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理、丽江为例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上的矛盾
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在空间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资源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上,导致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古城特色逐渐丧失。大理、丽江的问卷分析结果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存状况的“民族工艺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民族工艺品是本地加工产品”“随处可见穿民族服饰的本地人”“保留了传统的民族饮食制作工艺”“保留了传统的民族节庆活动形式”“传统技能保存完整”“掌握民间传统技能的人多”“民族语言保留完整”“有丰富的民族语言打造的影视歌舞”“有广泛流传的民族语歌曲”“婚嫁习俗保留完整”等项;大理和丽江3个群体的感知路径系数都只处于“一般”水平,说明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的商业化和“空巢”现象使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民族气息越来越淡薄,流失速度在加快;也反映了在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过程中,深度扩展衍生产品的投入不足,系列化程度不高;民族文化的传承队伍后继乏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保护与弘扬的原则有待进一步的宣传与实施。
(二)旅游体验不足
民族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展示不够,使民族文化旅游体验严重不足。导致旅游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只是旅游的标签。调查问卷中反映体验民族文化旅游的选项“特色小吃种类繁多”“民族艺术演艺保留了原生态性”“有多种可选择的民居客栈”“民族文化影视剧多”“民族节庆活动种类多”“感受和体验宗教文化活动项目多”“婚嫁习俗演艺原汁原味”“现场参与婚嫁活动体验”等;大理和丽江3个群体的感知路径系数都只处于“一般”水平,表明民族文化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文化元素的开发和植入不够、品位不高,对民族文化的许多层面,特别是精神文化层面还未能很好地挖掘并形成产品,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上,缺乏参与性体验项目的植入,大部分有趣的民俗活动还处于参观层面,没有机会体验其中的乐趣。应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文化品位,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大理、丽江各景区的收入结构较为单一,以门票收入为主,可提供消费的项目有限。每个到云南、到大理和丽江旅游的游客,都希望一踏上这块红土地便能深深融入少数民族的氛围中,但是,由于游客很少有机会和各族人民近距离接触,参与体验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使游客感到在大理、丽江旅游大部分时间都局限于参观。
(三)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在具体的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过度利用和内涵的文化价值开发展示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造成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越发尖锐。首先,民族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并不是因为民族文化资源不够丰富而造成的,而是因为对热点旅游资源开发过度,冷点资源保护乏力,比如大型古城和丽江古城的过度商业化发展;其次,由于对民族文化的内涵价值开发不足,民族文化的衍生产品较少,基本上都是依靠民族文化资源本身,开发的旅游形式也比较单一,主要以观光功能为主,造成旅游流过于集中,比如丽江古城内特色客栈的开发,使古城内滞留游客急剧增加,无论是环境还是资源,都使古城不堪重负;第三,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都比较强调单体资源的保护,长期忽视了周边环境与民族文化资源环境的协调与保护,比如丽江古城与新城区相连,无论是从景观还是从视觉、环境上,都没有达到协调统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还加快了古城遗址的破坏速度。不规范的经营行为普遍存在,商品价格因人而异,引起外来居民与游客的反感与不满,部分旅游经营者为了吸引游客,随意篡改传统婚恋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原创性。
(四)旅游产品同质化
所谓“同质化”是指同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致逐渐趋同的现象。大理、丽江旅游商品以外地批量生产为主,而以当地特有民族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很少,与其他民族地区的旅游商品差异不大,没有突出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所以发掘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
对于以上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关于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表层和中层的问题,都是由于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模式的技术问题、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关系的理念问题导致的。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对民族文化旅游特殊规律和开发特殊要求的研究和认识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理念和技术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