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话暗语

二、行话暗语

行话,即行业黑话,是民间艺人进行内部交流而不便被外人所知的一些行业术语。环县道情皮影艺人所使用的行话词语并不多,但在使用中足以掩盖其真实用意,不被外人所知晓。据民间艺人讲,皮影艺人所讲行话暗语同绺子(土匪)通用,带有很浓的江湖韵味。现简单罗列如下:

上驾饭(开戏饭)

下驾饭(戏毕饭)

勾城、勾台子(搭戏台)

拾戏(摆放影人和道具)

万子(戏)

打簧、扛万子(唱戏)

岔句、道白(说)

走(开戏)

捋丝儿(拉四弦)

丝儿(弦)

顺子(唢呐)

楞子(鼓)

抹杆子(吹笛)

扇子(铙钹)

撇个扇(小便)

拉个条(大便)

丢星了(下雨了)

万子减(戏减一点)

润窗(眼晴)

闲着呢(有小偷)

伴万的(看戏的人)

升弦(外调)

带上笛呐子了(演出过半)

蔫了、下线子(没有唱腔)

挨喇叭头子(迟到没赶上演出)

马晃戏子(学艺不精)

唑唑(小孩哭)

江湖不乱谱(睡处固定)

扇条子(被子)

垂胡(瓜)

柳家娃(酒)

温台不喜(炕不热)

苍杆或苍床(老妇人)

斗花子、挑子(年轻女人)

苍虎(老头)

虎头子(小伙子)

鬼杖子(毛驴)

沙子(盐)

长冠升堂(鸡鸣)

收嘬(吃饭)

尖得很(漂亮)

猛子(老虎)

火焰子(龙)

岔话(说话)

圈(锣)

铃(木棒)

打铃(二手打锣)

节子(长号)

把子(兵器)

卷帘(算账)

恶子(犬)

溜子(蛇)

鬃子、疯子(马)

马茹子开花(黄米饭)

雾子(烟)

角角(娃娃)

挑条(年轻已婚女子)

云条子(旱烟锅)

灰包子(烟袋)

光赤子(香皂)

合子(嘴)

蹩脚(小男孩)

斗斗(小女孩)

雪花子(白面)

灰尘子(荞面)

扛火(唱神戏过关)

嗅子(鼻子)

塞福子(头)

蹬子(鞋)

干尖(小媳妇)

奶膜(妈)

岔乐(牛)

羔羔(羊)

管杖子(鸡)

哼家娃子(猪)

瓜(娱乐)

雌窝子(女的)

流势子(男的)

钢腕床(前台)

干枚雷子的床(打鼓的)

干枚根的床(敲锣的)

拉小丝的床(拉二胡)

炸角(吹号的)

代表数字的暗语

留(一) 月(二) 汪(三) 窄(四)

中(五) 伸(六) 星(七) 挂(八)

挨(九) 足(十)

【注释】

[1]黄虎:《影戏表演与民俗生活、民间信仰关系初探》,《音乐研究》2010年第6期。

[2]李跃忠:《影戏与民俗关系论略》,《文化遗产》2009年第1期。

[3]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10页。

[4]王胜华:《关于外族根曾戏剧的人类学思考》,《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第第1期。

[5]陈抱成:《中国的戏曲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24页。

[6]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5页。

[7]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6-27页。

[8]李跃忠:《影戏》,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9]梁志刚:《关中影戏叙论》,大象出版社,2013年,第267-268页。

[10]杨祖愈:《论中国影戏的起源》,《戏曲艺术》,1988年,第4期。

[11]《中国戏曲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甘肃卷》,1995年,第620页。

[12]《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第242-243页。

[13]王光普、张莉:《北豳神怪皮影》,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据民间老艺人讲,赛戏习俗是指庙会根据需要,同请多家戏班,同台竞演,招徕观众信徒的庙会活动。

[15]高有鹏:《庙会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