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题的提出
“旅游竞争力”一直是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视角涉及国家、区域、城市、产业、企业以及旅游目的地等层面。笔者在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将本文的研究主题确定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一方面是基于旅游实践领域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迫于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
(一)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目的地竞争加剧
从大众旅游兴起之初的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的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就国内旅游而言,1996~2006年期间,我国国内旅游的总人数和总收入分别以平均每年8.37%和14.94%的速度增长[2];截至2006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共计13.94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总收入达6 229.74亿元[3]。近十年来我国国内旅游的详细数据可参见表1.1,除2003年因“非典”疫情导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有所下降之外,从1996~2006年国内旅游无论是在出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人均旅游花费方面都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内旅游业近年来的健康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表1-1 1996~2006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基本概况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7~2006年)和中国旅游网(http://www.cnta.com)相关数据整理。
与此同时,从增长速度来看,国内旅游收入在1997~2002年期间基本呈下降趋势,排除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而出现大幅波动的意外情况,近十年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逐渐放缓;相比之下,旅游人次的增长速度相对平缓(图1-1)。
图1-1 1996~2006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次的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7~2006年)和中国旅游网(http://www.cnta.com)相关数据整理。
随着旅游者变得更加老练而精明、旅游产品需要进一步的差异化与更新换代、环境效益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等因素的出现,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受到制约[4]。国内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数增长速度的放缓,意味着国内旅游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因此变得更为激烈。旅游目的地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势必需要加入到旅游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之中,而旅游目的地本身的一系列特点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集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与旅游服务于一体,是游客体验或经历的核心所在。因而,旅游竞争首先体现为旅游目的地之间对于旅游客源的竞争,此后才会表现为旅游饭店、旅行社、景点及其他旅游服务部门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具有不可转移的特点,这使得旅游目的地在资源、产品与市场方面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同时,必须致力于与具有竞争关系的旅游目的地争夺客源。因为旅游者必须通过空间的位移亲自前往旅游目的地才能实现其旅游经历与体验,否则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设施与服务则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旅游市场竞争重要利益主体的旅游目的地要想实现生存乃至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培育与管理有着清晰的认识,尤其是要对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竞争力状况有着准确的判断。总之,旅游实践领域目前存在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竞争力状况?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成为世界旅游组织(WTO)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世界旅游组织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问题的关注,并专门成立了旅游目的地管理特别工作小组研究这一重大问题。
由于世界旅游组织各成员国都很关注旅游目的地实现成功发展的决定因素以及自身竞争力管理的绩效情况,上述特别工作小组的设立恰逢其时,它为改进各成员国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应指导。这一特别工作小组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的理论研究,在帮助目的地管理者们应对旅游目的地管理实践工作中所面临的复杂而棘手的挑战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各国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于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世界旅游组织对该问题的关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培育、评价与管理等内容都成为旅游研究领域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国内外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尚存有待完善之处,很多方面难以适应实践领域的迫切需要
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区域旅游竞争问题,研究内容最初集中于旅游地之间旅游资源的竞争[5];到80年代,研究的主旋律开始转向强调旅游需求,80年代末,旅游形象成为旅游竞争研究的主题[6];旅游领域的“竞争力”研究在90年代以后才出现。国内研究遵循了与国外大体相似的发展路径,只是在时间上滞后于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关于旅游竞争问题的研究主要以资源供给型与市场需求型的研究范式为主;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旅游形象研究成为热点,旅游竞争力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7]。
到目前为止,旅游竞争力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涉猎的领域。汇总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研究的文献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选取的视角不同,相应地,国内外研究内容在侧重点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国外学者主要以“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基本分析单元,而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广泛涉及国家、区域、企业以及产品等诸多层面。鉴于旅游目的地本身的一些特点以及企业、产品等研究视角的局限,着眼于旅游目的地层面的旅游竞争力研究更有利于发掘旅游领域研究的特性。然而,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国内外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都不够成熟,相比之下,国内研究更为滞后。国外研究的内容虽已涉及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塑造方法以及量化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发掘;目前国内有关旅游竞争力研究的文献数量众多,但着眼于“旅游目的地”视角的旅游竞争力研究还不多见,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成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者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为了适应实践领域的迫切需要,本文选取这样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既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也存在着不可多得的机遇。挑战是因为,现有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再加上个人研究能力有限;机遇则是因为,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之处。其中,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内涵界定的缺失便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量化评价研究也较为薄弱,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基于此,本文将在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进行归纳和辨析的基础上,从国内客源市场的分析视角着手构建一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青岛和大连为例展开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