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29.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过去在我国发生较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有加重的趋势,已成为辣椒生产中的重要病害,高温、高湿常导致细菌性叶斑病的大发生,使辣椒大量落叶、落果、落花,笔者于2007~2012年在寿光地区调查该病发生情况,病棚率一般在50%以上,导致辣椒产量损失严重。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常见的病斑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先从叶缘附近出现黄绿色近圆形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变为大小不等的褐色至锈红色病斑(图1-53),干燥时病斑多呈褐色;另一类症状多从叶缘开始出现水浸状黄化(图1-54),最后扩展至整个叶

978-7-111-52313-0-Chapter01-54.jpg

1-53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症状1

片,有的叶片叶脉间出现白纸状病斑,这两种症状类型的病斑在显微镜下均能观察到细菌的喷菌现象(图1-55)。此病发展很快,常引起大量落叶,对产量影响较大,但植株一般不会死亡。

978-7-111-52313-0-Chapter01-55.jpg

1-54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症状2

978-7-111-52313-0-Chapter01-56.jpg

1-55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喷菌现象

病原

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适合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ptata Young.Dye & Wilkie.),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为短杆状,两端钝圆,具1~3根单极生或双极生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为灰白色,产生绿色荧光色素,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可产生荚膜。病原菌发育适温一般在23~30℃。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一般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通过辣椒叶片伤口侵入,在田间借助雨水、灌溉或农具进行传播及再侵染。在气温23~30℃、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的7~8月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地势低洼,管理不善,肥料缺乏,植株衰弱或偏施氮肥等发病严重。病害遇高温和叶面长时间有水膜发病重,病原菌侵入后,相对湿度在80%以上病害就能逐渐显症,若温度过低则病害发展受到一定抑制,若后期温度升高,病害可继续发展。因此,高温多雨或遇暴风雨,病害常加重发生。

防治方法

1)实行合理轮作及清除病残体。与非茄科蔬菜作物轮作2~3年。前茬蔬菜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病残体,结合深耕晒土,促使病原菌残留体分解,加速病原菌死亡。

2)选用无病种子及进行种子消毒。选用无病优良品种;播前用重量为种子重量0.3%的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拌种可有效杀灭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

3)加强栽培管理。定植前要平整土地,深翻土壤,并采用高垄栽培,辣椒生长过程中及时中耕松土和施肥;防止积水,避免大水漫灌;土壤灌水后室内温度升高时应及时通风降低湿度;发现病叶及时清除到室外深埋或烧毁。

4)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后可及时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95%链·土可溶性粉剂4000~5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700倍液等药剂,一般7天左右喷1次,连喷3~4次。

提示 阴雨天不要进行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容易引起病原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