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本书作为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之一,饱含了从事过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的各界人士的心血,正是因为他们多年来辛勤工作,才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留下了各类丰富的资料供我们学习、研究。本书第一章渊源流播是作者多年来积累、查阅资料独立撰写。第二章剧目剧本是作者多年在阅读、整理了180余部道情皮影剧目资料和秦腔、碗碗腔等其他剧种剧目资料,并结合原有基础资料撰写。第三章皮影是作者在原有基础理论资料之上,参阅关中皮影、湖北皮影、山西皮影及其他风格的皮影资料综合撰写,并附以代表性皮影图片示例说明。第四章道情音乐是作者以张玉卿主任在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工作期间撰写的资料为基础,并参阅《陇东道情研究资料》《陇东道情音乐》等书籍、论文资料整理撰写。因作者不长于记谱,故该章音乐借用“喜马拉雅”听书平台,上传了大量录音资料,供读者扫码收听,立体化原味呈现给读者。第五章民俗是作者以原有普查资料为基础,参阅其他民俗资料撰写。第六章环县方言与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作者在多年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对比普通话和关中方言相关资料,独立撰写。本章旨在通过对环县方言语言特点的陈述,方便读者了解、学习环县道情皮影戏所使用的方言,更便于了解研究环县道情皮影戏。第七章濒危状况及原因分析是作者通过对环县道情皮影艺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独立撰写,旨在找出濒危深层原因,探讨保护对策。附录部分是作者将环县道情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从艺戏班进行列举,并对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从艺经历简介,对已故优秀艺人生平略以陈述,方便读者从多方面了解环县道情皮影戏。
本书的出版,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进行理论研究的粗浅成果。之所以取名“叙论”,是因为我认为,“叙”是对环县道情皮影戏原有基础资料的再陈述,是对前辈资料的丰富和充实;“论”是对争论的观点摆出论据,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期拋砖引玉,以资共同研究,共同推动环县道情皮影戏理论研究工作向前发展。在此,真诚感谢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王立洲主任、李城忠副主任,给了我书写成果的平台,给了我张扬自我的动力,给了我继续努力的信心。借此,感谢离世多年的李仰峰馆长、高建帮老师,感谢许世同主任、张勇部长、邓廷斌馆长、张玉卿主任、杨永平书记、道金平老师、白应田老师、梁万波老师等诸多从事过环县道情皮影戏保护研究工作的领导、老师和同事,为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也感谢多年来和我并肩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线上的各位领导、老师、同事和朋友,正是有了你们的大力支持,才为本书成书提供了基础,才使我在非遗保护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
本书所采用的图片绝大部分于来源于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工作拍摄,一般不注明拍摄者,个别引用图片均注明拍摄者。因条件和水平所限,有些图片像素较低,以致影响到了成书的质量,在此表示歉意。
2019年8月