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

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底,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将该小流域列为综合治理试点小流域,截至1996年底,沙河口小流域经过7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立了一个合理的生态经济系统,初步发挥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

由第2章对“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管理的概念”解析,可以看出,小流域可持续发展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虽仍与传统的水土保持密切相关,但已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系统化地扩展为更高的可持续发展层面了(即小流域地理空间内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系统构成的更高层面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相对而言,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虽然也涉及自然环境系统中水土要素以外的其他自然要素乃至社会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如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人本要素),但基本是作为实现水土保持目标的“综合治理手段”而言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水土保持工作一直是水利部门主导的。但各级水利部门身处开放的实践、理论、政治(尤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要求)环境中,其视野在逐步扩展并日趋系统化,在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中,水土要素以外的其他自然要素以及社会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如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人本要素)不再只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手段,也与水土保持一起被整合在更高层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之中了。

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4层含义,即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4层含义是按照从单一目标到系统目标,从基本目标到最终目标的关系递进。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层次性、系统性,要求作为手段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实践也是分层次逐步推进的。

实现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手段是综合治理,涉及自然环境系统中各种要素(水土要素及其以外的其他自然要素),以及社会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如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人本要素)。通过对我国大量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后可以得出,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面临地形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特点,经济社会问题千差万别,但是总体治理思路却呈现出一个共性特征,即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的指导下,按照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小流域内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种效益的治理思路,这在治理的层次和步骤上正好与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层次形成对应关系。

因此可以说,小流域可持续发展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而且在内涵和层次上也具有某种匹配性。这种一致性和匹配性是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管理系统性的一种在要素、结构层面的表现。抓住这一规律和主线,是正确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规划并成功实施的基本着力点和出发点,也是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管理最佳模式在治理管理路线上具备的基本特征。(www.daowen.com)

【案例分析】

河口小流域位于广东省新兴县北部,属于西江支流新兴江流域。该小流域地处岭南花岗岩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形式有面蚀、沟蚀和崩岗,以崩岗侵蚀最严重,危害最大。

沙河口小流域正确认识到小流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个目标,并围绕着4个目标,制定了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危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治理思路,根据面蚀、沟蚀和崩岗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蓄水与排水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形成了3个防治体系,包括面蚀防治体系、沟蚀防治体系和崩岗防治体系,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

1990年底,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将该小流域列为综合治理试点小流域,截至1996年底,沙河口小流域经过7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立了一个合理的生态经济系统,初步发挥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