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管理者素质教育的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教育管理改革应转变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这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教育者还没有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现代教育理念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更新,而现行教育的新理念包括:素质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理念,高校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实践的主体,而终身教育是针对现代的知识性社会性质而言的,无法在学校教育阶段实践。现代教育的新理念适应了现代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但是,对于现代教育的管理模式不利于这种理念的实施。因此,针对现代教育新理念的实施,探寻现代教育管理的适应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针对素质教育的教育管理改革分析

1.转变思想观念,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入教育管理改革之中

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依赖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可见,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素质教育未能得到深入开展。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管理者素质教育的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教育管理改革应转变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

2.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素质教育实施力度

一是要提高学校领导自身素质,正确领导办学方向;二是加强完善高校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增强校级管理者的宏观调控能力,使院系级有充分的教学、管理自主权,真正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负责;三是建立和健全校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学校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实现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的制度化、科学化和民主化。这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

3.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教学条件已获得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教育的高度发展,从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今天的学校教育装备,问题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一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薄弱等学校改造问题;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学校布局调整问题;三是教育设施建设的标准问题。这三个问题集中反映在教育投入上。改造薄弱学校,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需要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资金;学校教育设施的标准化,同样也需要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缺乏这个物质基础,实施素质教育只是一纸空文。

4.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广泛宣传素质教育,转变人们思想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建立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目标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内容: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这要求教育者要向全体学生负责,而不是某些学生个体。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打破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立足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对他们终身负责,实施整体培养,保证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三是全面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在保证整体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天赋和特长。

(2)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建立与素质教育目标相对应的内容体系、保证素质教育步入正轨。改革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课程标准,改变长期以来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象。第一,确立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并举的教学体制;打破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和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唯一内容的单一课程结构,构建以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和学科体系为基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生活课并存的立体化课程模式。第二,改革德育模式,增强德育实效,打好做人的道德素质基础。在德育工作中,以重实效为标准,教育学生以教其学会做人为核心,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第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打好大学生就业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基础。第四,改革体育,探索心育,健全学生作为现代人的精神和体魄。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学,锻炼学生的身体,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普及生理卫生、生活卫生、学习卫生、运动卫生、防止疾病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学生养好良好的习惯,形成自我保健能力。第五,要向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实施心理辅导,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构建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体系。为了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起具有导向、激励、强化作用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素质教育内容为标准,建立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二是建立能促进教师优化素质教育、教学行为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5.优化教师素质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虽然大学是素质教育的典范,但是其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要提高教师的素质,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使他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提高教师素质,以培养一批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

(二)针对创新教育的教育管理改革(www.daowen.com)

实施创新教育是历史的必然,而创新教育在实践中的落实存在着许多困难也是客观事实。通过教育管理改革推进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创新教育意识,走出“高分高能”的认识误区

创新教育是对人的个性潜力的全面开发,我国的创新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大学集教授知识与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创新教育的兴起有利于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的发展。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教育者还没有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另外,需要纠正“高分高能”的认识偏差,因为知识与能力也是辩证统一的,“高分高能”只看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性,没有看到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步性。因此,需要在理论上澄清这些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正确地指导创新教育的实施。

2.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

实施创新教育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教师不可能给予学生终身所需的知识,因此,教给学生一种基本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并把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这种发展观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学生的终身发展。

3.优化课程结构,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多样化

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它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根本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代,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为主导趋势。为了适应这个趋势,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设综合课程就成为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一种趋势。同时,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选修课的开设也是一种必要的形式,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三级”课程开发,既强调国家统一设置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又注重地方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最后加强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为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与设置,使学校课程的设置呈现多样化,以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4.丰富课堂教学,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而且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杜威曾说,科学家的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理解。所以教师要学习心理学,课堂是一个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我应该怎么讲好这堂课”,而是“学生乐于用什么方式接受这堂课的内容”,从而使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高度“智能化”,转化为极具弹性和张力的“认识工具”。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5.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实施创新教育要改变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同时结合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为基础,兼用讨论、启发等多种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习惯,最终为学生自觉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6.实行开放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开放教育,如讨论课、辩论课、自学课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课堂教学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形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让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政治活动、群众性文化生活、公益劳动、体育运动等,使他们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实践,开阔眼界,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7.改变重知识和智育的单一评价模式,树立弹性、多元的教学评价观

教学评价观是教育改革的导向,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传统的教学评价重知识和智育,导致教学行为以传授知识为主。实施创新教育,教学评价观必须改变,要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变为弹性、多元的模式。首先,变学业评价为学生整体发展评价。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扩大评价领域,包括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心智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其次,接受性评价与主动性自我评价相结合。改变单一的学生被动评价形式,建立既来自教师又来自自我的新评价制度,以增加评价的丰富度。最后,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建立旨在促进教学发展的评价体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并及时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周期性地对教学方案执行的情况、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发挥好评价的预测、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形成教学不断革新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