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发的现状
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旅游视野,加快了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旅游文化的交流,满足了国内外游客对旅游的深层次需求,促进了旅游资源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现代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共同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一)民俗资源开发无序,民俗村重复理设严重
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地区在对民俗文化旅游还没有认真了解、仅受部分成功经营地的示范效应影响的情况下,便仓促做出开放民俗文化旅游的决定。既没有考察旅游市场的需求,又没有分析自身的民俗旅游条件,形成一哄而上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局面,即便是旅游管理部门或更高层次的宏观管理部门都无法有效调控。
(二)民俗体系残缺,民族特色不鲜明
我们知道,民俗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包含的层面极其丰富,内涵和外延极其广泛,所以民俗文化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的比比皆是。但由于受我国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的影响,开发的思路、民俗旅游产品的体系都表现为残缺不全。民俗旅游产品多局限于民俗文化村(且多为人造景观)、民俗节庆活动项目、民俗博物馆。开发的广度不够,许多极具开发价值的民俗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无法跟上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相当一部分民俗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在总体上降低了民俗旅游资源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民俗文化内涵缺乏,游客参与性不强
民俗文化既有物质因素,也有精神因素,而物质的因素是属于表层的,精神的因素才是深层次的。各地在民俗旅游开发中,旅游项目多停留在对具体民俗的描绘水平上,对民俗事像深层次的细节和民族心理的表现就显得不足。不少民俗旅游地多在民族建筑物上下功夫,对原有的民居进行夸张性的改造,让它成为建筑物的展览,使游客产生一种观看舞台布景的感觉。同时,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通过丰富的文化手段来表现。从建筑造型、装修设计到各种各样的细节,如民俗艺术品的陈列、居民的服饰甚至到垃圾箱和卫生间,都应是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时必须考虑的。我们认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项目不仅应是本身所具有的民俗文化主题的高度凝聚和形成一类民俗主题文化的中心,而且它也应是现代文化的凝聚,能使现代文化和民族或地区自身的主题文化相得益彰,并进一步地不断形成民俗文化的创新。自古以来,我国民俗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断与外界文化和时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得以演变和发展的,民俗文化旅游的实质就是一项向旅游者展示民族文化的活动,离开了其文化内涵,就等于失去了其存在的内在价值。文化内涵实质是一个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深度问题,如果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其内容就不会丰富,吸引力也不会长久。
(四)产品更新滞后,市场适应性差
由于目前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对一些表现民俗风情的硬件(如民俗建筑)较为注重,初始资金的投入较大,所形成的民俗旅游产品一旦定型,就具有相当的刚性,经营结构也随之相适应,特别是一些投资较大的民俗旅游产品的资金来源多为银行贷款,还本付息的负担严重,更谈不上追加新的投资了。另外,在民俗旅游开发的思路上,又多局限于民俗文化村和民族节庆活动,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手段,由此造成产品更新换代的滞后性、市场适应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