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旅游

二、文化旅游

(一)界定

关于“文化旅游”,学术界尚无定论。要理解“文化旅游”的概念,首先要从理解“文化”的概念与特性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文化旅游区别于观光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的根本特性。

文化的定义也有多种表述,欧美学界比较公认的“文化”的定义是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1876—1960)和克拉柯亨(C.Kluckhohn,1905—1960)在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一书中所提出的:“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因历史衍生和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由此可见,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外向内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4个层次。其核心是沉淀于特定文化群体心理的价值导向。

文化的两个突出特性是民族性与整合性。文化的民族性是指特定文化群体的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群体的特性;文化的整合性是指文化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具有内部趋同倾向,他们共同趋向并体现同一文化内核。文化的民族性使特定民族的人们对其他民族充满了神秘感,他们渴望通过各种形式(包括旅游)来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文化的整合性又使一个民族(文化群体)的民族性(文化特性)可以通过从器物到制度,到行为再到思想的系列层次得到体现,从而为旅游者解读某一方文化提供可能。

“文化旅游”中的“文化”正是上述意义的“文化”。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来看一看旅游文化与一般文化相比所具有的特点。马勇、舒伯阳在《区域旅游规划》一书中将旅游文化界定为以下内涵:

(1)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与现在所创造的和旅游相关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旅游文化是旅游的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3)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4)旅游文化是以广义的旅游主体为中心,以跨区域交际为媒介,在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中形成的复杂、广泛的各种文化行为表现的总和。

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旅游文化界定的内容及其内部因子的作用关系。因此,文化旅游主要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以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与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与文化上的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可以说,该定义准确精深地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并结合文化旅游的旅游属性,我们可以这样表述“文化旅游”的具体概念: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以观光参与等行为为媒介,通过了解和熟悉特定文化群体(区域)的文化特性来达到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的目的的旅游活动。这里的“文化群体”是指在文化上具有整合关系的人群。小到一个村庄的人们,大到一个国家的人们都可以称为一个文化群体,甚至唐代人可以称为一个文化群体,唐、宋两代人也可以称为一个文化群体。文化群体可以从地域、时间、职业、身份等不同角度去划分。

(二)文化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

随着旅游者需求的提高与旅游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发展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已经是各(地区)旅游决策者的共识。总的来说,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旅游开展得快一些,眼下正是方兴未艾之时。而在发展中国家,文化旅游才刚刚起步。相比于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国外的文化旅游开发有以下特点。

1.注意提炼和突出鲜明的文化主题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档次的提高,主题旅游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无主题旅游。那种让游客在彼此毫无联系的几个景点之间来回奔波的旅游项目,已越来越遭到人们的摒弃。现代游客要求每一次旅游活动都要围绕一个鲜明的中心展开,这就要求旅游开发部门在景区设计规划前要有鲜明的主题理念。由于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旅游开发更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旅游开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新加坡人口不到300万,面积仅600多平方公里,并不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然而,新加坡人注意开发高品位、高水平的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很多都贯穿着特色鲜明的文化主题,如投资近7000万新元的中国唐城,可以观看印度教徒举行婚礼的印度庙宇,善男信女给妈祖上香的“牛车水”等等。新加坡正是凭借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奠定了旅游明珠的根基。

2.注意保存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库,发掘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质,对它们加以物态化和生活化的展示,是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式。法国人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出色。距巴黎150公里的卢瓦尔河谷是法国黄金旅游胜地之一,这里有一批著名的古代城堡,其中一座城堡叫尚博宫,是14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素瓦一世的行宫,这里面有一设计独特的建筑——双道楼梯,同时经此楼梯上楼的人与下楼的人可以相互看见,但不能相遇。据说,此楼梯出于文艺复兴时的名家达·芬奇之手。因彼时王后善妒,每见国王携情人游乐,必上楼追逐厮打,国王既怜身边美人,又惧王后威猛,遂建成此梯,使情人们在危急时刻可以适时逃脱。游客置身于这座城堡之中,法国文化的浪漫气息便自然会扑面而来。

我国文化旅游开发由于起步晚,相比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有很多地方不重视文化旅游,不懂得如何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或者开发的层次很浅,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有些地方本身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具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富有传统气息的民间节日,精巧细致的手工艺品等,但旅游决策者不着重开发这些固有资源,而是一拥而上,抢建星级宾馆、豪华游乐场甚至世界公园。须知,深圳的“世界之窗”开发成功,并不等于每个地方建“世界之窗”都会成功。各地有各地的特色,不能盲目仿效。有些地方已经认识到开展文化旅游、发扬地方特色的重要性,但开发的思路不对,力度不够,同时文化旅游的潜在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如对名人故里的开发,许多地方只是建一栋名人故居,摆放一些当年的桌椅板凳,然后再建一所名人纪念馆,造一尊名人头像放在里面,收藏一些有关他的纪念品,充其量再把某某街道名换成名人的名字。至此,便以为万事俱备,只等游客云集了。事实上,这种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游客的要求。限于时间、精力、文化水平等因素,极少有游客愿意从一堆杂乱的静态物件中去品味某地某社会的文化特色。游客们要求旅游规划、接待部门把这些特色演绎给他们看。对某一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文化开发,重要的是要有主题。主题是旅游区的灵魂,没有主题的旅游区,游客看了之后也不会留下鲜明的印象。主题确定以后,所有的建筑、设计活动都必须围绕主题进行,为展示主题服务。而且高品位的旅游开发设计能够全面动员旅游者的眼、耳、鼻、舌和手,使游客全身心地投入到旅游项目中,在舒畅自然的气氛中获得新知识和享受。国内发展文化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一些地方已卓有成就,如深圳华侨城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华侨城目前已建成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主题公园4个大型旅游景区。这4个景区主题突出,各具特色。4区合力,既增加了华侨城对游客的吸引力,又体现了深圳特区集内地和海外于一身的特色精神。暨南大学何建伟先生指出:“在人们分析探索华侨城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时,笔者认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华侨城将旅游业与文化紧密联合在一起,其独特之处是将文化作为旅游业来经营,通过发掘和宣扬文化来综合性地发展旅游,以经营旅游的方式多方位地展示文化,赋予旅游产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

鲁迅的故乡绍兴的旅游开发,也颇具有启发意义。章采烈先生在《中国名人名胜特色旅游》中曾举过鲁迅故里内涵开发的例子。他写到:除了鲁迅故里、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外,绍兴人又按照鲁迅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在鲁迅街口原是一条狭窄的土路胡同里,开设了咸亨酒店,其店面布置一如鲁迅小说中的描写,可以接待游客。在离鲁迅故居仅一箭之地的鲁迅路、解放路口建设成以鲁迅的名字命名的文化广场,一切大小建筑及其布局全以开掘鲁迅的文化精神为其灵魂;青石板铺就的广场中心,翠柏簇拥着鲁迅先生的铜像;一水半围广场,石坎河埠边泊着两口乌篷船,围绕广场半边的文化商场是由5幢低层建筑组成的L型布局群体,米庄食铺、祝福艺苑、朝花影社等店名,依稀就是当年的老店。整个广场并不太大,占地仅5 000多平方米,但来此的旅游者无不深深浸润在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