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机场:一场目击UFO的盛宴

第四节 都灵机场:一场目击UFO的盛宴

1973年11月30日,都灵卡塞尔国际机场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UFO目击事件。当时有两位职业飞行员目睹了飞碟,还有一名飞行员还驾机追踪了它。同时机场雷达也测到了飞碟。整个机场里目击这个飞碟的达好几十人。经常会有一些正统科学家把目击UFO解释为了目击者的癔症,或者目击者的错误判断,然而这次事件绝对无法如此归类,毕竟目击者人数众多,而且有很多是非常专业的人士。

以下就是当地媒体对几位目击者的采访。

我追踪过飞碟

里卡多·马拉诺是一位飞机驾驶员,同时他还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因为追踪过飞碟而自豪的人中的一个。他确实曾驾驶着飞机跟踪了那个飞碟!事后,他成为各大媒体争相追踪采访的重头人物。以下是他的采访记录:

答:“当时,我正同其他飞机一起在都灵机场上空等待准许降落的命令。我从通讯系统听到机场指挥塔通知一架准备着陆的飞机说,就在离我们滑入跑道的不远的一个地方,在1200米高空有一个不明飞行物。”

问:“都灵机场的雷达把不明飞行物一事通报您了吗?”

答:“是的,指挥塔的一个监督员向我们发出了警报。雷达在它的荧屏上捕捉到了这个飞行物。于是,我要求准许同机场取得联系,以便改变航道,靠近这个飞行物看个仔细。我得到了允许。雷达给我指明了飞近这个不明飞行物的路线。在我向它靠拢的时候,雷达告诉我那东西正在移动,朝瓦尔苏扎方向飞去。我随即就转变了航向。可是,雷达又突然报告说,飞碟已从荧屏上消失。我睁大了眼睛在空中搜索,看看是否能凭肉眼观察到它。此刻,另一架刚刚起飞的飞机向我指出,那飞行物就在我飞机的后方,高度为3600米。当时我的飞行高度是3000米左右。我当即来了个180°的急转弯,我果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白亮的发光球体。它的光时而消减,时而增强,但它始终没有熄灭过。不过,它的发光强度老在变化。飞行物比我的飞机稍高一些,因此我开始上升,想靠近它好好观察。在我向上飞时,我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感觉(机上各种仪器也证实了这一点):飞行物在我前面时升时降。我趁着它在我下方的机会,来了个高速俯冲,那时我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400千米。但我没有能追上飞碟,因为它的速度越来越超过我飞机的时速,它离我越来越远了。飞行物向南飞去,我跟在它后面飞了几分钟。鉴于我的航程范围较小,我只得掉转机头,朝机场飞去。”

问:“这次追踪前后共有多长时间?”

答:“从我见到飞行物到我向它靠拢,期间一共用了七八分钟。警报是在19时发出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飞碟在都灵上空停留了15~20分钟。”

问:“飞行物是什么颜色?”

答:“它是白亮白亮的,好像霓虹灯管的亮光一样。”

问:“您肯定说飞行物曾变换过速度?”

答:“可以肯定。它确实改变过速度。改变了多少,这很难说。但它的速度大于我的速度,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因为我没能追上它。”

问:“会不会是一个探测气球?”

答:“我可以绝对排除这一可能性,因为一个探测气球,它的飞行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400千米。”

问:“会不会有可能是高度秘密的军用飞机?”

答:“这一点我很难解释。这个东西很可能是有人驾驶的,因为我从它完全自由的飞行方式判断,它可以朝各个方向飞行。当然,我还不敢肯定这一点。”

我的飞机也看到它

答:“我是意大利航空公司第325次航机的机长梅泽拉尼。当时是结束这次航班的最后7分钟,我们马上就要着陆了。机场指挥塔通知我,在我的着陆航线上出现了一个发着强光的不明飞行物。当时我们飞行的高度是2000米,我当即察看了一下天空,副驾驶员也向前方做了认真的观察,但是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东西。当我们离降落的时间只剩2分钟时,我们的飞行高度已降至300米。突然,我们发现在都灵市上空有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它的光是白里带蓝的。”

问:“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呢?”

答:“没有变化……我说不准这个发光体离我们究竟有多远。但是,我认为它大概在地平线上方15°~20°的位置上。这个发光体的规模极大,可以肯定,这不是我们认识范围内的物体。在我看来,它既不可能是卫星,也不可能是某个星星,甚至也不会是什么气球之类的东西。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物体。”

问:“那时天气晴朗吗?是否正好发生磁暴呢?”

答:“没有,什么异象也没有。仪器的指针说明一切正常,天空也是晴朗的。都灵机场指挥塔告诉我,他们从雷达上看到了一个不明飞行物,并指出它的大小同DC-8型运输机或波音707飞机相仿。我无法估计这个东西的大小,因为我所见到的只是光,是十分庞大、十分耀眼的光。”

问:“在飞机的仪器上,您发现什么没有?”

答:“没有。什么也没有发现。一切都很正常。飞机着陆以后,我们就直奔机场大楼,在那里我们又看到了这个发光体,但它变小了。我想它已变动了位置,它朝西南方向远离我们而去。在机场大楼,意大利航空公司043次航机的机长证实说,他也看见在都灵市上空有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另外,在‘幼鸽’号飞机上的一名驾驶员也十分清楚地看到了这个东西,并在雷达的指挥下追踪了这个发光物。”

问:“都灵机场的雷达老早就看见这个物体了吗?”

答:“是的,他们早就发现了它,而且还证实它的大小同DC-8型运输机一样。可是关于它的速度,机场指挥塔什么也没有对我们说。雷达专家告诉我,飞碟移动的路线既不呈直线,也不呈曲线,而呈‘之’字形。”

问:“飞机上的旅客都看见飞碟了吗?”

答:“没有,因为我什么也没有告诉他们。总之,我想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

问:“您已有许多小时的飞行记录。您这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奇异现象吗?”

答:“是的,此类现象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问:“那么,我的机长,您有何感想?”

答:“当时我没有考虑什么。后来当我回过头去思索一番时,我不禁感到我们不妨可以说那就是一个飞碟。”

机场上空有一个UFO

机场的一个技术员为都灵事件提供了第三个证明材料。他在陈述时特别说明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雷达测出了飞碟。

答:“1973年11月30日,都灵机场上空1000米高的地方悬停着一个十分强烈的白色发光体。”

问:“您看见那东西在天空中移动了吗?”

答:“没有。但是,我的许多同事看见它动了,而且还目击了它的飞行全过程。我回到了办公室,听到了三架飞在空中的飞机的驾驶员同指挥塔之间的谈话。”

问:“这飞行物在都灵机场上空停留了多久?”

答:“45分钟左右。”

问:“这东西的颜色有变化吗?”

答:“我只见到它是白色的。我从飞行员的对话中得知,他们看到了另一种颜色。”

问:“什么颜色?”

答:“好像说是蓝色的。”

问:“您看见这‘物体’出现在空中时产生过什么想法?”

答:“我记不得了。我并不认为这东西会是一架普通飞机。会不会是某种样机呢?”

问:“雷达测到了这个物体没有?”

答:“是的。雷达驾驶员在荧光屏上看到了它。这里没有专门的仪器来观测,但我听说指挥塔里的雷达荧屏十分清楚地显示了它。它同四引擎喷气式飞机一般大。”

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星”

11月30日,在都灵机场为了这个神秘莫测的UFO搅得昏天黑地之际,都灵市里也有人目击到这个不明飞行物。他便是摄影爱好者弗朗科。11月30日晚,他拍摄到了一颗正在飞行中的“星星”,其形状实在奇怪的很。

答:“那天夜里,我正在散步。我在天空中发现一个仿佛是星星一般的东西。那时是5时。天空十分晴朗明澈,我看见了一颗星,一个十分明亮的星。我仔细地观察了它,吃惊地看着它开始在空中移动。这东西有点像稍稍变了形的发光球体。”

问:“它是什么颜色的?”

答:“它是白色的,但忽然又变成了深橘黄色。它的飞行方向是直上直下的,有时也走‘之’字形。我看见它两次走了个梯形的路线。”

问:“它的速度是均衡不变还是变化多端的?”

答:“它的速度是变化的。有时飞得十分缓慢,有时却神速前进。”

问:“飞行物有人驾驶吗?”

答:“我想它是被驾驶着的。”

问:“您认为是外星人驾驶的,是不是?”

答:“不错。”

问:“您听见马达声没有?”

答:“没有。飞行物是静悄悄的。”

问:“会不会是一个探测气球?”

答:“不可能。我见过天空中的一些探测气球,它们的活动是弯弯曲曲不规则的,从来不曾见过气球会划出90°的角度来。”

问:“它的速度比喷气式飞机还快吗?”

答:“我认为是的。”

问:“数天之后,意大利的歼击机曾到瓦尔苏扎地区上空进行了巡逻,这是真的吗?”

答:“是真的,几个机群巡逻过这里的天空。”

问:“您看见这个物体共多长时间?”

答:“前后共15~20分钟。”

问:“您刚看见这个飞行物时,您的未婚妻就在身旁。您赶紧回家取了照相机,拍下了后来在各家报纸发表的那些令人惊异的照片。”

答:“是的,您说的一点也不错。其实我只拍了一个照片,因为后来飞行物消失了。我接着爬上了山,另外八张照片是在山上拍的。”

问:“您感到吃惊吗?”

答:“只是在洗印照片时我感到了惊奇。”

问:“从这些照片看,人们感到那真是一个椭圆形的极为明亮的巨大飞碟。那果真是一个飞碟吗?”

答:“照片上的形状可以证明,那就是一个飞碟。”

而从1948年起,美国空军开始将有关不明飞行物的报道收集存档,称为《蓝皮书计划》截至1969年,《蓝皮书计划》共收集了12618份有关报告。这当中绝大多数是个人的目击报告,而都灵机场的目击案显然有很大的说服性,它有专业人员的目击、专业仪器的测量,可是依然无法得到正统科学的承认。

有科学家说,有时候即使空中不存在任何物体,雷达也会有回波显示,这是因为存在着雷达假目标,如雷达副波、反常折射、散射、多次折射等。还有科学家说,当时几个飞行员肯定是把金星与雷达反射波错误地混淆了,这一切都是因为UFO热产生的效应。如果不是这样,还有一种解释是:自体运动幻觉现象,就是其实亮光是静止的,但是由于在空中缺少基准点,所以飞机驾驶员本人认为他们见到了奇怪地快速移动的点状亮光。

总之,证明UFO不存在,似乎比证实它存在,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