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辣椒病毒病
病毒病是影响我国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世界分布广泛。在美国、印度、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常给辣椒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1932年,我国广东报道了该病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初,报道了病毒病的毒源种类。20世纪70年代以来,辣椒病毒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发病率高、蔓延快,一般减产30%左右,严重的高达60%以上,甚至绝产,成为辣椒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症状

图1-10 辣椒病毒病花叶型叶片症状
症状主要有四种类型:花叶型、黄化型、坏死型及畸形型。花叶型的叶片会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环斑(图1-10),果实出现坏死斑、瘤状突起(图1-11)。黄化型叶片黄化或出现坏死斑(图1-12)。坏死型的叶片、茎秆及果实上出现褐色坏死斑(图1-13)。畸形型导致叶片出现皱缩畸形(图1-14)。

图1-11 辣椒病毒病花叶型果实出现瘤状突起

图1-12 辣椒病毒病黄化型症状

图1-13 辣椒病毒病坏死型症状

图1-14 辣椒病毒病畸形型症状
病原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Y,PVY)、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Virus,TEV)、苜蓿花叶病毒(Alfaifa Mosaic Virus,AMV)等,常由上述一种或多种病毒复合侵染。
发病规律
TMV寄主广泛,可在多种植物和杂草上越冬,也可附着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越冬。TMV可通过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一般不能通过蚜虫传播。CMV也可在多种植物和杂草上越冬,主要通过蚜虫传播。其他病毒也可通过蓟马等介体传播。对病害的发生条件来说,高温干旱发病重,因为这种环境有利于传毒介体的繁殖及迁飞。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抗(耐)病品种是防治病毒病最有效、最根本的防治措施,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抗(耐)病品种。
2)种子消毒。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h,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min,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播种;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min。
3)防止人为传染。在农事操作中要坚持先健株后病株的原则进行,同时用10%磷酸三钠溶液洗手及对农具进行消毒。
4)防治蚜虫、蓟马等传毒介体。对种植区及周边杂草尽早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倍液,可杀灭传毒介体,减轻病毒病造成的危害。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宁南霉素水剂500倍液,或1.5%烷醇·硫酸铜乳剂10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菌毒·吗啉胍水剂200倍液,5~7天喷1次,连喷3~4次。
注意 辣椒病毒病同其他蔬菜病毒病一样,为全株性病害,选用抗(耐)病品种和种子消毒是防治病害的根本措施。同时,应提倡“预防为主”的原则,发病前定期喷洒几丁聚糖等药物,提高植株抗病性和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