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时期的旅游
(一)隋朝的旅游
隋王朝国祚短暂,但在中国的旅游史上却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这就是隋炀帝的亡国之游。隋炀帝好大喜功,骄奢浮华,极尽铺张,尤喜豪游。他上台伊始,就大修东都洛阳,重修后的洛阳,“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两京新记辑校·大业杂记辑校》),成为堪与长安媲美的大城市。在营造洛阳的同时,他又下令修大运河。大运河分为4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河。全长四五千里,横贯五大水系,成为古代沟通中国南北的一条重要的交通枢纽。隋炀帝一生曾3次率领庞大的船队巡游江都(今江苏扬州)。他的游船高45尺,长200尺,上下共有4层楼。出游时,运河水面,舳舻相结,绵延200余里;两岸御道,护航禁军,人马逶迤,旌旗蔽日。隋炀帝为巡游享乐虽然付出了亡国的代价,但他所修建的洛阳城和大运河却惠及百代,其历史意义却超出了他的想象。
(二)唐朝的旅游
鉴于隋朝亡国的教训,帝王、宫廷的巡游不再是唐朝旅游的主体,代之而起的是以文人为主体的旅游,主要有观赏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旅游、投笔从戎的边塞之游和放酒纵歌的全国漫游。唐代的山水田园旅游虽然继承了六朝文人的山水玄游,但其旨趣又有不同。六朝的玄游山水主要追求的是出世的情怀,而唐代的田园山水旅游却把审美的对象放在自然景物和闲情适怡的田园生活本身。在这一主题的旅游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及其诗篇,形成了唐代最重要的流派——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唐代另一种重要的旅游活动是投笔从戎,出征边塞,保家卫国的军旅之游,与之紧密联系的是边塞诗派,其已成为唐代与山水田园诗派风格迥异的另一著名流派。唐代的边塞主要是在北方和西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人烟稀少,风俗迥异,山河雄浑,景观奇特。这种与内地完全不同的风光和民俗激起了从军文人的浓厚兴趣,他们以浓墨重彩的诗笔书写了边塞雄浑的风光。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岑参和高适。
在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生活较富足,为旅游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杜甫的《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为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在全国漫游,他们或是由于科场失意,功名受挫;或是不愿走皓首穷经的科举之路,寻终南捷径;或是寄情于山水之中。而他们的漫游都显得无拘无束,多姿多彩,豪爽而浪漫,刚健而沉雄。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顶峰,僧侣众多,佛教徒的宗教旅游活动也非常兴盛。特别是南禅宗兴起以后,他们追求恬淡、闲适、空灵的境界,在士林中掀起了一股禅悦之风。唐代到印度求法的僧人很多,他们中间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玄奘。贞观三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玄奘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他所著的十二卷《大唐西域记》是一部著名的游记。该书记述了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形势、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气候物产等,内容丰富,相当于当时西域的一部百科全书。
(三)宋朝的旅游
由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压迫,宋人的旅游远不及唐人那样地域广阔,气魄雄壮。宋朝山河破碎,使宋人的旅游充满了忧国之思;宋代理学的发展,又使宋人的旅游在雅赏风景中获得理趣。
北宋建国以后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北方的契丹和西夏。宋王朝与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均无功而返,不得不向他们缴纳钱帛以换取一时的安宁。宋王朝对外的疲弱给宋代的士大夫心中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不再像唐朝时代的人那样豪迈洒脱,往往借助游历山水来寄托郁结胸怀的政治苦闷和边患未平的爱国愁绪。有的人游历北地,远眺疆场,抒发忧国的情怀;有的人深入辽地,察看地形,论兵击剑,结交朋友,鼓动收复失地。北宋中期以后,朝廷更加衰弱,边地形势日益紧张,危机四伏,这一时期的旅游者心中更是充满了深沉的忧思,他们眼中的景色也变得苍凉而凄清。
宋代建构的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哲学体系。受理学的影响,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在游山玩水时,也往往流露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沉的哲理的思考。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巨匠苏轼非常热爱旅游,他也常常将自己在旅游中感悟到的理趣写成诗篇。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5月,苏轼游览庐山,写下了传颂千载的哲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峰回路转,步移景异,千变万化,不知哪一种景象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就是因为身在山中,当局者迷。由此使人们认识到,要弄清事物的真相,就应该摆脱事物的羁绊,不受事物的牵累。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平生行事以“理”为本,旅游也是他格物致知、明性见理的一种实践,因此他写下的哲理诗也非常多。如他在泗水边写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他还运用旅游所积累的观感来印证治学所获得的思想认识:“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偶题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