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进农村旅游文化资源有序开发的实现路径

推进农村旅游文化资源有序开发的实现路径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升农村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观,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另外,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也不容忽视,这也是确保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代际共享观点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据近些年来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推进农村旅游文化资源有序开发的实现路径

第一,注重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开发农村旅游景区是一个长期过程,蕴含其中的文化品位也需要进一步地引导和提升,因此,整个开发工程都必须以树立文化理念为前提,只有景区的文化内涵足够丰富和吸引人,才能提高景区的质量。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景区错误地设置了景观,导致无法正确全面展示历史文化内涵;有些景区开发盲目跟风,丝毫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问题都会阻碍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提升农村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观,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资源尤其是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这种稀缺性决定了它的高价值。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就是农村旅游景区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在旅游高峰期,应该考虑景点的承载能力,不能毫无节制地吸引游客,这样只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担,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避免引进与景区发展定位不相符的经营性项目,使得旅游价值功能得不到发挥。

第二,立足生态,打造特色生态旅游文化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旅游业飞速发展,在旅游界,人们普遍开始关注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可以说,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发展旅游业,同时收获社会效益,“乡村生态旅游”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强调旅游开发和社会经济利益的共同发展,这种全新的发展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旅游结构,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既重视文化的发展,又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也有所保障。这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环境和旅游景区相互融合的极致体现,其现实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

和国外的生态旅游一样,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地开发这种专业化程度和产业化层次都相对较高的旅游模式。旅游形式更是千变万化,有温泉浴、垂钓漂流、模拟采集药材、采集动植物标本、沙疗、森林浴、野外探险、登山等。在农村旅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模式是其最重要的文化特性,也是高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体现,因此,需要对这些生态旅游产品进行科学设计,赋予它们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和普通旅游产品不一样的特质。为了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吸引力,还需要深度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并融入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中,形成整体上的协同推进。(www.daowen.com)

第三,积极探索保护、利用、开发之间的协调机制。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就是发挥生态旅游价值功能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资源,保证农村旅游文化资源的良性发展和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对于本就稀缺的资源,要减小开发力度,甚至是不开发,并且还要加强培育。另外,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也不容忽视,这也是确保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多样化的生物种类始终是生态系统完整的关键,也是生态旅游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四,建立健全代际共享发展路径。作为生态旅游的管理者和开发者,必须清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生态旅游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而且不可再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保护责任。以代际共享观点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当代人而言,必须努力为后代建设一个优越的发展环境,同时,还要为后代积累足够他们使用的旅游资源。当代生态旅游的管理者和开发者要想为后代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树立与他们唇亡齿寒的思想和代际共享的理念。[6]

对于西部地区丰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来说,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重要的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据近些年来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