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温室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是主要的温室类害虫,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我国初见发生。近几年,由于暖冬等气候因素及保护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利用温室进行培育种苗和生产花卉、蔬菜等面积的不断扩大,温室白粉虱频繁发生,尤其是对温室中所种植的茄科、葫芦科、豆科等蔬菜为害更重。
学名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
为害特点
温室白粉虱寄主广泛,可为害番茄、辣椒、茄子、瓜类、豆类蔬菜等绝大多数蔬菜。喜欢大量成虫及若虫聚集在叶片背面,通过吸食蔬菜叶片的汁液,造成叶片褪绿变黄,严重时叶片萎蔫干枯。为害的同时分泌蜜露,容易引起煤污病的滋生(图3-11),影响蔬菜产量及品质。温室白粉虱还是多种病毒的传毒介体。
形态特征
成虫(图3-12)体长1.0~1.6mm,头部呈浅黄色,其余部位呈粉白色。翅表及虫体被白色蜡粉包围,又称为小白蛾。卵(图3-13)呈长椭圆形,长0.15~0.2mm,初为浅绿色至浅黄色,孵化前加深为深褐色。若虫共4龄,1龄若虫到3龄若虫呈浅绿色或黄绿色,体长不断增加,为0.25~0.53mm,其中2龄若虫和3龄若虫的足及触角退化。4龄若虫也叫“拟蛹”(图3-14),呈扁平状,随时间发展,逐渐增厚,初期为绿色,后期颜色加深,体表有数根长度不一的蜡丝。

图3-11 温室白粉虱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

图3-12 温室白粉虱成虫形态

图3-13 温室白粉虱的卵及拟蛹

图3-14 温室白粉虱拟蛹及成虫
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南方温度较高可常年发生,北方地区温室内一年可发生10余代,温室内可终年为害,室外因温度低难以越冬。成虫羽化后数天即可产卵,每个雌虫可产100~200粒卵,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内,不易脱落。因温室白粉虱喜食幼嫩部分,故其在植株垂直方向的虫龄(从卵到成虫)从上到下依次增大,卵孵化后的1龄若虫可在叶片背面短距离行动,2龄若虫以后因为足的退化,无法行动,只能固定取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清洁田园。育苗、定植前清除病残体、杂草,保持温室清洁,通风口安装防虫网。
②科学种植。避免黄瓜、番茄、菜豆等蔬菜混栽,可种植温室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
③黄板诱蚜。选用20cm宽、40cm长的黄色纤维板,涂上机油,挂在温室中,每隔1.5m放置1片黄板,高度在作物顶部20cm以上,10~15天更换1次。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丽蚜小蜂或草蛉防治。丽蚜小蜂释放比例为(2~3)∶1,每隔15天释放1次。
3)药剂防治。因世代重叠,在同一时间同一植株上温室白粉虱的各虫态均存在,而当前缺乏对所有虫态皆理想的药剂,所以采用药剂防治,必须连续几次用药。可选用的药剂如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200倍液,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5000倍液,7天喷1次,连喷3~4次。喷药时注重在叶片背面喷洒。
提示 温室白粉虱体表蜡粉较多,多数药剂渗透效果较差,可在药剂中加入有机硅助剂,增加药剂渗透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同时,温室白粉虱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严重,应注意杀菌机理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延缓其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