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我是一名已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5个年头的基层工作者。15年来,我基本走遍了环县19个乡镇的山山峁峁、沟沟梁梁;接触、认识、学习和参与了环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从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还尚未理清的门外汉,成长为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践行者。

2004年,环县为争取成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个试点县之一,成立了环县道情皮影普查组。这样的背景之下,在环县文化馆王军老师推荐下,我被抽调到环县道情皮影普查组担任计算机操作、照相、摄像等工作。但什么是道情皮影,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一直在接受学校教育,工作后又从事了教育工作的我,真真切切是件新鲜事。在我进入环县道情皮影普查组之前,记忆里我与道情皮影戏还未曾有过一次交集。但自此之后,我却从一名执教了三个月的小学教育工作者转行成为文化工作者,并且是比较生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者。也由此成为我认识、学习和研究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开端,开启了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路。

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我全程参与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田野普查工作,接触、了解和参与记录了47家戏班和300多名道情皮影艺人的基本状况和生存状态;2005年,面对大量繁杂的田野普查资料,为方便后期整理和查阅,我建议开发环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要求我参与了系统的编写工作。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环县是第一个实现了田野普查资料数字化管理的地区。自此,我先后参与了环县道情皮影普查资料的内业整理工作和《环县道情志》的资料整理工作;独立完成了乡土教材《道情音乐欣赏》附属光盘的制作工作;主持拍摄和制作了《蛟龙驹(上)》《环县道情皮影》《环县道情皮影戏》(折子戏)等3部DVD光盘;录存了20余部道情皮影戏视频资料;2006年10月,参与了第二届中国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被中共环县委、环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2008年,与白银市图书馆赵耀辉同志合作为甘肃省文化厅编写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管理系统》;先后参与了《环县民歌》《环县唢呐》《环县道情戏》等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和《环县窑洞民居》《环县社火》《环县道教音乐》等市、县级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的田野普查和整理工作。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环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011年11月,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三个典型代表之一,参与申报并成功进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由此,环县道情皮影戏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非遗专项经费的支持,得以开展更多更深层次的保护工作。通过各类保护工作的开展,使我对环县道情皮影戏及非遗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继而开始了我浅薄的研究历程。先后发表了《论环县道情皮影的数字化保护》《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渊源流播探析》等论文;先后主持编写出版了《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环县道情皮影戏》《环县民歌》《环县民间传统皮影线谱》《环县民间传统皮影集锦》等书籍;主持编印了《环县道情皮影戏传统剧目汇编》(两辑)、《环县道情皮影传承谱系》《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唱本》(40本)等资料。多年来,先后两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三次被环县文广局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和“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

本书是我多年粗浅研究成果的简单汇集,以文字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叙述、论述了环县道情皮影的历史渊源、剧目剧本特点、皮影造形及演出特色、道情音乐风格特点、民俗活动、环县方言的特点及濒危原因分析等方面。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及错讹之处,敬请有识之士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斧正,感激备至。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