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史:文艺复兴时期成果

学前教育史:文艺复兴时期成果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艺复兴创造了欧洲继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繁荣之后的第二个文化高峰,推动了教育领域内的深刻变革。文艺复兴孕育于中世纪文明之中,发生在封建制度渐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之时,它以人文主义为对抗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促进了艺术、文学、建筑、宗教、自然科学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变革,人文主义新教育也应运而生。

学前教育史:文艺复兴时期成果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文艺复兴创造了欧洲继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繁荣之后的第二个文化高峰,推动了教育领域内的深刻变革。文艺复兴孕育于中世纪文明之中,发生在封建制度渐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之时,它以人文主义为对抗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促进了艺术文学建筑、宗教、自然科学社会生活诸领域的变革,人文主义新教育也应运而生。

文艺复兴源于文学艺术的繁荣,本意为再生,即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活与复兴。然而,它并非古代文化艺术的简单复活,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古典文化的重新考证与解释,其历史意义正如意大利学者安东尼·马森所说:“经过文艺复兴,整个欧洲仿佛获得了新生——复兴。”[3]

1859年,乔治·伏伊格特首次将人文主义用于文艺复兴,将与古典学问复活相关的新态度和新信念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对立于中世纪的基督教经院哲学,以人为中心,以人学、人性、人权反对神学、神性和神权,并肯定追求现世幸福和乐观进取的奋斗精神。其主要特征为:第一,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中世纪教会视人为上帝渺小的创造物、人须服从神、神的权威至高无上等谬论;主张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潜质,宣扬奋发有为,反对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第二,倡导理性与智慧,宣扬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反对绝对信仰与盲目服从教会、教义和教规。第三,肯定现世生活,主张人应遵循自然本性,追求世俗享乐与现世幸福。第四,反对空洞无物的经院哲学和虚伪造作的文学形式,反对科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强调关注人学与批判、客观的治学精神。

人文主义主要宣扬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人性观,“对于人类尊严的歌颂,并不意味着反对宗教”[4]。然而,作为思想解放的一面旗帜,它“通过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自然科学和普遍的现实问题产生了影响”[5]。这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精神内核。

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人文主义教育有着不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但皆因秉承了人文主义的一般要求而肯定教育对人的促进作用,并在教育目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表现出很多共性。

在教育目的上,新兴资产阶级不再需要僧侣和教会神职人员,而是需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实干家甚至冒险家,希望培养性格完满、身体强健、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一代新人。因此,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为蓝本,提出教育就是要发展儿童个性,培养全知全能、身心及道德和谐发展的人。15世纪意大利新建的学校曾这样描述教育目的:“教育者是塑造儿童个性的人。个性不是预先强加的……它是仁慈与完满,是与全人类相关的,为掌握所有技能提供可能。”[6]

在教育对象上,为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文主义教育家通过开办新式学校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基本打破了只有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子弟才能享受教育的局面。如城市学校招收更多普通市民阶层的子女,有些宫廷学校的创办者除教育贵族子弟外,也招收贫民子女。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就曾在自家组织班级,教育优秀的贫苦学生。当然,由于人文主义教育以培养绅士、君主或朝臣为目的,“事实上,真正能够享受人文主义教育的是那些君主、显贵和富裕市民的子女”[7]。多数穷人的孩子被拒于人文主义学校之外。

在教育内容上,人文主义教育增加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扩大了学科范围。人文主义教育家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智育上,在重视古典人文学科的同时开始吸纳自然学科内容,并扩展传统“七艺”的教育内容,增加到11门学科,改变了对神学的依附地位,新增了历史和道德哲学,将文法分为文法、文学和历史,几何学分为几何、地理学,天文学分为天文学、力学。德育上,在偏重爱国、勇敢、勤勉、荣誉心等世俗道德品质养成的同时,仍把培养宗教虔诚作为基本内容之一。体育上,采用各种锻炼身体的制度和方法。

在教育原则与方法上,人文主义教育注重方法创新,反对旧教育盛行的体罚、机械学习及对儿童个性的压制,提倡尊重儿童兴趣与个性差异,通过活动、游戏、会话、探究与讨论、启发诱导、直观和实物等教学方法,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人文主义教育还注重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维多里诺在其宫廷学校“快乐之家”中以仁爱保持师生间的友好关系,通过游戏和各种娱乐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难看出,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本主义。不管是培养目标对个性全面发展的追求,还是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尊重,都体现出对人的力量、价值与潜能的充分肯定。第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借鉴了古希腊的教育理想,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复古性质,虽然带有“托古改制”的意蕴,但其古典色彩依然浓厚,多数人文主义者“都坚信古典文化会使人温文尔雅,能使人更充分地发挥其潜能”[8]。第三,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关注今生,主张为现世生活服务,在德育、智育等方面充斥着浓厚的世俗精神。第四,宗教性。人文主义与封建神权体系对立,但因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几乎都信仰上帝,其真实愿望并非消灭宗教,而是以人文精神改革宗教,使之更富人性化色彩,因此都保留了宗教教育的内容。第五,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以培养上层市民阶层、君主、绅士或朝臣为主,主要服务于上层社会子弟。以上特征恰恰反映了在新旧教育转型的过渡时期,人文主义教育进步与落后并存的双重属性。

【小结】

原始社会到西欧中世纪,古代学前教育经历了缓慢的发展过程。从原始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萌芽,到古代东方学前教育的初创,再到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的发展,人类不断实践着自己的学前教育理想,探索着实施学前教育的不同方式,为后世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走过了坎坷的里程。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www.daowen.com)

2.比较斯巴达雅典学前教育的不同之处。

3.评述西欧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参考答案

【注释】

[1](美)E.P.克伯雷.外国教育史料.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美)E.P.克伯雷.外国教育史料.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意)安东尼·马森.卫平,穆兰译.文艺复兴时期.济南:明天出版社,2005:5.

[4](英)G.R.波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文艺复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意)加林.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98.

[6]Robert Black.Humanism and Education i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Italy: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Latin schools from the Twelfth to the Fifteenth centu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7]陈曦文.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8]王挺之等.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