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剧本形态
中国影戏的剧本因时代、地域与影戏形态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中国影戏的剧本形态叙论》①将其划分为无本之本、提纲本、足本三种形态,笔者赞同此种分法。足本是包括唱词、对话、舞台提示的内容完整的剧本,是皮影戏演出的高级形态。环县道情皮影戏是否经过了无本与提纲本的演出形态,已无史料可考,但从现在演出的剧本形态来分析,应属于足本形态的戏剧。照本宣科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一大特征,前台(亮幕前操扦、演唱者)对剧本的依赖性较强,也使环县道情皮影戏剧本表现出较为成熟、完整的特点。从演出时是否观看剧本,可分为“吃本戏”和“盯本戏”两大类,吃本戏只是艺人对演出剧本的机械记忆而已,是将剧本内容“吃”到大脑,不再观看剧本演出,并不影响足本形态戏剧的定位。盯本戏,顾名思义就是盯着本来演出,是真正足本戏剧形态的体现。不同的前台艺人“吃本”与“盯本”的剧目、数量也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演出市场的凋敝,很多艺人不同程度地将“吃本”剧目变为了“盯本”剧目。前台艺人中目前还存在一部分只会吃本演唱,而不能盯本演唱的艺人。通过调查了解到,这类艺人均是因为家境贫寒,不能上学识字,十多岁便随师父走乡串户演出皮影戏,所演剧目均为学习演出过程中听师父演出死记硬背下来的。而这些艺人也大多不会“夭戏”(即为节省演出时间,将剧本中不重要的情节忽略掉或选取重要场次演出)。
环县道情皮影戏剧本均为直接用于演出的剧本,由于地缘和传统文化交流的关系,同陕西、山西及甘肃其他地域传唱的剧本情况大体一致。剧本通常以“烧纸”(本地用于祭祀的自制粗麻纸,吸水力强)对折,多以毛笔竖写,右翻页,抄写完毕后通常以石蜡封边,以增加耐受力,不至于长期演出而翻烂书页。剧目封面的左上角一般有竖写的剧目名称,中间偏下一般会有抄写者的名字或抄写的时间。近年来,一些年长的艺人为了保持传统,还会采用这种古老的方式誊写剧本。年轻一些的艺人,会随手用硬笔横排抄写在学生作业本、笔记本、稿纸信笺甚至账簿上。
环县道情皮影戏一剧多名的情况相当普遍,纵观所有剧目,其命名特点应该同关中地区剧目命名相同,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剧中特色的景点或故事发生的山川命名,如《月梅亭》《紫竹庵》《青石岭》;二是以男女主人公互赠信物或所执宝物的名称命名,如《香莲珠》《惠风扇》等;三是以男女主人公名字中的重字命名,如《双玉四莲》《三月会》等;四是以剧中主要事件为全剧命名,如《裙边扫雪》。一剧多名的原因亦由此产生,如剧目《月梅亭》又叫《玉玛镯》,剧中“月梅亭”正是主人公相会的地点,而“玉玛镯”正是主人公们互赠的信物;剧目《双玉四莲》又叫《马蛟反四川》,武戏是“马蛟反四川”,文戏是四位女主人公朱静莲、王瑞莲、马青莲、秦芳莲“四莲”终配与秦玉、朱玉“二玉”为妻而终,故名《双玉四莲》。
环县道情皮影艺人使用的手抄剧本
对于戏剧名称的使用,不同艺人有不同的爱好,艺人们衷情于自己对剧情的理解,而择一名称用之。当被问及某剧的另一名称时,艺人往往会以“年们(指其他人)有些人叫《某某某》呢”,言语中表达自己对某剧目名称的不认可。有的则是“为了方便写戏,老用一个名字,观众都已熟悉了,就不点该戏了”。在对剧本封面剧名的书写上,有的艺人会只写该本的简称,如剧本封面题写《照全本》其实就是《照城珠》全本。也有的艺人不写任何字迹,只书抄写时间。也有艺人只书写剧中一主要主人公的姓名。如耿湾乡都彦文抄写的《对凤裙》剧本,封面就只书写了“鲁会”二字,以至于众多考察研究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专家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将该剧单独标为单独本戏。究其原因是这类剧本在过去往往是该艺人的拿手戏、压轴戏,方便自己记忆而不被同行看到。在那个文化娱乐活动十分匮乏的年代,拥有一两本独特拿手戏,会为戏班的写戏、演出带来方便,甚至会被庙会、群众点名演出,从而增加戏班的演出收入。洪德镇的魏宗富戏班因演出《韩湘子卖道袍》,车道镇的谢正礼戏班因演出的《扑鸿沟》而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当然,一些常演出的、众多戏班都在演的剧本,为了方便都在封面显要位置标出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