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野蛞蝓
野蛞蝓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也叫鼻涕虫,在我国蔬菜种植区均有分布。近年来,随着北方地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的推广和普及,野蛞蝓的发生率及为害也日趋严重,已成为温室蔬菜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笔者于2008~2012年在寿光温室调查时多次见到该虫为害,部分地区病棚率超过90%,已成为温室蔬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野蛞蝓寄主广泛,可为害番茄、黄瓜、辣椒、豇豆、白菜、芹菜等绝大多数蔬菜,蔬菜受害后,叶片、果实、茎秆等被食成缺刻、空洞,严重影响蔬菜的质量及产量,同时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细菌的侵染,进一步加大危害。
学名
Agriolimax agrestis(Linnaeus)。
为害特点
野蛞蝓食性杂,可为害大多数蔬菜,以番茄、辣椒、茄子、豇豆、菜豆等种类为主。植株的叶片、茎秆、果实均可受害,尤其喜食幼嫩部分,受害处被吃成缺刻或孔洞,取食果皮后常使果实出现带状伤痕,同甜菜夜蛾的为害症状相似(图3-9),严重时嫩茎、嫩枝被咬断,导致植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同时造成的伤口容易引起细菌侵染,加重危害。野蛞蝓为害时排泄的粪便及黏液也会造成蔬菜品质下降。爬行过的地方像蜗牛一样留下白色的黏液痕迹。
形态特征
野蛞蝓成虫长25~50mm、宽3~6mm,呈长梭形,体表柔软光滑,多为灰色至深褐色(图3-10),也有的为黄白色或灰红色,体表有略凸起的条纹,呈同心圆形。头部前方有触角2对,呈深黑色,上面1对较长,下面1对稍短,眼睛在上边触角的顶端,口位于头部前方,内有角质的齿舌,分泌的黏液无色。

图3-9 野蛞蝓为害辣椒留下的伤疤

图3-10 野蛞蝓成虫形态
卵为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透明,后期变为灰黄色。
幼虫体色较浅,多为灰褐色或浅褐色,体长2.0~2.5mm、宽1.0~1.2mm,形态与成虫相似。
生活习性
在寿光蔬菜温室中野蛞蝓1年完成2~3代,世代重叠,露地一般仅1代。以成体或幼体在蔬菜根部湿土下、土缝、石头缝、石板下、河岸边越冬。第二年气温回升后出来为害,白天多在土壤中、落叶下、薄膜下或石头缝等隐蔽处,昼伏夜出,一般在早晚或夜间活动取食,早上天亮时相继回到隐蔽处,若遇阴雨天则可整日取食为害。喜欢阴暗湿润的环境,湿度越大,越有利于其活动及为害。野蛞蝓怕光怕热,强光、干燥条件下,2~3h即可导致其大量死亡。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对饥饿忍受力较强,在食物缺乏或干旱等不良条件下能长时间潜伏在阴暗土缝或草丛中不吃不动。成虫交配2天后即开始陆续产卵,一般产于潮湿的土壤缝中或隐蔽的石板下,每头成虫可产卵300多粒,产卵期为15天左右,卵可单粒、成串或聚集成团,土壤过干、光照过强会造成卵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提倡地膜覆盖栽培,可阻止野蛞蝓爬出地面,减轻危害;及时清除菜园中的垃圾及杂草,秋、冬季深翻土地,将其成体、幼体、卵充分暴露于地上,使其被晒死、冻死或被天敌取食,减少越冬基数;在菜园垄间或角落撒上生石灰,可较好地阻止野蛞蝓为害;有机肥应充分腐熟,同时可采取增加热源或光源的方式,创造不利于野蛞蝓活动的条件。
2)物理防治。野蛞蝓喜湿怕光,一般在夜晚活动,晚上10:00左右达到活动高峰,因此,可在此时间借助电灯照明,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灭杀野蛞蝓;野蛞蝓对香甜及腥味等有趋性,也可利用嫩菠菜叶、白菜叶等有气味的食物进行诱杀,一般傍晚将盛有青菜叶的塑料盘放置于垄间,第二天早上将塑料盘拿出棚外杀死野蛞蝓。
3)生物防治。温室内野蛞蝓为害严重或连阴天时,可放鸭等家禽、蛙类或捕食性甲虫猎食野蛞蝓,防治效果较好。
4)药剂防治。可撒施6%四聚乙醛颗粒剂或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每亩用量800~1000g,10~15天后再施1次。清晨野蛞蝓尚在地表外时,喷洒硫酸铜800~1000倍液或1%的食盐水,杀虫效果可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