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辣椒枯萎病

18.辣椒枯萎病

症状

发病后植株在中午温度高时出现萎蔫现象(图1-38),早期萎蔫能恢复,后期严重时萎蔫现象不易恢复。用小刀切开发病植株茎基部,可见病部维管束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图1-39)。湿度大时,茎基部表面会出现白色、红色或蓝绿色的霉状物。

978-7-111-52313-0-Chapter01-39.jpg

1-38 辣椒枯萎病植株萎蔫

978-7-111-52313-0-Chapter01-40.jpg

1-39 辣椒枯萎病维管束变褐

病原

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Schlecht.f.sp.vasinfectum Snyd.etHans.),属半知菌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分苗、定植时病原菌易从根系伤口、自然裂口侵入,到达维管束,在维管束内繁殖,堵塞导管,阻碍营养、水分运输,引起叶片萎蔫、枯死。高温高湿、土壤板结、施用未腐熟粪肥或连茬年限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提倡轮作,有条件的地区提倡水旱轮作。

2)浇水时不宜大水漫灌,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撒施生石灰对株穴消毒。

3)种子消毒。播种前用52℃温水浸种30min,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h,洗净后播种。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4.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10天喷1次,连喷3~4次。此外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5%增效多菌灵可溶性液剂200倍液灌根,用量为每株100~150mL,隔7~10天灌1次,连续灌3~4次。

提示 最好高垄栽培,雨后及时排水。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