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期刊论文
[1]安世民,吴奇.甘肃省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开发研究,2006(6):83~86
[2]卞显红,张光生.旅游目的地环境竞争力及其提升研究.生态经济,2006(11):112~115
[3]卞显红,树夫.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战略及其竞争力提升研究.江苏商论,2005(3):68~70
[4]曹宁,郭舒.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家,2004(3):85~88
[5]曹宁,郭舒.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途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5):95~99
[6]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3(3):51~54
[7]陈海秋.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综述.学海,2004(1):166~172
[8]陈国生.论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3,2(5):130~132
[9]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1):51~53
[10]陈忠晓等.可持续旅游及其区域实现途径探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2):144~151
[11]丁蕾,吴小根,丁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经济地理,2006,26(3):511~515
[12]窦文章,杨开忠,杨新军.区域旅游竞争研究进展.人文地理,2000,15(3):22~27
[13]樊纲.论竞争力.管理世界,1998(3):10~15
[14]甘萌雨,保继刚.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初步.现代城市研究,2003(4):22~25
[15]郭鲁芳.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旅游科学,2000(2):12~15
[16]郭阳旭.提升重庆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探索,2000(4):84~87
[17]黄祖辉,张昱.产业竞争力的测评方法:指标与模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4):147~151
[18]黄耀丽等.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初探.地理研究,2006,25(4):730~740
[19]黄耀丽,李飞,李凡.基于竞争力要素和空间尺度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刍议.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94~98
[20]黄远水,赵黎明.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和来源.旅游学刊,2005,20(5):62~66
[21]黄震方,徐沙,吴耀宇.旅游业推行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110~113
[22]黄秀娟.IPA分析与福建省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8~23
[23]胡列曲,丁文丽.国家竞争力理论及评价体系综述.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7(6):56~61
[24]何健,袁翠华,戴菲菲.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测度研究.江苏商论,2006(12):62~63
[25]贺爱忠.企业竞争力的本源探讨.软科学,2006,20(4):1~5
[26]金怀玉,叶开能.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4(10):155~157
[27]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工业经济,2003(3):5~13
[28]黎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4):63~66
[29]黎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及其阶段性演进.社会科学家,1999,14(5):19~22
[30]黎宏宝.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北方财贸,2003(11):90~91
[31]李红.论影响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及评价方法.学术交流,2003(7):70~71
[32]李树民,陈实,邵金萍.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4):103~106
[33]李丰生,杨莎莎.中国各省(市、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评估.生产力研究,2006(6):137~139
[34]李维,杨燕,曾克峰.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 320~8 321
[35]林本初,冯莹.企业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及其定量分析.当代经济科学,1999,21(6):56~60
[36]林源源.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初探.科技与经济,2006(2):25~27
[37]罗伯迪格·可鲁斯,王有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比较:以奥篮多和拉斯维加斯为例.旅游学刊,2007,22(7):19~22
[38]吕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及其研究意义.北方经济,2006(6):40~41
[39]吕莉.从营销创新视角探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问题.商场现代化,2008(5):204~206
[40]马春梅.用网络营销提升河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经济论坛,2004(23):25~26
[41]缪婧晶,王劲松.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旅游产业中政府干预的作用.旅游科学,2002(2):5~8
[42]缪婧晶,王劲松.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与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社会科学家,2002,17(3):61~66
[43]母泽亮.顾客让渡价值与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1):158~160
[44]牛亚菲,王文彤.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国外城市规划,2000(3):17~22
[45]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地理研究,1999,18(6):179~184
[46]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中国工业经济,2002(4):41~45
[47]皮佳倩,杜靖川.国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7,22(12):80~87
[48]齐利平.试探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生产力研究,2001(5):62~64
[49]沈钢.旅游饭店业竞争结构分析研究.旅游学刊,1998(3):13~17
[50]史春云等.基于WTTC数据库的旅游竞争力测度与分析.经济地理,2006,26(2):326~330
[51]史春云等.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定量评价综述.人文地理,2006,21(3):72~77
[52]盛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基于竞争力性质的研究.旅游学刊,2007,22(8):29~34
[53]宋子斌,安应民,郑佩.旅游目的地形象之IPA分析——以西安居民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为例.旅游学刊,2006,21(10):26~32
[54]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旅游学刊,2003,18(3):39~42
[55]涂建华,李娟文,朱俊林.旅游产品竞争力分析.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4):317~318
[56]陶卓民,芮晔.旅游景区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117~120
[57]汪应洛,马亚男,李泊溪.几个竞争力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综述.预测,2003,22(1):25~27
[58]王莹.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3):61~63
[59]王建华,王方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软科学,2002,16(3):63~67
[60]王丽萍,周丽君.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5(6):313~315
[61]王娟.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综合定量评价.人文地理,2006,21(3):78~82
[62]王娟,闻飞.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探析.经济问题探索,2007(10):114~118
[63]王国红,李葆盛.提升广西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构想.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4):38~41
[64]王凯,韩贵锋.中国省区旅游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价.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29(2):106~111
[65]王富玉.可持续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管理世界,1999(4):82~87
[66]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当代财经,2007(10):83~87
[67]卫旭东,周旗.区域内旅游景区市场竞争力测评.资源科学,2004,26(4):72~77
[68]吴国清.上海城市入境旅游及竞争力探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2):100~105
[69]万先进,梁圣蓉.区域旅游竞争力初探.世界地理研究,2005,14(1):88~92
[70]万先进,刘亚玲.三峡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经济地理,2006,26(3):516~521
[71]万绪才,李刚,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地理,2001,21(3):355~358
[72]温碧燕,梁明珠.基于因素分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旅游学刊,2007,22(2):18~22
[73]徐虹.智力资本:21世纪旅游饭店战略竞争力的源泉.南开管理评论,2000(5):10~14
[74]谢礼珊.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行社竞争力.旅游学刊,1998(3):25~27
[75]袁国宏.提高旅游购品企业竞争力的思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0(3):101~105
[76]易丽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10):154~158
[77]易丽蓉,傅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8):155~159
[78]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22~25
[79]杨英宝,钱乐祥,苗长虹.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88~95
[80]杨秀平,翁钢民,赵本谦.旅游产品竞争力分析及预警研究.经济与管理,2005,19(6):76~78
[81]杨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框架中的“文化”因素分析:一个综述.旅游学刊,2006,21(12):35~42
[82]杨明.旅游调研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技术探讨——以荷兰纳米根市(Nijmegen)旅游形象调研为例.旅游学刊,2005,20(1):84~89
[83]臧德霞.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的几点认识.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612~614
[84]臧德霞,黄洁.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的辨析与认识.旅游学刊,2006,21(12):29~34
[85]臧德霞,黄洁.海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5):105~108
[86]昝廷全,赵淼.关于竞争力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工业经济,1999(3):71~73
[87]张立明,赵黎明.旅游目的地系统及空间演变模式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78~83
[88]张明清,刘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0(4):116~119
[89]张明清,刘超.增强云南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分析.思想战线,2000,26(2):17~19
[90]张补宏,伍卓深.基于政府主导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6):105~108
[91]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与方法选择.旅游学刊,2007,22(2):13~17
[92]张梦.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新视角.财经科学,2001(4):110~113
[93]张显春.产业组织优化与我国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财会研究,2005(2):57~59
[94]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13~16
[95]章仁俊,陶晓燕,朱九龙.基于改进的AHP法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生产力研究,2006(9):103~105
[96]赵媛,仲伟周.国内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综述.学海,2000(3):162~166
[97]朱春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与方法.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5(1):62~64
[98]周常春,保继刚.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