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客体,行于客体

知客体,行于客体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对民生艰难的感慨,反映他将百姓的艰难困苦时刻铭记在心。无论身处高堂还是流于江湖,这是千百年来仁人志士共同的入世情怀。对客体世界充满悲天悯人又义不容辞的担当使命,是仁人志士共同的人生使命。这种世界观,是由儒家的价值观(本体)和人生观(主体)共同确立的,这是认知客体世界、进行“格物”的基本前提。

如何知客体呢,那就是培养“后天之知”的动知能力,也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最上乘的彻悟之道。以仁成就万物一体,对万物世界充满仁爱之心,就能不断扩充我们主观能够把握的客体世界,所以说,动知的本质是使大爱之心付之于行动,或者说能付之于行动的大爱之心,就是人的动知,就是致良知。动知的修炼是最为艰难的,阳明先生历经“千死百难”,置生死于不顾,才体察这份“正眼法藏”,实属不易!如何行客体呢,也是一个字——“正”,事事物物归于正,归于仁,就是对待万事万物的客体世界最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