成大约包括:老师能坦诚地对待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心胸开阔、有幽默感。一个好的老师,要想影响学生的观念,启发他的主观能动性,就要以实际行动来呈现出一个好老师的特征。

2.授课中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首先是听和观察。声乐是一门音乐表演艺术,从事这门艺术的人要有敏锐的听觉和观察力。这一点对师生双方都很重要。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每一次歌唱的声音,观察他的形体、表情来判断这个学生的发声状态。从形体、表情也可判断发声状态是因为形体、表情的状况。既是歌唱时是否能协调和舒展的重要原因,又是歌唱是否协调和舒展的自然结果。听的另一个意思是倾听学生的述说,从学生述说和回答问题中判断学生的心理和理解授课内容的状况。老师的听力和观察力直接反映了老师的经验和水平。从学生角度来看,听力和观察力也是很重要的。听和观察老师的要求、讲解和范唱,听自己练习时的音响,听和观察各种音乐会和歌剧、音乐剧表演,从中吸取营养以及倾听他人对自己演唱的客观反映。听力和观察力是学生学习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能力,所以教师应把教会学生聆听和观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敏锐的听觉和观察能力作为自己在授课中的重要任务。

其次是思考和提问,听到和观察到的一切如果不经过严密的思考和分析。判断仍然有可能是错误的,这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很重要。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方法。比如多次、多方位地占有材料和信息,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实质,善于在不同音响和形象当中做比较,以及在一个系统事物的各个要素中做联想和全面思考等。经过正确思考提出的问题才可能指向事物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获得知识和信息,使自己的认识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思考和提问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基础能力和手段。

再次是学生优先。每当教师做计划、讲判断和结论,甚至学生演唱每一遍之后,很多时候教师要克制住自己立即发言、发指令的欲望,而是让学生先说。这样可以养成学生用自己的听觉来思考判断的习惯,老师可以在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后,再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待高年级的学生尤其要注意他们的想法、意愿和创造力。如做教学学期和学年计划前先听听他们对进度和教材的要求,唱每一首作品时先让学生提出二度创作的处理方案。教师让学生感到他们在自己主动地学习,而这个老师是顾问和参考书,让学生乐于咨询和查阅。老师看似退出了主导地位,但却正是高效能地发挥着主导作用。

另外,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声乐表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演出实践和教学实践的机会。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的艺术创造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能得到最自然的整合,观众的兴趣和自己的入境会激发出学生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在对青少年的声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做教师可以更深刻回忆、感悟几年来所学的内容,对知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提高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针对性和迫切性。因此,鼓励、关注、帮助学生实践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

最后,表扬要重于批评。教师应努力发现学生优点,不失时机地准确地赞扬学生。人的优点是进步的凭借和原动力。让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是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提高主动性精神的有效手段。教师严格是对的,但不能等学生取得很大成绩了不能轻描淡写地说一声 “还可以”。要在学生出现向好的方向的量变时即肯定他、鼓励他,在学生唱的某一处出现质的改变时要明确地赞扬,在学生遇到困难、尚不能取得突破时要不时肯定他素质上的优点,告诉学生:“你肯定能行! 一定能成功!”或 “我对你满怀信心”。信任和表扬是智慧和才能的催化剂,也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力杠杆。遇到学生技术上的失误,只可总结不宜批评,真正值得批评的事情只有道德和懒惰以及责任心方面的事情。但就是发生了这方面的事,也要满怀爱心地说理而不是呵斥。

当教师和学生取得了一定的默契,在声乐个别课上的教学就必须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保证歌唱的稳定性。在声乐学习中,一般都要经过从不对到对,从不好到好,从技术的生疏到熟练灵活运用,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自然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在上声乐大课和声乐小组课时,由于人数众多,程度参差不齐,不能进行细致的教学,所以在声乐个别课上,必须要慢慢解决歌唱的稳定性。

第二,注重发声和歌曲的结合:要想从情感内容相对简单的作品向高难度的作品过渡,那发声练习和歌曲表达的训练就必须在声乐个别课上体现,除了简单的音准、节奏,声音技巧和歌曲的音乐表现力上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如果说在上声乐大课和声乐小组课上强调得比较多的是共性的话,那在声乐个别课上必须强调的是个性。每个学生的天赋,即歌唱的生理结构微妙不同,那各自的发声方法和音色也会各不相同,10个学生就有10个声音。那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就必须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启发和引导。同样的问题,用一种教学方法可能对这个学生有用,但未必对另外一个学生有用。因此,在声乐个别课上,要注意学生的个性,要在学生最有个性的声音色彩上去进行修饰,而做到因材施教。用唱民歌的学生来说吧:有一种类型是原来有戏曲、民歌演唱功底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嗓音条件很好、声音有特色、吐字清晰,在地方风格的掌握、感情表现和气息的运用方面也都比较准确、贴切。但他们往往也还存在着诸如声音挤、气息浅和音色比较单一等缺陷。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一定要抓住每个人声音的特色,在他们原来的基础上适当地打开喉咙,让气息通顺,使中声区圆润一些,到高声区要增加头腔的泛音,使声音色彩变得丰富、透亮而能传远,并要加强音乐和艺术上的修养。第二种类型是嗓音条件还可以,但风格、个性不强的学生。这种学生大多数原来曾用美声唱法打过基础或原来就是唱美声的。他们在气息的控制、声区的统一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一般比较适合演唱创作歌曲。对于这样的学生,应当在教材中逐步增加一些民歌或风格比较强的作品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风格特点。在他们的中声区必须增加一些真声色彩,在发声练习中可以用 [i]、[e]母音,用一些跳音的练习,让他们体会声和气的配合,以增加声音力度、声音的集中和明亮度,逐步向民族的音色色彩靠拢。在吐字、风格、韵味方面,要给他们以更多的帮助。在教材方面,也要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唱的民歌、戏曲唱段,引导他们向传统学习,向传统靠拢。还有一种类型是少数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应在他们本民族歌唱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提高。每个民族因为地理环境、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往往各自形成了他们对某种特定音色的爱好。例如,藏族喜欢以真声为主的混合声色彩,歌声通常比较高亢、嘹亮而又委婉;朝鲜族却喜爱清脆、明亮、柔和而又优美的声音……不同民族在嗓音的运用、演唱的方法、语言的音韵和咬字吐音等方面要求都非常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些特点,边教边学,尽量在保留住他们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发声上的问题,给予他们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当然,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也还有一些是在城市中长大的,他们往往连自己民族的语言也不会说,更谈不上会唱什么地道的本民族民歌。对这类学生,应鼓励他们回自己的家乡去向当地歌手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地道的民歌,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学生,熟悉、学习和掌握自己民族的歌唱风格非常重要。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是有志于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对他们来说,除要求他们直接掌握歌唱的基本方法外,还应当在教学法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所选教材的曲目范围可以多一些,要求他们多看一些声乐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修养,以适应今后的工作。这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还应当鼓励他们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吸收各家之长,掌握更多的教学手段。总之,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要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声乐个别课,它的特殊的指向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使它突出了心理调适的重要性和师生双方的审视性及选择性,在个别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体现于如何看待和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对待学生的正确与否,又集中体现于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前提和实质在于教师的师德和个人魅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 艺术实践课

声乐作为常见而又特殊的艺术形式活跃在社会文化的舞台上,并以其永久不衰的魅力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宝贵食粮。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艺术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也愈来愈被声乐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声乐课的教学模式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相对固定下来的,它的弊病在于在相当普遍的声乐教学中忽视了声乐教育的实践训练环节,片面强调课堂声乐 “乐器”的调整,从学生入学开始讲气息、共鸣、喉头打开、位置高、扩大音域,直到毕业。为了调整这 “乐器”,教师和学生几乎花费了全部的时间,抽不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声乐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些带普遍规律的理论与实践,学生学到的声乐技巧没有进行实践训练的机会。从原则上来说,这样的教育不能视为完整的声乐教育,它必然导致教学训练与实践相脱离。声乐教学全部内容包括从声乐理论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到声乐表演艺术活动 (声乐艺术实践)的完成,这才是完整的声乐教学。声乐老师要把握好这个环节,就能为学生打开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回到理论的良性循环的通道。

声乐艺术离不开实践。声乐艺术的实践,对从事声乐演唱专业的演员或是声乐专业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同时也是检验声乐艺术表现质量、发现自身问题并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声乐理论和技巧之后,通过艺术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反过来又对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进行补充学习,这种良性循环,促进了学生声乐艺术表现的成熟。通过艺术实践,能让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加强歌唱语言的训练。在歌坛上仍有一些歌者咬字吐词含糊不清,或是音包字,或是字包音。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训练,应该从抛弃方言对歌唱语言的影响入手,从韵母、声母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训练中寻找与歌唱方法的统一。通过对十三辙的训练,搞清音节结构在歌唱咬字中的作用,认真处理好字头、字腹、字尾的关系,进而学会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符合作品内容的潜台词和内心独白,丰富作品的内涵,并结合演唱者自身的条件,将歌曲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第二,要加强形体语言训练。把形体作为语言来表现,说明形体亦能够传情达意,声乐表演虽然是以声为主,划入了听觉艺术范畴,但从实际与受众交流的演唱活动来看,表演者必将全身心地投入音乐的情境中,用演唱者的歌声去展示他对音乐的感受。好的演唱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形体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声乐表演实践的一项基本功。在这个阶段训练可借鉴戏曲表演中身段训练,如 “云手”“拉山膀”及芭蕾舞的基本手位、脚位等练习。在眼神训练中可借鉴戏剧表演中寻找 “焦点”“视线画线”“浓淡”“变形”等练习。通过这些训练,使演唱者在演唱中能自如运用眼神、手势、形体姿态、步态等手段,来实现声乐表演的完整性。

第三,要加强歌曲和声乐表演的综合训练。首先,寻找歌曲体验。每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都必然是一度创作者感情生活的结晶。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作品的意境及词曲中所提供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曲调和词句,揣摩词曲作家隐藏在歌曲中跳动的脉搏以及作品的动机、主题、背景、段落,使演唱者在一接触到新的声乐作品时,就能打开自己的心扉,用积极的感受去证实并进行二度创作。如在演唱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邬大为、魏宝贵词,铁源曲)时,通过对 “盛开的桃花”“明净的春水”“环抱的村庄”“姑娘的脸庞”等如诗似画的情境的感受,再通过演唱来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边关战士思念家乡的火热情怀和卫国戍边的坚定信念。其次,寻找交流。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侧重的则是演唱者和演唱合作者及受众之间的交流。它包括了演唱者与伴奏者在当众之下的内心沟通。从听声、悟情中去体察伴奏者内心的感受。同时也要求伴奏者通过伴奏声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此刺激演唱者;反过来又从演唱者的歌声中悟到歌者情感的语气和语调,来补充自身的情感养料。在演唱者与观众的交流中,演唱者的状态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面对观众,用自己的耳朵倾听自己的歌声,并加以调整。并调动自身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站在舞台上演唱过,严重缺乏声乐艺术实践能力,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站在舞台上就害怕,面对听众或者观众的目光时,不能自如地表现声乐作品,和自己平常在课堂上的实际水平严重脱节。实践有助于树立心理优势,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在面对无论什么样的专家内行时,都能发挥出真实的水平,轻松自如地演唱。

第四,加强教学能力的训练。声乐艺术实践的能力训练,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求学生从学习声乐开始,就要注重声乐教学诸能力的培养,积累声乐训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断总结声乐教学法和声乐教学心理的规律,在 “为教而学”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二是根据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很多人都会承担中等学校音乐课课堂教学及课外文艺活动的指导训练工作,大多文艺演出样式都离不开声乐。从对培养目标的实际要求出发,学生除掌握自身演唱的艺术实践能力外,还应具备各类常见声乐表演艺术样式的辅导、排练、演出所需的基本功,它的内容应包括对各声乐文艺样式的了解,对舞台表演规律的熟悉,对文艺演出各综合辅助部门,如音响、化妆、服装、灯光、道具、常见舞台调度等基本知识的掌握。这样就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面要宽,实践操作能力要强。声乐艺术实践课程还应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由老师亲自为学生排练声乐节目。进而过渡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特定作品做出书面案头作业,由学生操作排练。继而由学生自行做好排练案头工作并独立排练,老师评价修改节目。最后学生独立完成声乐作品的表演。在作品的选择上不能拘泥于固定形式,要由简单到复杂,由小作品至大作品,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能力在训练中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在声乐教学中,缺乏艺术实践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同时亦不能体现出声乐属于表演艺术范畴的基本特征。诚然,在声乐的实际教学中,声乐课的教学内容或多或少已包含了声乐艺术实践的训练成分,譬如学生在教室里演唱一首歌曲时,当教师发现其咬字不清,必然会停下来进行纠正,但只能是就字论字,无法系统地讲述歌唱语言训练中带有规律的问题。又如,在声乐课上,当学生出现目光呆滞、形体笨拙的现象时,有实践演出经验的教师,无疑也会提示学生应注意镜子中自己的形象,眼神应表现心情,形体应展示音乐;当学生在演唱歌剧作品时,教师往往也会提示学生,所唱的歌剧作品应有角色感,歌剧中的人物是经历了某种遭遇之后的情感流露,同时还应加上手势,要用角色的歌声、形体来表露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等。然而这一切都局限于支离破碎的提示,难以构成学生对声乐艺术实践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全面认识。因此,艺术实践是声乐学习者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